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春天的蚂蚁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的草地刚刚冒青,在地下栖息了一冬的蚂蚁们探出身子,在嫩绿的叶芽间忙碌地穿梭著。午间出门散步的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蚂蚁,一个个将小脸凑近草地,美滋滋地看着蚂蚁工作。不多久,希希就喊起来:“老师,杨杨说要把蚂蚁踩死。”佳佳和小凯也在草地上奔跑追逐,看到蚂蚁便踩。
  生命是什么?生命意味着什么?这对于孩子而言似乎太遥远,枯燥的说教毫无意义,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知道吗?这些蚂蚁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这只叫杨杨,这只叫佳佳,这只叫小凯。”孩子们听了,立即好奇地围过来。小凯着急地问:“哪一只是我?”
  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有了一只属于自己的蚂蚁。他们小心呵护着,跟着蚂蚁在草地上移动。“哎呀,我不见了。”“我看见你进洞去了,这下面是蚂蚁的家吗?”杨杨和小凯小声议论着。
  希希抿着小嘴紧紧盯着蚂蚁,我知道她很想与它交朋友,又有些害怕。我将手指放在草地上,一只蚂蚁顺着草叶爬到我的手心。
  “它多小啊。”希希惊异地说,“它有好多条腿呀。”
  “你来数数看,它有几条腿?”
  “六条。张老师,这是什么?”
  “这叫触角,它用触角与别的蚂蚁说话。”我边说边将手慢慢靠近希希的手,蚂蚁爬到她手上,希希“哈”一声笑了。
  “看,蚂蚁张老师。”小骏突然指着衔了一粒面包屑的蚂蚁喊道。
  我纳闷地问:“怎么是我呢?”
  “它拿着一个铃鼓。”小骏认真地说。我被他超乎寻常的想象逗乐了。

  孩子们继续观察着蚂蚁,他们在草地上行走时都变得轻手轻脚,生怕不小心踩到蚂蚁好朋友。
  午间散步结束时,小朋友们舍不得离开,想时刻都能看到这些新朋友,他们小心捉来三只蚂蚁,放入玻璃罐中,并为它们准备好泥土和饼干屑,兴冲冲地带回教室。
  第二天,孩子来到教室,直奔蚂蚁朋友。看到小蚂蚁缩在罐底一动也不动,思林问我:“老师,它们是死了吗?”看着思林那双满怀期待的大眼睛,我不忍心告诉她真相,于是回问她:“你觉得它们死了吗?”思林说:“我觉得它们还活着,我们把它们放了吧。”我答应了。思林把蚂蚁放到了教室外的花丛中。
  我问思林:“思林,把蚂蚁捉回来放到玻璃罐里,这样好吗?”思林眨巴着大眼睛大声说:“不应该捉回来,应该把它放了。”我说:“你的意思是让它重新获得自由?”思林点点头。我接着问:“那小朋友们就看不到蚂蚁了,怎么办呢?”
  思林望向窗外说:“可以去教室外面看呀。蚂蚁在树上,我们可以看树上的蚂蚁;如果它在搬东西,我们就看搬家的蚂蚁。”
  我说:“如果冬天没有蚂蚁呢?”思林说:“我们就看春天的蚂蚁。”我又问:“可是我们想很近距离地观察它们,怎么办?”思林指着电视说:“可以看蚂蚁的图片,也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它们呀。我们在草地里围成一个圈,看蚂蚁也挺好的。不能把它们捉回来,它们也要回家的。”
  思林已开始体会到生命是鲜活的、珍贵的。她对待生命怀有一份尊敬,她告诉我们,可以去教室外面看蚂蚁,可以看树上的蚂蚁,可以看春天的蚂蚁……无论如何,不能把蚂蚁捉回来,因为它们是属于大自然的,它们有自己的家。
  在亲近自然中生发学习,能促使孩子提出真问题,使得活动更具有探究价值,也能让孩子亲近自然、感受生命。让我们带领孩子走近大自然吧,用生命影响生命,让孩子敬畏每一个生灵。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朱日亮小说以人性剖析见长,尤善在特殊的环境和语境中书写人性的迷失。本文将从朱日亮小说对当今时代的反思、个体欲望沉沦、“进城与返乡”三个角度探讨人群迷失“都市”的表征,从而阐释朱日亮小说中对人性欲望的沉沦以及人性复杂的思考。  关键词:朱日亮小说 精神迷失 欲望 人性  朱日亮的作品以小说居多,文章主题多变,情节多样,尤其善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以及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探索真实。在这
期刊
摘 要:朱日亮的小说往往从文化角度对民族、阶级、女性、人性等问题进行思考与阐释,这可以看作是朱日亮小说的一种特征。因此,本文将以朱日亮的短篇小说《旗人》为例,从传统与革新、大众对女性的社会认知偏见和人性救赎的角度,探讨朱日亮小说中的“文化审视”特征。  关键词:朱日亮 没落贵族 人性救赎 女性形象 文化审视  “五四”启蒙以来,文学作品开始审视中国传统社会与大众文化。但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文学政治
期刊
摘 要:《蟠虺》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的新作。小说积极倡导了传统圣贤的道德品格和人格力量,批判了唯利是图的社会乱象。小说具有神秘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色。  关键词:刘醒龙 《蟠虺》 文化  一、圣贤理想的倡导  儒家文化提倡“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就个体而言,所谓“内圣”就是注意修炼自己的内在品格和道德人格,“外王”就是以这种道德品格和人格力量为底蕴去追求一番事业和功德。两者双向转换、相辅
