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踏概率的世界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评析:
  1. 执教老师:山东省济南经七路第一小学 魏会
  2. 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教材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与老师比赛的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运用”五个阶段,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从知识内容上看,整个活动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组 合
  教材通过让学生同时掷两个相同的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把两个朝上的数字相加,看和可能有哪些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根据前面所学的“组合”知识,学生可以把两个数字相加的和的所有情况列出来.
  2. 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实验)
  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 1 = 2,最大的和是6 6 = 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不可能是1和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3. 可能性的大小
  虽然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探索、比较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大小,由于学生还不会求掷出每个和的确切"概率",所以只是通过实验粗略地比较一下.
  魏会老师在执教《掷一掷》这节课时,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中课前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上进行认识骰子,明晰本课内容,重点突出,课始开门见山,由掷一颗骰子的可能性到掷两颗骰子的可能性,为新课做好铺垫,也为新课的游戏顺利的进行埋下伏笔.
  只有自己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固.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统计中,实验数据更加充分,验证了师生比赛中的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活动中直接让学生涂方格图很浪费时间,很多小组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涂完,老师不好把握教学进度.为了节约时间又不影响游戏的结果,改由老师汇总各组数据,直接生成条形图,实践证明这样教学避免了浪费时间又不影响教学效果,见好就收,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自己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固.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统计中,实验数据更加充分,验证了师生比赛中的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活动中直接让学生涂方格图很浪费时间,很多小组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涂完,老师不好把握教学进度.为了节约时间又不影响游戏的结果,改由老师汇总各组数据,直接生成条形图,实践证明这样教学避免了浪费时间又不影响教学效果,见好就收,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魏会老师在执教《掷一掷》这节逻辑性较强的课时,也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安排了五个具体的环节,向学生提出了明确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每个问题层层递进,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从而使整节课生动活泼,严密有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整节课紧紧围绕掷骰子的游戏内容,巧妙的将单元知识穿插在其中.如研究骰子和的组成情况时运用了“组合”知识;在讨论和的范围时渗透了事件的确定性和可能性知识;而在探索、比较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时,充分复习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相关知识等等,有机的把新旧知识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了可能性、组合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不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等统计与概率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设计主要以游戏的形式探讨掷两颗骰子和是几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以学生介绍他们熟悉的骰子导入,让学生有种亲切的感觉也为探究两个骰子打好铺垫.在掷骰子的环节,让学生代表自己猜想的组进行比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小组游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防止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和混淆.本节课努力想让学生在学习了可能性、组合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不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等统计与概率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把目标定在较肤浅的状态,只探究到5、6、7、8、9的和的组合多,所以赢的可能性就大,对于为什么这些组合多却没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足够教学机智,这一点也通过学生精彩的回答进行生成体现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接受概率的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 目前的数学还有很多的不完善和未知领域,还有无限的发展探究空间,因此在这里提出一门新的学科,复数代数学,解析几何学进而由它引申出超复数,并且主要针对超复数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以便大家更好的认识复数,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超复平面;模比三角式;四则运算;超复指数;超复导数  超复平面坐标系:复数是以正实数为模在复平面内旋转一个实数角度得到的,同理超复数是以角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動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发现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
【摘要】本课探究的是一道与图形面积有关的问题,看似简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妙处.  【关键词】数形结合;图形面积;代数式的值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想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事实上,很多重要的数学内容都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
[摘要]对通性通法的教学进行反思,在指出某些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常规解题模式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反思其本质,以便学生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通性通法;裂项相消;求和;高效课堂  通性通法,是指具有某些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常规解题模式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题方法,是数学方法的主流,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查点。而想要打造高效课堂,我们也必须从通性通法抓起。作为
【摘要】 针对财经类独立院校学生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尝试将文科教学模式的优点融入高校数学教学.采用纯文字表达法构建文理思维模式之间的翻译系统;利用故事性叙述方式增加场景代入感,提高教学对象对数学实用性的体会;引入知识结构的文章化解读以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  【关键词】 高校数学;数学教改;财经类数学教学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语言.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严密的知识
自助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普遍,而大锅饭则已经成了历史.饮食习惯上的形式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了当前社会的变化方向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即个性的表达.这种对于个性的强调,同样也渗透于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每名学生都希望能够在自己喜欢的状态之下进行学习,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每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推动数学教学走向高效.当前的数学教学呼唤个性化的创新,个性化教学的
【摘要】 数学的解题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数学的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的继续与深化,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别在理解概念、获取技能、掌握方法、培养能力等诸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怎样开展解题教学、如何上好解题示范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共同的话题.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习题课为例,阐述了解题策略的重要性.  【关键词】 策略
【摘要】在高三数学复习中,解析几何题被认为是“一根很难啃的硬骨头”,如何使得这根“硬骨头”变得容易“啃”,而且要使学生“啃”得津津有味,甚至变成一道“美味佳肴”,这当然是我们高三复习要努力追求的.本文以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數学卷21题为题源,通过对它的分析、设疑、求解、变式、拓展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体现高考题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解析几何;课堂教学;问题本质;思想方法 
【摘要】 家庭作业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要求一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可以布置口头家庭作业. 设计怎样的口头作业既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就成了一年级数学课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  此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摘要】 以问题链构造一节课的基本框架,理清教与学的基本脉络和思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能较好地起到启学引思、导学导教的作用. 设计问题链框架一般采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形式,横向是主链,由几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紧扣目标、层层深入的核心问题构成. 纵向是子链,是对核心问题的分解. 问题链框架形成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及教学化设计.  【关键词】 问题链;设计;策略  【课题编号】 本文是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