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 让这些话题为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搭建一个生动的互动平台,从而使信息在此汇聚,热情在此燃烧,心智在此充实,能力在此提高……
【关键词】 话题;价值;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要精心设计.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的“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节研讨课后,不经意听到俩孩子的谈话.
甲:今天课上你举手了吗?
乙(兴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师问了42个问题,每一次我都举手了.
甲:你怎么知道老师问了42次的?
乙:我们班每人回答了一次,不就42次吗?有些问题真是弱智.
我愕然. 这看起来好似一个笑话,但也反映出课堂中的“满堂问”弊端: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 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这些问题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是任对话在肤浅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睁睁地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有笔者认为这是兼顾到学生全体,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试问:难道学生都认为有些弱智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曾想: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
与琐碎繁杂的问题相比,教学话题则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本节课的重点提出的中心议题,并围绕话题同时产生一些新问题,然后开展讨论,探究内容. 从而让这些话题为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搭建一个生动的互动平台,从而使信息在此汇聚,热情在此燃烧,心智在此充实,能力在此提高……
一、紧扣内容,设置精当话题
课堂教学中话题必须紧扣内容进行设置. 这样的设计紧扣内容,既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注意了利用学生自身经验对作者感情的体验. 这样,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 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知识衔接处设置话题,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和迁移,从而获得新知.
例如:我们在教学“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课时,先出示了这样两个式子:
0 = x2 3x 2,y = x2 3x 2.
接着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你会解第一个方程吗?
再接着问:如果告诉你方程的两解你会写出这个方程吗?
引出话题:要求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你认为需要找到哪些条件,就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
这样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 并且每一名学生在话题的探究中既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比只是机械的回答老师提出的简单的问题更有价值. 正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每句话里都有一颗心. ”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话题中多次从别人的话语中去了解那份情,把握话题背后的那颗火热的心,这不就是数学教学的本意吗?
二、 遵循目标,取舍价值话题
数学课堂是生成的、多变的,每一个教学问题,都可以被演绎成不同的教学故事. 但是课堂又必须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课堂应该允许旁枝斜逸,甚至不妨有一些枝蔓,但教学必须遵循教学目标. 所以,进行教学话题的设置,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安排.
例如: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在备课时总觉得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来设计寓意也就那么几种图案,不会有什么更新的花样,我决定遵循目标,让学生去探究,适时进行各种思想教育. 在实际课堂上,我仅仅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你能用手中七巧板拼出怎样的图案?你又能给出怎样的美妙的解释呢?各小组试一试. 就这几个字,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话题,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他们不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种小动物等图案,而且创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悯农”、“百花齐放”等美丽的图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的同学结合边境口岸的实例,拼出了“国门”的图案,使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加上磁铁小黑板、实物投影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在课堂中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有价值的话题,让学生有感而生,有话可讲,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教育界的泰斗——叶圣陶说过:“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 ”现在看来,实用的数学理念指导下,数学的外延也可以是整个生活. 选择有价值的话题,可以尽快地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使数学弥漫于整个生活中,也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有感而发,真正做到学大家的数学,大家学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把握生成,预约精彩话题
生成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习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前设置的话题,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话题,努力做到时刻关注每名学生和每一个知识点的生成和发展.
例:在“平方根”一节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 反过来,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可否求它们的边长呢?比如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等?”前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答出来,但在后面正方形的边长上却卡壳了,有的摇头,有的挠腮,跃跃欲试,他们想不到被一个似曾相识的简单问题难住了,很不服气. 在这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障疑情境下,我顺势点出课题,指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探索研究,掌握新内容,同学们鸦雀无声,兴趣很浓. 又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就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学生立刻提出“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何解决呢?老师顺势让学生自己画图解决. 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透过这样一个课堂生成的教学片段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不禁感叹:一个不经意间的问题,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契机,一个教学前预设不了的话题,却给整个课堂带来了多少生机和活力,锤炼了一名学生的能力,也锤炼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四、关注学情,引发有效话题
我们话题的设置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话题. 教师在课前可以认真研究学生对内容的原始理解,了解学生在理解中的兴趣点、疑惑点,然后进行话题设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升华、提炼出话题;或根据所了解的学情,教师自己提出一两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话题.
例如我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 cm,5 cm,6 cm,8 cm,10 cm,12 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 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1)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都能拼成三角形?
(2)有几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3)能够成三角行的三根小棒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这些小棒能和其他的小棒构成三角形吗?
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均与两条线段的和与另一条线段的长有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到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这样,教学话题在学生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内容,深入关键的步骤. 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萌生出丰姿绰约的多向思维、变向思维和新向思维,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我们知道,围棋力求以最少棋子占领最大的地盘,假如361个点都是空白的话,那又何谈什么地盘?我们探求数学课堂“教学话题”,目的就是想用最少、最有效的“棋子”给学生的留下更有意义的天空. 让“话题”在数学教学的星空闪亮.