期刊
摘 要:莫迪亚诺的《暗店街》以片段化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失忆的人寻找自己过去的身份的故事。小说对于人的记忆的不确定性的强调传达的亦是现代人对于自身身份的困惑。个人身份的界定依托于他(她)的各类社会关系以及过往的经历,寻找身份的过程实则是一个重构记忆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联系、重塑其主体性的过程。  关键词:记忆 重构 主体 弥散  小说《暗店街》有四十三节是第一人称讲述的,这位前侦探助理
期刊
摘 要:“诗中有笔,笔中有诗”的命题首见于北宋的《宣和书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北宋人对书法的抒情特征与诗歌相互滋生发展关系做出的理论概括。苏轼是一位追求诗文与书法互为表里的文人,崇尚无拘无束的创作状态。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黄州,他的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充分体现了其心境、性情与书法的结合。  关键词:书法 诗文 寒食帖  一、书法与文学  书法是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的,这就
期刊
摘 要: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主教是其重要人物之一,整部小说体现了克洛德从一个知识广博的神父形象向魔鬼形象的转变。这表面上归因于艾丝美拉达的诱惑,究其本质却是他对性欲压抑之后的爆发。艾丝美拉达打破了克洛德主教的性格平衡,最终导致了这个形象的完全转变。本文将指出克洛德主教的性格诱因,并尝试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克洛德的性格畸变及其合理性。  关键词:克洛德 禁欲主义 压抑 心理分析
期刊
摘 要:批评风格是文艺批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批评文体受西方严密的逻辑表达与论证形式的影响,不免“千文一面”,戴锦华以其繁复多喻、诗性盎然的批评语言在当代中国批评界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戴锦华的文学批评同时涉足女性作家批评、电影史批评和文化研究三个领域,第三世界的、女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是构成其多元立场的基础部分,其中,源于文化资源的左翼知识分子身份和源于生命体验的女性主义立场是其
期刊
摘 要:在众多言情作品中,亦舒小说可以脱颖而出,恰恰在于她对于爱情的独特见解。实际上,描述虚幻却美好的爱情正是言情小说的特权,然而亦舒却用虚幻的爱情去证明爱情本身的虚幻。通过对爱情本质的揭露,亦舒将笔触伸向女性在争取社会尊重、人格独立过程中面临的生存和精神困境,正是在揭示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痛苦的过程中,亦舒表现了她对现代都市女性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一个通俗文学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女性主义
期刊
摘 要:张洁作为新时期文学中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大多数作品是围绕着对“爱情的探寻”的主线展开的。张洁小说的创作阶段是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对爱的思索,直到对爱的解构,始终在探寻着爱情的价值与意义。张洁的成长经历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女性无法脱离具体的历史时代,处在传统伦理与革命需求的双重压制下。张洁作品通过对爱的痴迷、爱的困惑、爱的反思直到对爱的解构,展现了女性在男权压制下的痛苦与无
期刊
摘 要:对于《文选·赋》中,“物色”一词的解读,历来学界争论不断。加之《文心雕龙》中也专设《物色》一篇,足以证明这一概念在汉魏六朝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已有学者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些新解,但是对于什么是“物色”,依旧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结合《文心雕龙·物色篇》、《文选·赋·物色》中所选的四篇赋以及当前的研究成果,物色一类的作品应该定义为“描绘能够引起创作主体情怀与思考的多变的气象景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