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哈佛学派对于毛泽东研究逐渐进入学术论证阶段。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分析了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相关问题,被认为是西方学者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开山之作。1951年,其学生史华慈出版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毛主义”这一范式,他主张的“异端说”成为西方毛泽东研究中重要的主流观点之一。60年代后,施拉姆全方位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和主要内容,《毛泽东的思想》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
关键词:费正清;史华慈;施拉姆;毛泽东研究
一、费正清的毛泽东研究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作为哈佛学派的开创者,见证和记录了毛泽东时代中共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四年的中国之行,费正清加强了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并对中国共产党人怀有好感与敬意。
(一)《美国与中国》
1948年费正清发表了毛泽东研究问题上的代表作《美国与中国》。虽然这本书只是初步涉及毛澤东及其思想主张,但真实地反映了费正清对于毛泽东的最初认识。
书中,费正清深刻论述了“冲击—回应” 说。他认为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刺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费正清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所产生反应而得的结果。为此,他反对一些西方分析家把中国共产党视为苏联“傀儡”的看法,主张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认为美国应充分发展和维持同共产党中国的关系,而不是采取孤立或隔离的政策。随后,费正清又发表了《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国:传统与变迁》等著作,不断深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学术化发展进程。
(二)学术组织建设
费正清也是推动海外毛泽东研究深入展开的学术组织者。1939年起,他就与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一起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东亚文明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专门的讨论班,对学生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鼓励和指导。1955年,他在哈佛大学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创建了“东亚研究中心”。这一研究中心作为早期海外毛泽东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海外毛泽东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费正清一生培养和指导的众多学生中,大多数都成了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和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而他们又各自培养了一批专家团体,由此又推动海外毛泽东研究的进一步学术化发展。
二、史华慈的毛泽东研究
作为费正清的学生,史华慈(Benjaminl.Schwartz,1916-1999)最早从学术层面比较系统地研究毛泽东,其对毛泽东的研究思路与范式被称为“史华慈模式”。史华慈关于毛泽东的研究著作将近十本,其中《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的影响最大。
(一)史华慈研究模式的主题
史华慈指出了毛泽东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之处,他指出毛泽东思想是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论”,并由此引出“毛主义”和“异端说”的理论框架,得出史华慈模式的主题:“毛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独创性异端”。
史华慈更强调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共产党与其阶级基础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列宁主义都强调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应当是工人阶级,而“毛主义”实际上坚持了农民阶级这一基础,并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史华慈将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主义来论断,将毛泽东思想置于中国的革命进程中考虑,着重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性和与中国实际的关系。
异端说成为学界争论较大的一个观点。史华慈认为毛泽东始终把一种西方血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视为他一心想编织的社会和政治织扬的经线和纬线。但是他在纠正“莫斯科中心论”的同时却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的道路是一种“异端”,将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片面化、绝对化。
(二)史华慈模式的研究范式
史华慈曾经指出,研究毛泽东离不开人的有意识活动的领域,这就是“人的模式”,即以毛泽东的意识活动作为毛泽东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有意识生活可以理解为由意识、处境和行动三者之间的“三角互动”所交织而成的有血有肉的网络。基于这种网络,史华慈的重点在于经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教义这个参照系来考察毛泽东的意识活动。这就是史华慈模式的研究范式:“人的模式”和“三角互动”。《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范式。
三、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
施拉姆(Stuart R.Schram)同样师从费正清学习和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他对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海外毛泽东研究学界影响最大的专家之一,施拉姆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全方位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和主要内容,他的毛泽东研究对国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 《毛泽东》
施拉姆十分重视对毛泽东生平的研究,他的《毛泽东》一书是海外毛泽东研究中极具开拓性的著作。施拉姆尊重历史事实,在充分运用史料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施拉姆十分注重对毛泽东个性和心理方面的分析,以期找出毛泽东行为的根源。他总结出“尚武”是毛泽东个性中的根本特征。他十分赞赏毛泽东的“尚武”精神,并且把毛泽东的“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二) 研究方法
施拉姆善于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他注重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进程的发展,从思想史、政治史、党史等角度研究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思想。施拉姆指出,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关系中进行的。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学说,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在毛泽东研究中,施拉姆运用社会史、比较研究、心理史的研究方法,妥善地处理了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的关系,颇具历史真实感,对后来的西方学术界关于毛泽东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哈佛学派作为西方“毛泽东学”研究的主导力量,开创并持续推动了西方“毛泽东学”的研究,形成了关于毛泽东研究的认识框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1世纪毛泽东研究的拓展和深化需要吸收借鉴国外研究的合理性因素,并对其局限性加以批判反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美]本杰明·I·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美]施拉姆.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冯春(1994—),女,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就读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关键词:费正清;史华慈;施拉姆;毛泽东研究
