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常会在它的诗意生活和情感意境中陶醉徜徉,难以自拔。但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古诗却难以占有和构建自己的一片天地。本文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经历中反思,认为古诗教学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诵"古诗,指导学生运用古诗于生活。如此,师生一起牵手,可将古诗教学融入生活,传承文化经典。
关键词:古诗教学;兴趣;诵;运用;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0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之国,悠悠几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璀璨珍贵的记忆。凝练含蓄的语言为骨,丰满幽深的情感为肌,悠远无穷的意境为神,营造出文明史中一颗闪亮的瑰宝--古诗。
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总会沉醉在它的情感意境中难以自拔。但在小学生的单纯世界里,古诗--年代久远,语言简练,意境无穷,却难以构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就给我们的古诗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与艰难。
作为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教学上就深有体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因此,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播放重阳节风俗的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重阳节,认识王维。然后,用理解"忆"字入手理解诗意,以读悟情,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品味其中的意境,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欣赏重阳节的歌,说说自己的收获。
但我预设的效果却没有达到,反而陷入了困境。
1.学生的兴趣不大。我引导学生认识王维、理解诗意时,学生的眼睛都是看着屏幕、黑板,然后努力地记笔记,只有两个平时很活跃的女孩子举手提问了。我感受不到学生好奇的心。
2.无法真正理解诗的情感与意境。学生回答的内容大都是从参考书中看到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3.朗诵的方法不对,缺乏情感。孩子们读诗就像是赶任务,不熟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来读,读熟了就像是开机关枪一样,一下子就读完了,完全没有韵律美感。老师指导了如何朗诵后,孩子们仍然是节奏感不明显,缺少情感。
小学生为什么会对古诗如此地不敏感呢?经过思维的沉淀,问题的本质慢慢显现出来。
古诗的本质特点:年代久远,语言简练,意境无穷。这对于生活在現代,周围语言通俗的三年级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是不高的,兴趣更是欠缺,年纪越小的学生越会觉得它艰涩难懂而只背不学。
长此以往,中国古老文明的瑰宝的传承将会遭遇到巨大的困难。
但是,困难,就是用来让人克服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古诗的教学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现今我国的教育更是重新趋向重视国学的教育,因此结合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对于克服这个困难--学好古诗,我有了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就是最好的武器。
1.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一个好的文化环境的创设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室的四面墙壁上,布置"古诗"专栏,"诗画"专栏,在视觉上予人赏心悦目之感。课间、活动课等时间,播放配乐古诗,以供欣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老师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美:对称美,绘画美,意境美等等。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对古诗的兴趣。
3.比赛收集古诗。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小组合作,制作收集小卡片,定期开欣赏会,读读自己收集的古诗,说说它好在哪里。激发学生的斗心,让古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引导学生学会"诵"古诗
"诵"是指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道:"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中告诉了我们"诵"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做到"熟读成诵",才能真正体会古诗的情感意境。
1.在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读的冲动。让学生在课间、欣赏会上多读,从而养成主动读、自觉读的习惯。
2.在收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作者的资料,互相联系,体会作者诗中的情感,小组交流,欣赏会上交流。
3.引起学生注意古诗中潜藏的韵律。上古时,"诗、舞、乐"一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以一种独立的面目出现,但它依然与音乐有关,故仍旧称为"诗歌"。古诗从体例上来区别,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没有规定的句子数,不拘平仄,无须对仗,押韵自由。到了唐代才成熟的律诗,对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又称"格律诗"。所谓"格"就是格式,"律"就是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写律诗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旋律美,平仄则体现语音抑扬顿挫。
老师不要直接把这样深奥的道理告诉学生,他们不一定能理解。反而是老师通过示范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以至背诵,在吟诵中体会韵律美。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倍"字与"少"字。前句中"獨"字与两个"异"字表达了诗人那种强烈的孤独之感,后面的"倍"字就更加深了诗人因此思亲的程度,"少"字则使孤独感更浓了,整体升华了诗的意境。所以"倍"字与"少"字在吟诵时就必须重读,才能深刻反映在重阳日"忆"的厚重。
5.发挥想象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句的深层内涵,然后把体会融入到吟诵中去,提高"诵"的厚度。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维除诗作优美外,还擅图画,是当时著名画手,这种特长增强了他诗歌的艺术魅力。宋代大诗人苏轼更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老师可以借此让学生把诗想象成一幅画,诗画相交,品味孤独思亲之情,从而带动情感以吟诵。
三、指导学生运用古诗于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我们的瑰宝--古诗,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对于学生生活中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露似珍珠月似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遥知兄弟登高处"......运用了夸张、对比、比喻、设问、想象等手法,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学生了解了这些写作手法,将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表现事物的能力。
此外,在写作时,我也常常引导他们用上诗句,比如在写中秋节、春节这类节日作文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可以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在写春天景色、美丽的校园一类题材作文时,我就启发他们用上《草》里的诗句;在写节约一类作文时,就鼓励他们用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学生经常作这样的练习,后来不用老师提醒也能主动引用了,这用"行"来促"知",使得学习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和迁移。许多优秀的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从诵中体会并学会运用,一定能使写作能力有更大的提升,从而反作用于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古诗。
