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的草地刚刚冒青,在地下栖息了一冬的蚂蚁们探出身子,在嫩绿的叶芽间忙碌地穿梭著。午间出门散步的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蚂蚁,一个个将小脸凑近草地,美滋滋地看着蚂蚁工作。不多久,希希就喊起来:“老师,杨杨说要把蚂蚁踩死。”佳佳和小凯也在草地上奔跑追逐,看到蚂蚁便踩。
生命是什么?生命意味着什么?这对于孩子而言似乎太遥远,枯燥的说教毫无意义,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知道吗?这些蚂蚁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这只叫杨杨,这只叫佳佳,这只叫小凯。”孩子们听了,立即好奇地围过来。小凯着急地问:“哪一只是我?”
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有了一只属于自己的蚂蚁。他们小心呵护着,跟着蚂蚁在草地上移动。“哎呀,我不见了。”“我看见你进洞去了,这下面是蚂蚁的家吗?”杨杨和小凯小声议论着。
希希抿着小嘴紧紧盯着蚂蚁,我知道她很想与它交朋友,又有些害怕。我将手指放在草地上,一只蚂蚁顺着草叶爬到我的手心。
“它多小啊。”希希惊异地说,“它有好多条腿呀。”
“你来数数看,它有几条腿?”
“六条。张老师,这是什么?”
“这叫触角,它用触角与别的蚂蚁说话。”我边说边将手慢慢靠近希希的手,蚂蚁爬到她手上,希希“哈”一声笑了。
“看,蚂蚁张老师。”小骏突然指着衔了一粒面包屑的蚂蚁喊道。
我纳闷地问:“怎么是我呢?”
“它拿着一个铃鼓。”小骏认真地说。我被他超乎寻常的想象逗乐了。
孩子们继续观察着蚂蚁,他们在草地上行走时都变得轻手轻脚,生怕不小心踩到蚂蚁好朋友。
午间散步结束时,小朋友们舍不得离开,想时刻都能看到这些新朋友,他们小心捉来三只蚂蚁,放入玻璃罐中,并为它们准备好泥土和饼干屑,兴冲冲地带回教室。
第二天,孩子来到教室,直奔蚂蚁朋友。看到小蚂蚁缩在罐底一动也不动,思林问我:“老师,它们是死了吗?”看着思林那双满怀期待的大眼睛,我不忍心告诉她真相,于是回问她:“你觉得它们死了吗?”思林说:“我觉得它们还活着,我们把它们放了吧。”我答应了。思林把蚂蚁放到了教室外的花丛中。
我问思林:“思林,把蚂蚁捉回来放到玻璃罐里,这样好吗?”思林眨巴着大眼睛大声说:“不应该捉回来,应该把它放了。”我说:“你的意思是让它重新获得自由?”思林点点头。我接着问:“那小朋友们就看不到蚂蚁了,怎么办呢?”
思林望向窗外说:“可以去教室外面看呀。蚂蚁在树上,我们可以看树上的蚂蚁;如果它在搬东西,我们就看搬家的蚂蚁。”
我说:“如果冬天没有蚂蚁呢?”思林说:“我们就看春天的蚂蚁。”我又问:“可是我们想很近距离地观察它们,怎么办?”思林指着电视说:“可以看蚂蚁的图片,也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它们呀。我们在草地里围成一个圈,看蚂蚁也挺好的。不能把它们捉回来,它们也要回家的。”
思林已开始体会到生命是鲜活的、珍贵的。她对待生命怀有一份尊敬,她告诉我们,可以去教室外面看蚂蚁,可以看树上的蚂蚁,可以看春天的蚂蚁……无论如何,不能把蚂蚁捉回来,因为它们是属于大自然的,它们有自己的家。
在亲近自然中生发学习,能促使孩子提出真问题,使得活动更具有探究价值,也能让孩子亲近自然、感受生命。让我们带领孩子走近大自然吧,用生命影响生命,让孩子敬畏每一个生灵。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