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传统题材中,注入了全新的含义。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的有机融合,进入诗歌意境,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借助吟诵及通过视频再现意境,让学生感受那幽美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关键词:吟诵;再现;赏析体悟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15-03
一、教材背景
本课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了较多的诗歌鉴赏,对诗歌鉴赏的认知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展开联想,进入诗歌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赏析示例”,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具体而言就是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开篇即景生情,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卷,再从江月美景中引发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继而由江月的守望引出离人之情,抒写了生命短促和青春感伤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是朗读吟诵,师生配乐朗读,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二是再现意境,通过视频画面,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春江月夜的美景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视频《唐之韵》)中和美妙的音乐里(古筝《春江花月夜》)感受那幽美的意境;三是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初唐诗人张若虚一生虽仅留下两首诗,但却因此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今天就让我们和着悠扬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来体会它令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艺术魅力……
2.朗读吟诵。教师朗读给同学们做出示范,背景音乐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教师朗读时,要求同学们一边听,一边仔细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3.理清层次结构。①教师提问: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此诗应分成几部分?②学生答(教师板书)。③教师小结:全诗分为三层(PPT),一是绘江月之景“月之色”、二是阐人生之理“月之问”、三是抒相思之情“月之情”(出示PPT)。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作为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在时间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
4.自主赏析诗歌。①欣赏诗的景物之美,教师问:现在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本段写景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出示《唐之韵》视频第一部分(诵读——品味月色之美)。学生答:意象有春江、潮水、海、明月、波、江流、芳甸、花林、霰、流霜、汀上白沙等。诗人开篇点题,有春、江、月、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波澜壮阔的画卷。教师小结: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紧扣题目写作,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壮阔、空灵、朦胧;景物虽多,但以月光统摄,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逐一展开。意境——幽美恬静(板书)。②领悟诗的哲理美,教师出示《唐之韵》PPT视频第二部分。讨论——体悟哲理之美(小组讨论)。教师问:看了这段视频,谈谈你的感受,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回答要求:朗读你喜欢的那句诗,然后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例如,一名学生答:“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教师小结:由月之“照”人,借月阐理,兼有抒情,突出写了“月之思”。仔细品味这一层的哲理,应包含三层意思: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睹月思情,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出示PPT):劳生易逝、江月永存。在这点上,诗人为传统的闺情诗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和意境。从这点出发,诗人思绪转换,转入传统的游思离愁与青春的感慨。哲思:邈远空阔感情:哀而不伤。这一层里抒情,还有向下文集中写相思的过渡作用。下文是怎样集中抒写相思之情的呢?③领悟诗的情感美,教师出示《唐之韵》PPT第三部分。析——品析情感之美。教师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处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一名学生答:“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很特别,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师生互动:朗读你喜欢本层次的那句诗,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表现手法一: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月就是抒情,包含着诗人对月长圆而人难圆的感叹,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表现手法二:虚实相生。相思之情是一组虚实对应,写游子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是实写;写妻子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表现手法三:烘托映衬。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这首诗固然带着些伤感和凄凉,但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境界是相当开阔的。④教师小结:(PPT)《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中,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全诗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5.再次欣赏学生诵读这首诗。教师:此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旋律优美,不愧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李泽厚曾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PPT)下面有请四位学生上台为我们吟诵,大家共同体会《春江花月夜》那美好而幽远的意境,来结束我们今天的鉴赏学习。
6.拓展练习。查阅有关“月”的名篇名段,并背诵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较成功之处,是借用听课教师的课后点评,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完美统一”。以多媒体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再现意境,便于学生理解诗歌意境。首先朗读与音像、音乐完美结合,带给人美的意境、美的享受;其次借助《唐之韵》视频,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很快地带入特定的意境中,学生的自主赏析就显得积极主动,师生互动融洽积极,大家共同体会《春江花月夜》那美好而幽远的意境,余味无穷。当然,在教学中,在充分体现学生感知文本的自主性上还有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在诗歌的分层上有不同的见解,多种表达。
作者简介:汤瑾,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厦门市中学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
