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的训练,快速准确的解对题目是所有老师学生追求的目标。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取决于题目的难易程度,而题目的难易程度往往取决于条件的给出方式,条件给得显性,则相对容易,条件给得隐性,则简单题也可能变成难题。所谓隐性条件,是指题目中没有直接表述,但是根据明文表述可以推断出来的,或者没有直接表述,但是该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常规或常理。隐性条件容易被解题者忽视,但往往又是解题的关键,暗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决定解题的成败。解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挖掘各种层次的隐含条件,从题目中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寻根溯源,使其真相大白,顺利得解。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那么,那些“狡猾的敌人”通常隐藏在哪里呢?
  一、条件隐藏在图形特征中
  代数和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涉及数形结合的题目,图文并茂的数学题目生动活泼,使题目显得形象直观,而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图形是辅助解题工具,数由形起,形由数生,抓住形的特征,解决数的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1 如图,已知O为△ABC外接圆的圆心,AB=AC,若AO=3mAB-nAC,且9m-3n=4,则cosA=。
  思路分析: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得到3m=-n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 由图形对称性可知 3m=-n,又∵9m-3n=4,解得m=29,n=-23。
  ∴AO=23(AB AC),两边与2AB作数量积得:2AO·AB=43(AB2 AB·AC),
  设AB=AC=x,由图可知,2AO·AB=AD·AB=(AB BD)·AB=AB2。
  ∴AB2=43(AB2 AB·BC)。即x2=43(x2 x2cosA),于是得cosA=-14。
  二、条件隐藏在不变关系中
  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研究变量的问题,不少题目中,变量关系极其复杂,给人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以常规的方式处理,可能运算量极大,若我们能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其不变的关系,以“不变”应“万变”,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例2 (2012江苏)已知函数f(x)=x2 ax b(a,b∈R)的值域为[0, ∞),若关于x的不等式f(x)  析 本题主要考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本题突破口就是条件中的不变关系,不管m如何变化,解集的长度始终为6。可利用x1-x2=(x1 x2)2-4x1x2顺利求解。
  解 由f(x)=x2 ax b(a,b∈R)的值域为[0, ∞),得:Δ=a2-4b=0。
  不等式f(x)  (m 6)-m=a2-4(b-c)=4c,∴c=9。
  三、条件隐藏在特殊字眼中
  数学题目的描述语言一般比较通俗直白,极少渲陈铺垫,但有时题干中也有一些数学中常见的特殊字眼,如“唯一,至多,至少,有且仅有,任意,存在……”等。看似平常,却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于“特殊”处生疑,是常用的解题思路。平时应多注意利用这些特殊“字眼”去挖掘隐含条件,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析题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嗅觉。
  例3 已知两个等比数列{an},{bn}满足a1=a(a>0),b1=a1 1,b2=a2 2,b3=a3 3,且数列{an}是唯一的,则a=。
  析 本题条件中的“唯一”两字显得突兀,数列为什么会唯一?“唯一”怎么去用?这很有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分析之后可知,数列的唯一转化为了方程有唯一的非零解。
  解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则数列{an}的前三项分别为a,aq,aq2,
  则数列{bn}的前三项分别为a 1,aq 2,aq2 3。
  ∵{bn}是等比数列,
  ∴ (aq 2)2=(a 1)(aq2 3)。
  整理,得:aq2-4aq 3a-1=0(a>0)。
  ∵a>0,故Δ=4a2 4a>0,即关于实数q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又因等比数列公比q≠0是唯一的,故一元二次方程aq2-4aq 3a-1=0必有一根是0
  即a=13满足条件,此时,数列{an},{bn}前三项都符合题意。
  四、条件隐藏在数学定义中
  数学定义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每个条件每个字都值得去推敲。概念定义的学习理解应该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有些题目就在这上面做文章,故意混淆定义,或者偷换概念,使得题目看上去平淡无奇却暗藏“杀机”,解题时看似合理,却似是而非,最终功亏一篑。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定义概念生成的学习,让学生去体会,只有真正理解清楚了,才不会被其“绕进去”。
  例4 若数列{an}前项和为Sn,a1=1,an 1=3Sn(n≥1),则an=。
  错解 由题意可知,an 1=3Sn(n≥1),∴n≥2时,an=3Sn-1,两式相减得:an 1an=4。
  ∴{an}是等比数列。故an=4n-1。
  析 这个答案看似有理,其实却与等比数列的定义不符,主要是没有抓住隐含在等比数列定义中的一个条件“从第二项起”,而本题中an 1an=4(n≥2)却是从第三项开始的,容易忽视。故正确结果为an=1n=13·4n-2n≥2。
  五、条件隐藏在题目结构中
  有些题目看上去思路很清晰,但是用常规的方法做起来计算量比较大,费时费力。若能仔细观察题目中表达式的构成特征,从题目结构出发,合理的进行特殊化处理,往往能出奇制胜,省时省力。特殊化处理的方式在做填空题时的效果尤其明显,往往事半功倍。常见的特殊化处理方法有:特殊图形,特殊位置,特殊数值,特殊模型等。   例5 (2010 江苏)在锐角三角形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ba ab=6cosC,则tanCtanA tanCtanB的值是。
  解析 本题考察正弦定理角化边的运算,计算量大,得分率低。但如果仔细观察题目的构成特征,将a,b轮换,发现表达式不变。故可从表达式的结构入手,特殊化处理。所以不妨令a=b,从而简化运算,快速得到答案。
  解 令a=b,则cosC=13。∴tanC=22,于是tan(A B)=tan2A=-tanC=-22。
  ∴tanA=2=tanB,∴原式=4。
  六、条件隐藏在变量范围中
  函数问题是高中数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但是在解决函数问题时,常容易忽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从而导致解题的不准确,甚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情况在三角函数中尤为明显,常因为忽视了角的范围而导致取值范围错误。因此我们在研究任何一类函数问题时,一定要优先考虑定义域,算准范围,以免前功尽弃。
  例6 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1,B=2A,则ACcosA的值等于,AC的取值范围为。
  错解 由正弦定理得:ACsin2A=BCsinA,
  ∴ACcosA=2,AC=2cosA。
  ∵△ABC是锐角三角形,∴0  析 本题主要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转化为角进而去求范围。△ABC是锐角三角形,不仅仅限制角A,同样限制B,C,相互制约,容易忽视。所以还要满足0  七、条件隐藏在解题过程中
  有些题目题意新颖,语言抽象,乍一看,似乎没有任何的“破绽”,让人感觉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时不能着急,要仔细的阅读题目,“摸着石头过河”,写一写,算一算,再看一看,说不定就在写的过程中发现“蛛丝马迹”,使得整道题目豁然开朗。解题不能轻易放弃,要敢于下笔,要重视过程,边做边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处,说不定就是柳暗花明时。