如果我们能把这上述运用到古诗教学中,既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与学生一起牵手"古诗"这一瑰宝,徜徉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洪流中,秉承祖先的期盼,传承我们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古诗教学;兴趣;诵;运用;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0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之国,悠悠几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璀璨珍贵的记忆。凝练含蓄的语言为骨,丰满幽深的情感为肌,悠远无穷的意境为神,营造出文明史中一颗闪亮的瑰宝--古诗。
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总会沉醉在它的情感意境中难以自拔。但在小学生的单纯世界里,古诗--年代久远,语言简练,意境无穷,却难以构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就给我们的古诗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与艰难。
作为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教学上就深有体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因此,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播放重阳节风俗的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重阳节,认识王维。然后,用理解"忆"字入手理解诗意,以读悟情,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品味其中的意境,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欣赏重阳节的歌,说说自己的收获。
但我预设的效果却没有达到,反而陷入了困境。
1.学生的兴趣不大。我引导学生认识王维、理解诗意时,学生的眼睛都是看着屏幕、黑板,然后努力地记笔记,只有两个平时很活跃的女孩子举手提问了。我感受不到学生好奇的心。
2.无法真正理解诗的情感与意境。学生回答的内容大都是从参考书中看到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3.朗诵的方法不对,缺乏情感。孩子们读诗就像是赶任务,不熟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来读,读熟了就像是开机关枪一样,一下子就读完了,完全没有韵律美感。老师指导了如何朗诵后,孩子们仍然是节奏感不明显,缺少情感。
小学生为什么会对古诗如此地不敏感呢?经过思维的沉淀,问题的本质慢慢显现出来。
古诗的本质特点:年代久远,语言简练,意境无穷。这对于生活在現代,周围语言通俗的三年级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是不高的,兴趣更是欠缺,年纪越小的学生越会觉得它艰涩难懂而只背不学。
长此以往,中国古老文明的瑰宝的传承将会遭遇到巨大的困难。
但是,困难,就是用来让人克服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古诗的教学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现今我国的教育更是重新趋向重视国学的教育,因此结合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对于克服这个困难--学好古诗,我有了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就是最好的武器。
1.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一个好的文化环境的创设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室的四面墙壁上,布置"古诗"专栏,"诗画"专栏,在视觉上予人赏心悦目之感。课间、活动课等时间,播放配乐古诗,以供欣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老师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美:对称美,绘画美,意境美等等。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对古诗的兴趣。
3.比赛收集古诗。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小组合作,制作收集小卡片,定期开欣赏会,读读自己收集的古诗,说说它好在哪里。激发学生的斗心,让古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引导学生学会"诵"古诗
"诵"是指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道:"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中告诉了我们"诵"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做到"熟读成诵",才能真正体会古诗的情感意境。
1.在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读的冲动。让学生在课间、欣赏会上多读,从而养成主动读、自觉读的习惯。
2.在收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作者的资料,互相联系,体会作者诗中的情感,小组交流,欣赏会上交流。
3.引起学生注意古诗中潜藏的韵律。上古时,"诗、舞、乐"一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以一种独立的面目出现,但它依然与音乐有关,故仍旧称为"诗歌"。古诗从体例上来区别,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没有规定的句子数,不拘平仄,无须对仗,押韵自由。到了唐代才成熟的律诗,对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又称"格律诗"。所谓"格"就是格式,"律"就是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写律诗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旋律美,平仄则体现语音抑扬顿挫。
老师不要直接把这样深奥的道理告诉学生,他们不一定能理解。反而是老师通过示范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以至背诵,在吟诵中体会韵律美。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倍"字与"少"字。前句中"獨"字与两个"异"字表达了诗人那种强烈的孤独之感,后面的"倍"字就更加深了诗人因此思亲的程度,"少"字则使孤独感更浓了,整体升华了诗的意境。所以"倍"字与"少"字在吟诵时就必须重读,才能深刻反映在重阳日"忆"的厚重。
5.发挥想象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句的深层内涵,然后把体会融入到吟诵中去,提高"诵"的厚度。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维除诗作优美外,还擅图画,是当时著名画手,这种特长增强了他诗歌的艺术魅力。宋代大诗人苏轼更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老师可以借此让学生把诗想象成一幅画,诗画相交,品味孤独思亲之情,从而带动情感以吟诵。
三、指导学生运用古诗于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我们的瑰宝--古诗,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对于学生生活中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露似珍珠月似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遥知兄弟登高处"......运用了夸张、对比、比喻、设问、想象等手法,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学生了解了这些写作手法,将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表现事物的能力。
此外,在写作时,我也常常引导他们用上诗句,比如在写中秋节、春节这类节日作文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可以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在写春天景色、美丽的校园一类题材作文时,我就启发他们用上《草》里的诗句;在写节约一类作文时,就鼓励他们用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学生经常作这样的练习,后来不用老师提醒也能主动引用了,这用"行"来促"知",使得学习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和迁移。许多优秀的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从诵中体会并学会运用,一定能使写作能力有更大的提升,从而反作用于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古诗。
如果我们能把这上述运用到古诗教学中,既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与学生一起牵手"古诗"这一瑰宝,徜徉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洪流中,秉承祖先的期盼,传承我们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