关键词:吟诵;再现;赏析体悟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15-03
一、教材背景
本课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了较多的诗歌鉴赏,对诗歌鉴赏的认知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如何让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展开联想,进入诗歌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赏析示例”,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具体而言就是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开篇即景生情,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卷,再从江月美景中引发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继而由江月的守望引出离人之情,抒写了生命短促和青春感伤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是朗读吟诵,师生配乐朗读,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二是再现意境,通过视频画面,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春江月夜的美景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视频《唐之韵》)中和美妙的音乐里(古筝《春江花月夜》)感受那幽美的意境;三是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把握情感,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初唐诗人张若虚一生虽仅留下两首诗,但却因此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今天就让我们和着悠扬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来体会它令无数人为之倾倒的艺术魅力……
2.朗读吟诵。教师朗读给同学们做出示范,背景音乐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教师朗读时,要求同学们一边听,一边仔细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3.理清层次结构。①教师提问: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此诗应分成几部分?②学生答(教师板书)。③教师小结:全诗分为三层(PPT),一是绘江月之景“月之色”、二是阐人生之理“月之问”、三是抒相思之情“月之情”(出示PPT)。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作为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在时间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
4.自主赏析诗歌。①欣赏诗的景物之美,教师问:现在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本段写景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出示《唐之韵》视频第一部分(诵读——品味月色之美)。学生答:意象有春江、潮水、海、明月、波、江流、芳甸、花林、霰、流霜、汀上白沙等。诗人开篇点题,有春、江、月、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波澜壮阔的画卷。教师小结: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紧扣题目写作,突出写了“月之色”。景物的特点是:壮阔、空灵、朦胧;景物虽多,但以月光统摄,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逐一展开。意境——幽美恬静(板书)。②领悟诗的哲理美,教师出示《唐之韵》PPT视频第二部分。讨论——体悟哲理之美(小组讨论)。教师问:看了这段视频,谈谈你的感受,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回答要求:朗读你喜欢的那句诗,然后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例如,一名学生答:“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教师小结:由月之“照”人,借月阐理,兼有抒情,突出写了“月之思”。仔细品味这一层的哲理,应包含三层意思:自然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易逝;月的圆满与人的孤独无依;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残酷无情。睹月思情,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出示PPT):劳生易逝、江月永存。在这点上,诗人为传统的闺情诗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和意境。从这点出发,诗人思绪转换,转入传统的游思离愁与青春的感慨。哲思:邈远空阔感情:哀而不伤。这一层里抒情,还有向下文集中写相思的过渡作用。下文是怎样集中抒写相思之情的呢?③领悟诗的情感美,教师出示《唐之韵》PPT第三部分。析——品析情感之美。教师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处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一名学生答:“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很特别,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师生互动:朗读你喜欢本层次的那句诗,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表现手法一: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月就是抒情,包含着诗人对月长圆而人难圆的感叹,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表现手法二:虚实相生。相思之情是一组虚实对应,写游子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是实写;写妻子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表现手法三:烘托映衬。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这首诗固然带着些伤感和凄凉,但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境界是相当开阔的。④教师小结:(PPT)《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在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中,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全诗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5.再次欣赏学生诵读这首诗。教师:此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旋律优美,不愧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李泽厚曾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PPT)下面有请四位学生上台为我们吟诵,大家共同体会《春江花月夜》那美好而幽远的意境,来结束我们今天的鉴赏学习。
6.拓展练习。查阅有关“月”的名篇名段,并背诵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较成功之处,是借用听课教师的课后点评,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完美统一”。以多媒体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再现意境,便于学生理解诗歌意境。首先朗读与音像、音乐完美结合,带给人美的意境、美的享受;其次借助《唐之韵》视频,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很快地带入特定的意境中,学生的自主赏析就显得积极主动,师生互动融洽积极,大家共同体会《春江花月夜》那美好而幽远的意境,余味无穷。当然,在教学中,在充分体现学生感知文本的自主性上还有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在诗歌的分层上有不同的见解,多种表达。
作者简介:汤瑾,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厦门市中学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