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的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图式理论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认为应通过寻找诗歌的“范式”,来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在文章后半部,将图式理论引用到教学中,从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作品的审美特征三方面阐述了对几首“悲秋”词的教法。
  关键词:图式理论;古典诗歌教学;“悲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图式”理论及其内涵
  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最先提出图式二字,只不过其含义与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图式理论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将之运用到心理学领域是英国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亚杰将图式理论用于认知心理学中,美国的鲁美哈特创造性地把图式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联系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是该理论的佼佼者,他把图式理论当成是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学习的生成過程就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如果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与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积极的联系,那么学习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无疑问,阅读、写作均存在一定的图式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随当前阅读的内容不断主动地激活读者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2]。按照图式理论,如果一个阅读者在阅读某个材料时,无法将大脑中的图式与材料信息建立相应的关系,则其信息的解读是无效的。据此而论,当阅读者无法解读材料时,如果帮助其建立阅读图式与外界信息的联系,或者激活其阅读图式,阅读者便能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而且如果图式能从不同角度引导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破译,能产生举一反三,为创造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提供条件。
  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首先,古典诗歌的语言系统与今日迥异,今人与古人处于不同的语言背景与文化背景中,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其次,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讲究声律、平仄、对偶,语言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而中学生的阅读素养不够扎实,尚难把握诗歌之美。最后,古典诗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难破解。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障碍。特别是中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十分有限,不经巧妙点拨,难以体会个中奥妙。而传统的教学法不尽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学法也就十分必要了。当然,难点也有突破点。如近体诗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韵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师便可总结其中相类似的诗句。又如古典诗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义。如“东篱”、“黄花”、“柳丝”等诸多意象在诗歌中意义大体是不变的。又比如,一些诗歌中的句子,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诗句全部由名词组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些由纯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句,意象密集,画面感强,颇似几幅山水画的集合,其风格不尽相同,但其所描绘的景物均有一种苍茫之感。如果我们再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这些诗词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倾向。有了这些共同点,教师便可总结这种句式的图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论的共同点较难以掌握,缘于其尚未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信息以基本规律、基本概念与主题思想为理论依据,体系简易、中心突出,易为学习者所心领神会的,它可以使得记忆变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能通过图式理论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便能极大促进对诗歌内涵的准确把握。那么,如何促进呢?首先,应从诗歌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从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范式”。所谓的范式就是诗歌表现出的一种共同的知识组织形式。例如歌颂春天的诗句,可以从三方面归纳其图式范式。第一,画面的色彩。第二,表现诗人喜悦之情的词语。第三,描写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建构诠释诗歌的知识点的图式范式。而且,当旧的图式范式的内容不断发展与深化,便会递进为高一级,新的图式范式。以伤春为主题的诗句为例,如伤春诗原因生成图式为(思征人、报国无门、贬谪外地、仕途偃蹇、韶华消逝、人生感伤、爱情失落……);情感表现图式为(愤愤不平、哀而不伤、郁郁寡欢、郁结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伤……)这几个诠释伤春诗歌的范式便可成为建构伤春诗歌的图式。这种图式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联想。最后,探索图式下面的低层图式有助于实现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4]。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不断建立图式有助于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在熟悉伤春诗的图式范式后,还应让其了解低层的图式,如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等。
  三、图式理论在几首“悲秋”词曲教学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里,“悲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这类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诗歌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一种范式。为了研究方便,这里放宽了“悲秋”的概念,我们将中学语文课本中,李煜《相见欢》、柳永《雨霖铃》、马致远《秋思》、范仲淹《渔家傲》《苏幕遮》、王实甫《长亭送别》、李清照《声声慢》等归为悲秋作品。首先,从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抽绎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楼、弦月、梧桐、东流水(《相见欢》);烟波、暮霭、酒、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浊酒、霜(《渔家傲》);碧云、黄叶、寒烟、斜阳、明月、酒(《苏幕遮》);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长亭送别》);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声声慢》)。我们不妨从这些诗词中,归纳出几个频率较高的意象,分别为(秋)西风、(残)月、(浊)酒、大雁。通过对“悲秋”的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某一相近内容作为吟咏对象,其往往会形成某种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词在意象的选择上,首先偏向于选择色彩暗淡、质地凄清的词语。