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部控制制度是许多跨国公司保持生机、促进发展和取得成功的秘密。它作为一种先进的内部管理方法已经被企业广泛采用,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以及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立;完善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我国在独立审计准则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料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美国反欺骗性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其成员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管理会计协会IMA)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基本要素构成了内部控制的内容。这些要素及其构成方式,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1.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因素具体包括: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与授权、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2. 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具体包括:目标、风险、环境变化后的管理等等。
3. 控制活动
企业管理阶层辩识风险,继之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 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这主要包括:高层经理人员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直接部门管理、对信息处理的控制 、实体控制、绩效指标的比较、分工。
4. 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沟通 。
5. 监控
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监控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控活动由持续监控、个别评估所组成,其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的运作。具体包括: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估、报告缺陷。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控认识不足
目前改革中普遍重视经济权利的下放,然而,却淡漠了经济活动内部的至关重要的控制机制,甚至连国有企业多年来积累的内部控制经验也都给放掉了。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二)产权关系不明
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員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增加了内部控制受益主体的模糊性。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措施
企业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强化和不断完善,这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也是企业追求效益的要求。企业的效益,一是生产出效益,二是管理出效益,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给企业减少财务浪费和舞弊,消除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会计法规的规定,合理设置会计工作机构、岗位,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做到账物分管,确立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建立“分权”的内控制度,形成业务经办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对有关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产的增减和费用的收支等经济业务,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以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同时,建立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晋升、淘汰等人事制度,制定严格的个人收入和工作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并做到考核及时、奖罚到位。 (二)加强人员素质控制
企业的一切制度都是靠人来执行,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有效,先要保证人员的素质与其所承担的职务相适应。内部控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法律、信息、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从事内部控制的人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因此,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从事内部控制工作,不具备专业素质的人从事内部控制只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偏离制度本身,导致内部控制失灵。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结合矿山实际,企业制定了人才强企战略,建设学习创新型矿山。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会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和学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例如对通过职称考试或更高级会计相关考试的职工给予可观数额的奖励。
(三)正确把握授权的度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人代表,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利的量度界定是关键一环。这就要求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分配权限、公平分配利益,并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以及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高效严谨的执行系统以及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
(四)实行会计委派制或岗位轮换制
目前,会计委派制已在全国行政机关等单位中实行,许多地市财政局纷纷成立会计管理局,会计人员由当地会计管理局或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其人事管理、工资待遇、劳保福利均由委派部门负责。由于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受自身利益等因素的限制而出现的一些违规行为。尚未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应实行內部会计人员或相关人员岗位轮换制度,至少一年轮换一次;二级机构的领导也应实行流动制,行政一把手两三年就调换一个单位,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相关人员之间、相关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串通舞弊的发生。
以矿山实际情况为例,较早就成立了独立的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人事管理、工资待遇、劳保福利,有效的防止财会部门的违规行为。轮换制度方面,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客观存在,基本可以保证内部会计人员或相关人员岗位一年轮换一次,以后也应加强轮换制度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2(5).
[2] 陈铃.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4(8).
[3]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5(2).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立;完善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我国在独立审计准则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料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美国反欺骗性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其成员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管理会计协会IMA)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基本要素构成了内部控制的内容。这些要素及其构成方式,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1.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它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因素具体包括: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与授权、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2. 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辨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具体包括:目标、风险、环境变化后的管理等等。
3. 控制活动
企业管理阶层辩识风险,继之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 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这主要包括:高层经理人员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直接部门管理、对信息处理的控制 、实体控制、绩效指标的比较、分工。
4. 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沟通 。
5. 监控
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监控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控活动由持续监控、个别评估所组成,其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的运作。具体包括: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估、报告缺陷。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控认识不足
目前改革中普遍重视经济权利的下放,然而,却淡漠了经济活动内部的至关重要的控制机制,甚至连国有企业多年来积累的内部控制经验也都给放掉了。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二)产权关系不明
产权制度改革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員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国有单位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增加了内部控制受益主体的模糊性。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措施
企业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强化和不断完善,这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也是企业追求效益的要求。企业的效益,一是生产出效益,二是管理出效益,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给企业减少财务浪费和舞弊,消除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会计法规的规定,合理设置会计工作机构、岗位,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做到账物分管,确立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建立“分权”的内控制度,形成业务经办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对有关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产的增减和费用的收支等经济业务,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以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同时,建立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晋升、淘汰等人事制度,制定严格的个人收入和工作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并做到考核及时、奖罚到位。 (二)加强人员素质控制
企业的一切制度都是靠人来执行,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有效,先要保证人员的素质与其所承担的职务相适应。内部控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法律、信息、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从事内部控制的人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因此,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从事内部控制工作,不具备专业素质的人从事内部控制只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偏离制度本身,导致内部控制失灵。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结合矿山实际,企业制定了人才强企战略,建设学习创新型矿山。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会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和学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例如对通过职称考试或更高级会计相关考试的职工给予可观数额的奖励。
(三)正确把握授权的度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人代表,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利的量度界定是关键一环。这就要求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分配权限、公平分配利益,并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以及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高效严谨的执行系统以及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
(四)实行会计委派制或岗位轮换制
目前,会计委派制已在全国行政机关等单位中实行,许多地市财政局纷纷成立会计管理局,会计人员由当地会计管理局或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其人事管理、工资待遇、劳保福利均由委派部门负责。由于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受自身利益等因素的限制而出现的一些违规行为。尚未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应实行內部会计人员或相关人员岗位轮换制度,至少一年轮换一次;二级机构的领导也应实行流动制,行政一把手两三年就调换一个单位,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相关人员之间、相关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串通舞弊的发生。
以矿山实际情况为例,较早就成立了独立的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人事管理、工资待遇、劳保福利,有效的防止财会部门的违规行为。轮换制度方面,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客观存在,基本可以保证内部会计人员或相关人员岗位一年轮换一次,以后也应加强轮换制度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2(5).
[2] 陈铃.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4(8).
[3]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