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何有效备课呢?本人认为最有效的备课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共同琢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终成高效课堂。相信就在这样反复的设计、尝试和反思中,我们的课堂能越来越精致!
关键词:反复推敲 有效指导提高效率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老师不备课,教学很难高效。如何有效备课呢?我认为最有效的备课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共同琢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终成高效课堂。现以我讲授《天佑中华,众志成城》为例,以抛砖引玉。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教师要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懂得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注重学习方法,要考虑这一方法什么时候能有效发挥,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方法,个体与整体学习效果最好。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体会和不足,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对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有极大帮助的。
上《天佑中华,众志成城》,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个人的第三次备课,做好了教学设计。第一次试讲后,同组老师批评建议,我自己深刻反思,挖掘出以下“无效现象”:
第一个无效就是导入过长过深。我的导入过长,由雪灾视频导入,短片比较长,导入部分还安排了2个视频短片。虽然我的回顾雪灾,重现当时的场景,但是时机不对,雪灾已经过去太久,导入没有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二个无效就是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做到有效指导。首先,没有做到“明指向”。我在给出课题“捐款”的意义在哪里?前,没有做好铺垫,就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一时间呆住了,无法从问题着手去很好地寻找答案,只能很肤浅地说些捐款能够做什么。没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答到点子上来。其次,没有做到“严要求”。同时没有指导学生集体分析具体要求和流程,結果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交流以后没有专门记录的人,小组意见也是零散呈现。
第三个无效是课堂调控不灵活。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我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任务,但是我并没有相应把后面教学内容提前进行,结果不少学生在无所事事。
第四个无效是材料运用不精练。在灾情再现时,我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时间紧张我播放得就很快,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造成图片运用无效;
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改正:第一,导入时忍痛删掉了一视频短片;第二,细化问题使学生的回答迅速准确。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出示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简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堂进度;第四,删减图片,去粗取精。第二次试讲后,我又反思出存在的问题:由于我没有提示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在草稿纸上简要罗列或者在课本上标注”,学生在集体交流和整理笔记时手忙脚乱,课堂节奏不得不放慢,效率还不够高。在接着的两个班级讲授本课时,我又做了改进。
雪灾和地震放一起,课堂太满,而且中心注重点分散,主线不清晰,推翻原来的教案设计,重新做。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放弃了雪灾这一部分,着重采用地震的材料。以地震为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活动,设计的主线放在了“引发学生内心的同情心和民族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上。整节课设计成3个环节,由地震哀悼日入手,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分国家、部队、群众三方面来阐述全国上下齐心度难关的决心和毅力,再引申到“我们”该怎么做,引出“捐款的意思”这个话题。这样理清了教学思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同时还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死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在这次备课中,我得出了这样的想法:备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资料,还要备好学生的情况。两者都要摸透,才能备好一堂学生喜欢的课。另外,备课时要注重学生这个主题,所设计的课程不能是教师唱独角戏,要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性,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题。备好课以后就不是最终完成备课,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推敲教案,认真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完善教学过程。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相信就在这样反复的设计、尝试和反思中,我们的课堂能越来越精致!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效教学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
[2]钱王海、《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董 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反复推敲 有效指导提高效率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老师不备课,教学很难高效。如何有效备课呢?我认为最有效的备课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共同琢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终成高效课堂。现以我讲授《天佑中华,众志成城》为例,以抛砖引玉。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教师要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懂得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注重学习方法,要考虑这一方法什么时候能有效发挥,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方法,个体与整体学习效果最好。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体会和不足,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对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是有极大帮助的。
上《天佑中华,众志成城》,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个人的第三次备课,做好了教学设计。第一次试讲后,同组老师批评建议,我自己深刻反思,挖掘出以下“无效现象”:
第一个无效就是导入过长过深。我的导入过长,由雪灾视频导入,短片比较长,导入部分还安排了2个视频短片。虽然我的回顾雪灾,重现当时的场景,但是时机不对,雪灾已经过去太久,导入没有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二个无效就是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做到有效指导。首先,没有做到“明指向”。我在给出课题“捐款”的意义在哪里?前,没有做好铺垫,就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一时间呆住了,无法从问题着手去很好地寻找答案,只能很肤浅地说些捐款能够做什么。没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答到点子上来。其次,没有做到“严要求”。同时没有指导学生集体分析具体要求和流程,結果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交流以后没有专门记录的人,小组意见也是零散呈现。
第三个无效是课堂调控不灵活。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我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任务,但是我并没有相应把后面教学内容提前进行,结果不少学生在无所事事。
第四个无效是材料运用不精练。在灾情再现时,我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时间紧张我播放得就很快,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造成图片运用无效;
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改正:第一,导入时忍痛删掉了一视频短片;第二,细化问题使学生的回答迅速准确。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出示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简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堂进度;第四,删减图片,去粗取精。第二次试讲后,我又反思出存在的问题:由于我没有提示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在草稿纸上简要罗列或者在课本上标注”,学生在集体交流和整理笔记时手忙脚乱,课堂节奏不得不放慢,效率还不够高。在接着的两个班级讲授本课时,我又做了改进。
雪灾和地震放一起,课堂太满,而且中心注重点分散,主线不清晰,推翻原来的教案设计,重新做。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放弃了雪灾这一部分,着重采用地震的材料。以地震为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活动,设计的主线放在了“引发学生内心的同情心和民族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上。整节课设计成3个环节,由地震哀悼日入手,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分国家、部队、群众三方面来阐述全国上下齐心度难关的决心和毅力,再引申到“我们”该怎么做,引出“捐款的意思”这个话题。这样理清了教学思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同时还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死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在这次备课中,我得出了这样的想法:备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资料,还要备好学生的情况。两者都要摸透,才能备好一堂学生喜欢的课。另外,备课时要注重学生这个主题,所设计的课程不能是教师唱独角戏,要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性,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题。备好课以后就不是最终完成备课,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推敲教案,认真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完善教学过程。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相信就在这样反复的设计、尝试和反思中,我们的课堂能越来越精致!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效教学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
[2]钱王海、《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董 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