一、费正清的毛泽东研究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作为哈佛学派的开创者,见证和记录了毛泽东时代中共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四年的中国之行,费正清加强了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并对中国共产党人怀有好感与敬意。
(一)《美国与中国》
1948年费正清发表了毛泽东研究问题上的代表作《美国与中国》。虽然这本书只是初步涉及毛澤东及其思想主张,但真实地反映了费正清对于毛泽东的最初认识。
书中,费正清深刻论述了“冲击—回应” 说。他认为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刺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费正清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所产生反应而得的结果。为此,他反对一些西方分析家把中国共产党视为苏联“傀儡”的看法,主张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认为美国应充分发展和维持同共产党中国的关系,而不是采取孤立或隔离的政策。随后,费正清又发表了《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国:传统与变迁》等著作,不断深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学术化发展进程。
(二)学术组织建设
费正清也是推动海外毛泽东研究深入展开的学术组织者。1939年起,他就与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一起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东亚文明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专门的讨论班,对学生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鼓励和指导。1955年,他在哈佛大学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创建了“东亚研究中心”。这一研究中心作为早期海外毛泽东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海外毛泽东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费正清一生培养和指导的众多学生中,大多数都成了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和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而他们又各自培养了一批专家团体,由此又推动海外毛泽东研究的进一步学术化发展。
二、史华慈的毛泽东研究
作为费正清的学生,史华慈(Benjaminl.Schwartz,1916-1999)最早从学术层面比较系统地研究毛泽东,其对毛泽东的研究思路与范式被称为“史华慈模式”。史华慈关于毛泽东的研究著作将近十本,其中《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的影响最大。
(一)史华慈研究模式的主题
史华慈指出了毛泽东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之处,他指出毛泽东思想是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论”,并由此引出“毛主义”和“异端说”的理论框架,得出史华慈模式的主题:“毛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独创性异端”。
史华慈更强调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共产党与其阶级基础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列宁主义都强调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应当是工人阶级,而“毛主义”实际上坚持了农民阶级这一基础,并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史华慈将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主义来论断,将毛泽东思想置于中国的革命进程中考虑,着重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性和与中国实际的关系。
异端说成为学界争论较大的一个观点。史华慈认为毛泽东始终把一种西方血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视为他一心想编织的社会和政治织扬的经线和纬线。但是他在纠正“莫斯科中心论”的同时却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的道路是一种“异端”,将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片面化、绝对化。
(二)史华慈模式的研究范式
史华慈曾经指出,研究毛泽东离不开人的有意识活动的领域,这就是“人的模式”,即以毛泽东的意识活动作为毛泽东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有意识生活可以理解为由意识、处境和行动三者之间的“三角互动”所交织而成的有血有肉的网络。基于这种网络,史华慈的重点在于经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教义这个参照系来考察毛泽东的意识活动。这就是史华慈模式的研究范式:“人的模式”和“三角互动”。《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范式。
三、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
施拉姆(Stuart R.Schram)同样师从费正清学习和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他对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海外毛泽东研究学界影响最大的专家之一,施拉姆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全方位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和主要内容,他的毛泽东研究对国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 《毛泽东》
施拉姆十分重视对毛泽东生平的研究,他的《毛泽东》一书是海外毛泽东研究中极具开拓性的著作。施拉姆尊重历史事实,在充分运用史料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施拉姆十分注重对毛泽东个性和心理方面的分析,以期找出毛泽东行为的根源。他总结出“尚武”是毛泽东个性中的根本特征。他十分赞赏毛泽东的“尚武”精神,并且把毛泽东的“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二) 研究方法
施拉姆善于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他注重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进程的发展,从思想史、政治史、党史等角度研究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思想。施拉姆指出,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关系中进行的。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学说,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在毛泽东研究中,施拉姆运用社会史、比较研究、心理史的研究方法,妥善地处理了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的关系,颇具历史真实感,对后来的西方学术界关于毛泽东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哈佛学派作为西方“毛泽东学”研究的主导力量,开创并持续推动了西方“毛泽东学”的研究,形成了关于毛泽东研究的认识框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1世纪毛泽东研究的拓展和深化需要吸收借鉴国外研究的合理性因素,并对其局限性加以批判反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美]本杰明·I·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美]施拉姆.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冯春(1994—),女,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就读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