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时间”教学在低年级段应该是个难点,它比较抽象.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 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关键词】 兴趣;情境;价值;实用
“时间”教学在低年级阶段应该是个难点,它比较抽象. 而将“24时计时法”放在整个时间教学的最后,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以及难度. 如何将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不让学生感到枯燥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1. 联系生活,紧扣教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授本课时选择了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节目,然后再猜猜老师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最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是19时,再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使学生逐步探索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计时方法的不同,感受到24时计时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淡化抽象算理,强化生活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从而会导致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抽象简单的讲解,而要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理解哪种情况需要加上12,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急着让学生反复去记忆哪种情况需要加上12,而是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感受到的时间长度,理解为什么要加12,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搞懂、弄懂.
二、创设情境,重视合作
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24时计时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因此在本节课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 如出示19时,问学生:你在哪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为什么要用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生动起来,才会真正凸现民主和谐的课堂.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学习完了24时计时法的概念后,就要进入实际的计算教学. 这也是个难点,在练习题目的时候我们也会列举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例如:一列火车10:22从首都北京出发,19:29到达沈阳. 求列车运行时间. 或者是说,小红妈妈7时30分上班,11时下班,问:她在厂里工作了多长时间?等等,通过这些身边的问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进行小组讨论,加以引导和归纳,概括出一个简易的公式——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运行时间,让同学们像应用其他的公式一样,轻松地把数字代入公式中就即可求出. 当然在运用这个公式时我们得理解这里运行并非就单指一些汽车、火车、自行车等这些事物,只要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就可以带入这个公式中求出运行时间.
这样一来,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同时也缩短了教学的过程和时间. 也让学生多了一分收获,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更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 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时间计算教学中,分段计算时间这一类的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引申问题. 例如:小红20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 问:他一共睡了多少小时?刚一开始有很多学生都做错了,有的似乎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通过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总结出了一套灵活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当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3. 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和“简单的时间计算”后,开展了数学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先让学生进行交流周末一天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再用表格的形式,将一天的具体安排用24时计时法记录下来,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在组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它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
【关键词】 兴趣;情境;价值;实用
“时间”教学在低年级阶段应该是个难点,它比较抽象. 而将“24时计时法”放在整个时间教学的最后,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以及难度. 如何将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不让学生感到枯燥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1. 联系生活,紧扣教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授本课时选择了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节目,然后再猜猜老师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最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是19时,再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使学生逐步探索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计时方法的不同,感受到24时计时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淡化抽象算理,强化生活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从而会导致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抽象简单的讲解,而要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理解哪种情况需要加上12,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急着让学生反复去记忆哪种情况需要加上12,而是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感受到的时间长度,理解为什么要加12,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搞懂、弄懂.
二、创设情境,重视合作
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24时计时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因此在本节课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 如出示19时,问学生:你在哪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为什么要用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生动起来,才会真正凸现民主和谐的课堂.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学习完了24时计时法的概念后,就要进入实际的计算教学. 这也是个难点,在练习题目的时候我们也会列举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例如:一列火车10:22从首都北京出发,19:29到达沈阳. 求列车运行时间. 或者是说,小红妈妈7时30分上班,11时下班,问:她在厂里工作了多长时间?等等,通过这些身边的问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进行小组讨论,加以引导和归纳,概括出一个简易的公式——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运行时间,让同学们像应用其他的公式一样,轻松地把数字代入公式中就即可求出. 当然在运用这个公式时我们得理解这里运行并非就单指一些汽车、火车、自行车等这些事物,只要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就可以带入这个公式中求出运行时间.
这样一来,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同时也缩短了教学的过程和时间. 也让学生多了一分收获,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更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 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时间计算教学中,分段计算时间这一类的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引申问题. 例如:小红20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 问:他一共睡了多少小时?刚一开始有很多学生都做错了,有的似乎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通过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总结出了一套灵活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当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3. 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和“简单的时间计算”后,开展了数学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先让学生进行交流周末一天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再用表格的形式,将一天的具体安排用24时计时法记录下来,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在组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它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