  例7 定义函数f(x)=[x[x]],其中[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如:[1。5]=1,[-1。3]=-2,当x∈[0,n)(n∈N)时,设函数f(x)的值域为A,记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构成一个数列{an},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分析 本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都是符号语言,很抽象。通过分析,既然是数列求通项公式,那就要抓住数列的特征,特征体现在哪里?数列中的项。作为一道填空题,在无法直接求出通项公式的时候,不妨先写出前几项看看,看看项有没有什么规律,在写的过程中发现:
  当n=1时,定义域为x∈[0,1),函数f(x)的值域为{0},此时a1=1;当n=2时,定义域为x∈[0,2),函数f(x)的值域为{0,1},此时a2=2;当n=3时,定义域为x∈[0,3),函数f(x)的值域为{0,1,4,5},此时a3=4;当n=4时,定义域为x∈[0,4),函数f(x)的值域为{0,1,4,5,9,10,11},此时a4=7;……通过观察前四项,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条件: an-an-1=n-1,根据此递推公式再利用累加法可求得an=n(n-1)2 1。
  当然,隐含条件的给出方式远不止这几种,可谓形形色色,防不胜防。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隐含条件就将无所遁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隐含条件其实是把双刃剑,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不但要利用它来解决问题,还要利用它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发现它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与精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解题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的解题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数学的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的继续与深化,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别在理解概念、获取技能、掌握方法、培养能力等诸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怎样开展解题教学、如何上好解题示范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共同的话题.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习题课为例,阐述了解题策略的重要性.  【关键词】 策略
【摘要】在高三数学复习中,解析几何题被认为是“一根很难啃的硬骨头”,如何使得这根“硬骨头”变得容易“啃”,而且要使学生“啃”得津津有味,甚至变成一道“美味佳肴”,这当然是我们高三复习要努力追求的.本文以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數学卷21题为题源,通过对它的分析、设疑、求解、变式、拓展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体现高考题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解析几何;课堂教学;问题本质;思想方法 
【摘要】 家庭作业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要求一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可以布置口头家庭作业. 设计怎样的口头作业既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就成了一年级数学课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  此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摘要】 以问题链构造一节课的基本框架,理清教与学的基本脉络和思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能较好地起到启学引思、导学导教的作用. 设计问题链框架一般采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形式,横向是主链,由几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紧扣目标、层层深入的核心问题构成. 纵向是子链,是对核心问题的分解. 问题链框架形成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及教学化设计.  【关键词】 问题链;设计;策略  【课题编号】 本文是广州
内容评析:  1. 执教老师:山东省济南经七路第一小学 魏会  2. 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教材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与老师比赛的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摘要】 针对《课标》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教学目标,一线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存在诸多困难,以至于体现不出统计与概率本身的内涵. 笔者在听取了数十节统计课后,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获取资料,对资料整理后,设计了一节生动的统计复习课,不仅达到了《课标》的要求,还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  【关键词】 统计;数据分析观念;教学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大动作之一就是大幅度增加统计与概
目前,在多媒体的应用中,常用的解决方案以投影机、实物展台、计算机等为主. 这样的解决方案能方便地将实物、计算机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然而在绝大部分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板书”依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因为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即兴地插入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于是,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成为许多教师喜欢的教学模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进入到教师和学生
[摘要]2300年初等几何一直认定相互平行且距离为0的直线必重合相等,等长的直线段必有合同关系;然而集合与几何起码常识凸显直线A沿本身伸缩或平移后就≠A了,有等长直线段a与b,a的元点多于b的元点使a不可≌b——从一侧面显示2300年“点无大小”公理并非“不容置疑”(坚持“点无大小”就无法解释图形a与b的“像素”点为何不一样多?)。人类自识无理数2500年来一直认定各已知正数x的对应x[]2均是已
【摘要】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习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如何选择提炼合适的材料,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剖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选择及创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习材料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选择;有效  学习材料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
【摘要】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探索规律”的教学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探索规律”的数学题材. 如何才能有效开展“探索规律”的课堂教学?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激发‘探索规律’欲望”、“经历‘探索规律’过程”、“拓宽‘探索规律’途径”、“积累‘探索规律’经验”等能引发学生有效自主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