【关键词】 话题;价值;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要精心设计.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的“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节研讨课后,不经意听到俩孩子的谈话.
甲:今天课上你举手了吗?
乙(兴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师问了42个问题,每一次我都举手了.
甲:你怎么知道老师问了42次的?
乙:我们班每人回答了一次,不就42次吗?有些问题真是弱智.
我愕然. 这看起来好似一个笑话,但也反映出课堂中的“满堂问”弊端: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 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这些问题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是任对话在肤浅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睁睁地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有笔者认为这是兼顾到学生全体,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试问:难道学生都认为有些弱智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曾想: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
与琐碎繁杂的问题相比,教学话题则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本节课的重点提出的中心议题,并围绕话题同时产生一些新问题,然后开展讨论,探究内容. 从而让这些话题为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搭建一个生动的互动平台,从而使信息在此汇聚,热情在此燃烧,心智在此充实,能力在此提高……
一、紧扣内容,设置精当话题
课堂教学中话题必须紧扣内容进行设置. 这样的设计紧扣内容,既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注意了利用学生自身经验对作者感情的体验. 这样,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 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知识衔接处设置话题,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和迁移,从而获得新知.
例如:我们在教学“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课时,先出示了这样两个式子:
0 = x2 3x 2,y = x2 3x 2.
接着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你会解第一个方程吗?
再接着问:如果告诉你方程的两解你会写出这个方程吗?
引出话题:要求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你认为需要找到哪些条件,就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
这样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 并且每一名学生在话题的探究中既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比只是机械的回答老师提出的简单的问题更有价值. 正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每句话里都有一颗心. ”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话题中多次从别人的话语中去了解那份情,把握话题背后的那颗火热的心,这不就是数学教学的本意吗?
二、 遵循目标,取舍价值话题
数学课堂是生成的、多变的,每一个教学问题,都可以被演绎成不同的教学故事. 但是课堂又必须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课堂应该允许旁枝斜逸,甚至不妨有一些枝蔓,但教学必须遵循教学目标. 所以,进行教学话题的设置,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安排.
例如: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在备课时总觉得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来设计寓意也就那么几种图案,不会有什么更新的花样,我决定遵循目标,让学生去探究,适时进行各种思想教育. 在实际课堂上,我仅仅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你能用手中七巧板拼出怎样的图案?你又能给出怎样的美妙的解释呢?各小组试一试. 就这几个字,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话题,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他们不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种小动物等图案,而且创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悯农”、“百花齐放”等美丽的图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的同学结合边境口岸的实例,拼出了“国门”的图案,使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加上磁铁小黑板、实物投影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在课堂中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有价值的话题,让学生有感而生,有话可讲,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教育界的泰斗——叶圣陶说过:“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 ”现在看来,实用的数学理念指导下,数学的外延也可以是整个生活. 选择有价值的话题,可以尽快地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使数学弥漫于整个生活中,也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有感而发,真正做到学大家的数学,大家学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把握生成,预约精彩话题
生成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习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前设置的话题,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话题,努力做到时刻关注每名学生和每一个知识点的生成和发展.
例:在“平方根”一节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 反过来,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可否求它们的边长呢?比如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a平方米等?”前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答出来,但在后面正方形的边长上却卡壳了,有的摇头,有的挠腮,跃跃欲试,他们想不到被一个似曾相识的简单问题难住了,很不服气. 在这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障疑情境下,我顺势点出课题,指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探索研究,掌握新内容,同学们鸦雀无声,兴趣很浓. 又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就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学生立刻提出“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何解决呢?老师顺势让学生自己画图解决. 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透过这样一个课堂生成的教学片段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不禁感叹:一个不经意间的问题,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契机,一个教学前预设不了的话题,却给整个课堂带来了多少生机和活力,锤炼了一名学生的能力,也锤炼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四、关注学情,引发有效话题
我们话题的设置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话题. 教师在课前可以认真研究学生对内容的原始理解,了解学生在理解中的兴趣点、疑惑点,然后进行话题设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升华、提炼出话题;或根据所了解的学情,教师自己提出一两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话题.
例如我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 cm,5 cm,6 cm,8 cm,10 cm,12 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 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1)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都能拼成三角形?
(2)有几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3)能够成三角行的三根小棒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这些小棒能和其他的小棒构成三角形吗?
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均与两条线段的和与另一条线段的长有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到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这样,教学话题在学生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内容,深入关键的步骤. 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萌生出丰姿绰约的多向思维、变向思维和新向思维,焕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我们知道,围棋力求以最少棋子占领最大的地盘,假如361个点都是空白的话,那又何谈什么地盘?我们探求数学课堂“教学话题”,目的就是想用最少、最有效的“棋子”给学生的留下更有意义的天空. 让“话题”在数学教学的星空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