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最头疼的内容。作文难,难作文,学生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话吐不出。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抄袭的,要么是仿写的,要么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词不达意。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索性教这些孩子背范文。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下面我以《一件成功的事》的作文指导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体验,叙说自己的成功事例,以激发习作兴趣;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重视学生自由习作的心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把习作内容说清楚、写生动,愉快地进行“二度作文”。这样,学生就能写自己的生活,写心里的话,写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会把作文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一、通过成功事例,开拓习作思路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把实验“煮不死的泥鳅”带进了课堂。学生看到这个实验内容时,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哪有煮不死的泥鳅?我请两个学生和我一起做实验:支铁架,把泥鳅和水倒进试管,用试管夹将装有泥鳅的试管固定在铁架上,点燃酒精灯烧试管中有水的部分。酒精灯燃烧了两三分钟后,试管口开始冒气了,再过一会儿,试管口的水沸腾了,但泥鳅还好好地呆在试管底部。我马上把泥鳅倒入装满冷水的大盆子里,学生看到被煮过的泥鳅居然还活着,议论纷纷。
我告诉学生:这个实验我做了三次才成功,前两次我都把泥鳅煮熟了。学生兴奋极了,我向他们说明了前两次失败的原因:第一次,我把试管直着夹;第二次,我将试管倾斜45°夹试管中上部,酒精灯烧的是试管的底部。第三次能成功是因为我认真地看实验的要求,纠正了前两次犯的错误,按照正确的方法做实验。我还告诉学生泥鳅煮不死的原因:因为水的导热速度慢,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在短时间内试管下部的水只有一点点热,所以呆在试管下部的泥鳅,在试管上部的水沸腾的时候是不可能死的。这是实验的目的:(1)水的导热速度慢;(2)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找到失败的原因,一定能获得成功。在这短短的五分钟里,我帮助学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学生有了诉说自己的成功事例的欲望,开拓了习作思路。
二、利用素材激发作文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时最怕的是没内容可写。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个难题,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积累素材:动手做一件事,如小实验、小手工等;亲自买、卖一次东西;回忆自己第一次学某个本领的过程,如游泳、溜冰、骑自行车等。在课堂上,我通过实验“煮不熟的泥鳅”的成功事例,快速地引导学生追忆生活,开拓习作思路。学生在一周前就积累了素材,早就想一吐为快了。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选材的困难,我让学生把自己做过的事都说出来,并与学生评论哪些材料可以写到作文中,接着我与学生一起分类:(1)科学实验类:煮不死的泥鳅、鸡蛋的沉浮、用碘酒现字、阳光下的彩虹、自制汽水等;(2)手工制作类:自制飞机、轮船、手枪、花篮、不倒翁、洒水壶等;(3)学本领类:游泳、溜冰、骑自行车、滑滑板等;(4)家务类:买菜、卖菜、喂猪、放牛、拖地板、洗碗、洗菜、煮菜、洗鞋子等。学生就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自由交流。我让他们分小组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趣,说得具体。我及时点评,表扬叙述完整,能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的学生。
三、自主拟题,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的习作思路打开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习作内容自主拟题。如《牙膏可以治烫伤》《我是小科学家》《当家长真辛苦》《真不容易啊!》《自找苦吃》《我是爱迪生》《赚钱真难呀!》……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拟的作文题。学生就像作家一样,笔尖在作文本上快速飞舞。不到四十分钟,大部分学生就完成了习作。要学生乐于作文,教师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写什么事,怎么写这个事,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做主,而不应由教师的喜好来决定。
四、自由交流,互评互议
学生的作文写好了,我的作文指导课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第二步就是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词句,用波浪线画下来;写出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相互修改习作,是一个发现他人闪光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推荐优秀习作这一教学环节中,让我大吃一惊,这是整个课堂最精彩的部分。每个学生俨然一个个优秀教师在上课,而我就像一个学生在学习。学生进行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我及时点评,找出亮点并放大亮点,评价激励,使学生明白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借鉴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这就是“二度作文”。
