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传授方法、培养能力。近年来,笔者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就经常运用“问题教学法”,注重有效提问的落实。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带有尝试特征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向同学请教;然后尝试练习;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问题教学法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所在。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答案五花八门,这在拓宽了学生思考空间的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根据这一理念,在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就每一章节的内容设置出大大小小的诸多问题,供学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笔者进行以下的尝试:
第一环节:出示思考题
请回忆必修一已复习过的知识: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几次革命斗争?结果如何?②1912~1919年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通过问题设置情景,引入本课时讲授的主题:1912~1919年间中国的经济情况,从而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与思考。
第二环节:出示练习题
请思考: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时间与历史背景?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情况如何?③请列举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
教师通过设疑可以教会学生思考,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使学生感到是他们发现了知识,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从而享受到学习活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明确考点要求,还通过合作探究,进行尝试学习。
第三环节:导学指导
教师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尝试发掘考点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材料的习惯,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把教材内容尽可能转化为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基础复习与探究。比如,关于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先通过教材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识记实业家及其主张。再通过阅读分析《走向高考》“课后强化作业”中的有关材料,让学生思考回答实业家提出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影响,进而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这一环节教师的提问,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思维情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突破重点、难点。通过提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第四环节:补充练习,注重精讲
通过设定难度较高,立意较新的模拟题,以培养学生审题、立意、作答的能力。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问题,对前后知识形成关联。如: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已经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了吗?②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无关,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设置练习,进行目标教学;注重精讲,以寻求突破。出示图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区别现象与本质的能力。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形成。
这堂复习课中教师的提问方法多样,有直问和曲问,有窄问和宽问,有正问和反问,提问体现了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真正落实有效提问。
课后笔者体会最深的是:课堂提问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事物本质的各种问题,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能“摘果子”。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提问设计给历史教学带来良好的效应。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笔者所教的高考平均分逐年攀升。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外作业负担。④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灵丹妙药、十全十美,它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笔者在实施中也发现问题教学法局限性的一面:学生要有一定的旧知识作为基础,要有一定的自学力,在高三一轮复习教学时运行效果较好些。因此,问题教学法并不是每堂课都用,教师要扬长避短、灵活机动,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形成一个教学体系。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带有尝试特征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向同学请教;然后尝试练习;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问题教学法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所在。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答案五花八门,这在拓宽了学生思考空间的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根据这一理念,在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就每一章节的内容设置出大大小小的诸多问题,供学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笔者进行以下的尝试:
第一环节:出示思考题
请回忆必修一已复习过的知识: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几次革命斗争?结果如何?②1912~1919年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通过问题设置情景,引入本课时讲授的主题:1912~1919年间中国的经济情况,从而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与思考。
第二环节:出示练习题
请思考: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时间与历史背景?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情况如何?③请列举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
教师通过设疑可以教会学生思考,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使学生感到是他们发现了知识,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从而享受到学习活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动机。学生不仅明确考点要求,还通过合作探究,进行尝试学习。
第三环节:导学指导
教师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尝试发掘考点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材料的习惯,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把教材内容尽可能转化为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基础复习与探究。比如,关于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先通过教材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识记实业家及其主张。再通过阅读分析《走向高考》“课后强化作业”中的有关材料,让学生思考回答实业家提出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影响,进而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这一环节教师的提问,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思维情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突破重点、难点。通过提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第四环节:补充练习,注重精讲
通过设定难度较高,立意较新的模拟题,以培养学生审题、立意、作答的能力。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问题,对前后知识形成关联。如: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已经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了吗?②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无关,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设置练习,进行目标教学;注重精讲,以寻求突破。出示图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区别现象与本质的能力。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形成。
这堂复习课中教师的提问方法多样,有直问和曲问,有窄问和宽问,有正问和反问,提问体现了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真正落实有效提问。
课后笔者体会最深的是:课堂提问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事物本质的各种问题,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能“摘果子”。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提问设计给历史教学带来良好的效应。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笔者所教的高考平均分逐年攀升。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外作业负担。④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灵丹妙药、十全十美,它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笔者在实施中也发现问题教学法局限性的一面:学生要有一定的旧知识作为基础,要有一定的自学力,在高三一轮复习教学时运行效果较好些。因此,问题教学法并不是每堂课都用,教师要扬长避短、灵活机动,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形成一个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