其次,其所选择的高频意象西风、残月、浊酒、大雁,说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现有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缘于词中抒发了某种相同的思乡之感。这种思乡之感,教师可根据思乡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式范式。马致远《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羁旅行役者的悲凉感受。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对故乡的深刻思念,表达了建功立业与思乡之苦的矛盾心态。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表达了词人萦绕不去的思乡之情,是对故乡昔日人事的追忆,难以释怀,不禁潸然泪下。杜甫《月夜忆从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杜甫战乱中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通过描写故乡的月亮,倍增对家乡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了诗人漂泊他乡孤寂凄清之感,表现了眷念故乡之情,但淡淡的乡愁含而不露。思乡是古诗永恒的主题,但诗人的情感因为处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讲述“悲秋”词中,教师当举一反三,总结归纳,授人以渔。其次,我们还应抓住反映词句情感特征的关键词句。《相见欢》为“寂寞”、“许多愁”;《雨霖铃》为“无绪”、“无语凝噎”、“伤离别”;《秋思》为“断肠人在天涯”;《渔家傲》为“归无计”、“人不寐”、“征夫泪”;《苏幕遮》为“黯乡魂”、“愁肠”、“相思泪”;《长亭送别》为“总是离人泪”;《声声慢》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悲秋”有不同原因,词人或者伤离别,或者思故乡,或者忆往昔,或者叹如无根浮萍,其情感倾向十分鲜明,可归结为“悲”与“愁”。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对其他类型诗歌作品进行总结。如“咏怀诗”、“闺怨诗”的情感倾向。最后为作品均显示出伤感的审美风格,这种对“悲”的表达使得作品的节奏舒缓而徘徊,难以消散。当然,除了《声声慢》开头的句子,其他词的节奏均为舒缓的。因而在朗读时,要引领学生体会句尾押韵之处的凄清、悲伤之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史立.图式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功用和应用方法[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心,谈心需要建立信任关系。学生家长的离婚无需用道德评判去嘲笑,教师要带着同情与忽略的态度,去谈对学生来说的敏感问题。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40-02  一打开小宗的练习本,竟然又只写了一行字,字迹潦草无力,没写完。他一度放弃了学习。我曾打电话与他父亲沟通,他说自
摘要:学生厌学、缺乏学习动力、学风浮躁等大学生学业问题,已经凸现为影响地方院校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办学质量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大学生学业问题并探索教育改革的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本次调研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方院校——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为例,揭示该校大学生学业问题的主要表现,如“挂科”普遍、课堂利用率不高、“网瘾”严重等。调查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学业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北京联合大学提出了实行日
摘要: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传统题材中,注入了全新的含义。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进入诗歌意境,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借助吟诵及通过视频再现意境,让学生感受那幽美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
摘要:本文论述了《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构建了《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式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旨在为培养应用型工科类专业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82-02  当前很多高校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
摘要: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校采用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性不高,对实训要求的给学生安排“轮岗”不易接受,或在合作过程中大打折扣,学生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很好锻炼。此现象的产生向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敲响了警钟。本文结合以上现象提出了学校教学模式的改进——实例教学模式,并对实例教学模式的要求,优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生发展需要;工学结合;实例教学  中图分
摘要:《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是高职证券与期货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模拟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教学所带来的新挑战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模拟教学法需要改进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模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历史影视资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影视资料是一种集视听效果于一体,能通过声音和影像把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生动、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课堂教学;影视资料;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05-02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体育
摘要:本文材料来自于对一个8个月到18个月大的儿童的日常语言观察。发现儿童在此阶段拒绝言语手段经历了三个阶段:非言语拒绝阶段、初步言语拒绝阶段和规律形成阶段。此规律主要是指在此阶段儿童抽象出了一个语言使用规则——“不 V”。这种否定表达方式只是用来表示拒绝。不涉及此结构的其他功能。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儿童18个月之前拒绝言语行为的变化讨论了语言能力问题。认为儿童在18个月之前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抽象思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在于使他们本身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主要是让他们辐射全社会,从根本上引领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42-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
摘要:通识教育改革近年来已成为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亮点,尤其是以985高校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本研究立足于XX大学“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以问卷、访谈、现场听课等方式,进一步澄清南京大学当下通识教育的现状。结果表明,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尚未厘清;课程质量参差不齊,教学目标尚未达到;尤其是优秀资源匮乏,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证分析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