在教学中,我努力以学生的交流为主,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自由地用自己的话心情舒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写作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莫彩凤)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体验,叙说自己的成功事例,以激发习作兴趣;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重视学生自由习作的心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把习作内容说清楚、写生动,愉快地进行“二度作文”。这样,学生就能写自己的生活,写心里的话,写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会把作文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一、通过成功事例,开拓习作思路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把实验“煮不死的泥鳅”带进了课堂。学生看到这个实验内容时,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哪有煮不死的泥鳅?我请两个学生和我一起做实验:支铁架,把泥鳅和水倒进试管,用试管夹将装有泥鳅的试管固定在铁架上,点燃酒精灯烧试管中有水的部分。酒精灯燃烧了两三分钟后,试管口开始冒气了,再过一会儿,试管口的水沸腾了,但泥鳅还好好地呆在试管底部。我马上把泥鳅倒入装满冷水的大盆子里,学生看到被煮过的泥鳅居然还活着,议论纷纷。
我告诉学生:这个实验我做了三次才成功,前两次我都把泥鳅煮熟了。学生兴奋极了,我向他们说明了前两次失败的原因:第一次,我把试管直着夹;第二次,我将试管倾斜45°夹试管中上部,酒精灯烧的是试管的底部。第三次能成功是因为我认真地看实验的要求,纠正了前两次犯的错误,按照正确的方法做实验。我还告诉学生泥鳅煮不死的原因:因为水的导热速度慢,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在短时间内试管下部的水只有一点点热,所以呆在试管下部的泥鳅,在试管上部的水沸腾的时候是不可能死的。这是实验的目的:(1)水的导热速度慢;(2)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找到失败的原因,一定能获得成功。在这短短的五分钟里,我帮助学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学生有了诉说自己的成功事例的欲望,开拓了习作思路。
二、利用素材激发作文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时最怕的是没内容可写。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个难题,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积累素材:动手做一件事,如小实验、小手工等;亲自买、卖一次东西;回忆自己第一次学某个本领的过程,如游泳、溜冰、骑自行车等。在课堂上,我通过实验“煮不熟的泥鳅”的成功事例,快速地引导学生追忆生活,开拓习作思路。学生在一周前就积累了素材,早就想一吐为快了。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选材的困难,我让学生把自己做过的事都说出来,并与学生评论哪些材料可以写到作文中,接着我与学生一起分类:(1)科学实验类:煮不死的泥鳅、鸡蛋的沉浮、用碘酒现字、阳光下的彩虹、自制汽水等;(2)手工制作类:自制飞机、轮船、手枪、花篮、不倒翁、洒水壶等;(3)学本领类:游泳、溜冰、骑自行车、滑滑板等;(4)家务类:买菜、卖菜、喂猪、放牛、拖地板、洗碗、洗菜、煮菜、洗鞋子等。学生就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自由交流。我让他们分小组说,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有趣,说得具体。我及时点评,表扬叙述完整,能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的学生。
三、自主拟题,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的习作思路打开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习作内容自主拟题。如《牙膏可以治烫伤》《我是小科学家》《当家长真辛苦》《真不容易啊!》《自找苦吃》《我是爱迪生》《赚钱真难呀!》……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拟的作文题。学生就像作家一样,笔尖在作文本上快速飞舞。不到四十分钟,大部分学生就完成了习作。要学生乐于作文,教师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写什么事,怎么写这个事,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做主,而不应由教师的喜好来决定。
四、自由交流,互评互议
学生的作文写好了,我的作文指导课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第二步就是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词句,用波浪线画下来;写出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相互修改习作,是一个发现他人闪光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推荐优秀习作这一教学环节中,让我大吃一惊,这是整个课堂最精彩的部分。每个学生俨然一个个优秀教师在上课,而我就像一个学生在学习。学生进行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我及时点评,找出亮点并放大亮点,评价激励,使学生明白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借鉴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这就是“二度作文”。
在教学中,我努力以学生的交流为主,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自由地用自己的话心情舒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写作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