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爱马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_10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马的故事,我们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龙马精神”“马到成功”等,还是历史故事“指鹿为马”“伯乐相马”等,在我们的文化中,马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生活中,马常常以精神、勇敢、吃苦耐旁等正面形象出现在我们身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古以来马都是我们的好帮手呀,我们十分热爱这个伙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一组浮雕叫作“昭陵六骏”,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好朋友——他曾骑过的六匹马的塑像。唐太宗为什么如此钟爱这六匹马呢?

马的功劳大大的


  马作为六畜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被人类所驯化。它们不再只是食物和皮毛的来源,而成了人类颇为倚重的畜力。马在人类社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马可以运输货物、拉动车辆以及耕地,甚至还曾被用来拉船,同时,马因为奔跑速度快而成为人们重要的坐骑。在人类的战争中,马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中国古人生活十分亲密的马、牛、羊、鸡、狗、猪六种动物被统称为六畜。
  夏商周时期,车战盛行,由三名身披铠甲的战士驾驶着四匹马拉动的战车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横冲直撞,每辆战车后还跟随着许多徒步的士兵,这是车战时代最常见的配置,其中马承担着拉动战车的重要职责。

  在汉代以后,车战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人一马的骑战。战士将生命托付给胯下的马,马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战争工具,而是战士相依为命的重要伙伴。“昭陵六骏”浮雕上描绘的六匹马,正且是唐太宗李世民戎马生涯中的重要伙伴,它们不仅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有过巨大的功劳,更曾直接救过李世民的性命。

西域宝马人人爱


  看到昭陵六骏的名字,你一定会联想到很多色彩吧?但你可能没有想到,其实这些马都来自遥远的西域。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马的挑选与分类,古人会根据马的体征来确定马的用途。我国传统的马种主要有蒙古马、河曲马、西南马等几个品种,虽然中原也不乏良马,但是体形高大的西域马种更加符合人们对“高头大马”的偏好。俗话说“宝马配英雄”,想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座下的宝马必不可少,来自西域的马大受战士们欢迎,因此朝廷会从西域购买或者引进优良的马种。
  我们熟悉的汉武帝就十分喜爱来自西域的汗血宝马,称之为“天马”。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极度热爱来自西域的骏马,受到他极高礼遇的昭陵六骏全部来自西域国家,如特勒骠来自突厥,什伐赤来自波斯,等等。有了这些西域宝马的帮助,李世民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強大开放的王朝——唐王朝,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不少惊险的经历。
  昭陵六骏
  拳毛騧(guā什(shí)伐赤白蹄乌特勒骠(biāo)青骓(zhuī)飒露紫

宝马救英雄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经历过不少凶险,但好几次他都在骏马的帮助下幸运地脱离困境、化险为夷。
  621年,唐军攻打重要城市洛阳。李世民为了打探敌军的虚实,亲自骑着飒露紫率领部队冲入敌军阵营之中,但他的部队被敌军冲散了,飒露紫身中数箭仍然不屈不挠。幸好随从下马将飒露紫身上的箭拔出,并将自己的马让给李世民,这才使李世民脱离险境,但飒露紫就此气绝而亡。为了表彰飒露紫与随从的勇敢,李世民下令将飒露紫与随从一同刻画在浮雕之上。
  勇敢无畏的不仅只有飒露紫一匹马,“昭陵六骏”中的其他马也有同样勇猛的表现。为了表彰这六匹马的忠诚与勇敢,唐太宗李世民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昭陵时,命令当时著名的画家阎立本画下这六匹马,同时命令著名建筑家、工艺美术家阎立德按照图画在石头上雕刻出它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昭陵六骏”浮雕。

  很可惜的是,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浮雕被外国人盗运出国,至今仍留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匹马的浮雕其实也曾被打碎装箱,幸而盗运时被及时截获,它们今天同飒露紫和拳毛騧浮雕的复制品一起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看它们哟。
其他文献
难得一睹真颜  同学,你听说过“故宫跑”这个词吗?2015年,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了一场重量级的展览:《石渠宝笈》特展。开展那天早上,故宫一开门,参观者们为了第一时间一睹国宝的风采,都争先恐后地跑向展厅,这种现象被称为“故宫跑”。  到了2017年,故宫的另外一件“特级宝贝”展出,再一次引起了“故宫跑”,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隆重介绍的绘画作品——《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期刊
很多人都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选择戴不同材质、不同款式的帽子。这是因为,小小一顶帽子既有遮阳、保暖的实用性和装扮的美观性,还有标识作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们所戴的不同的帽子,我们就能判断他是军人,还是警察;他是护士,还是厨师……不是谁都能戴的冠冕  在众多的帽子中,有一种礼帽在古时候是身份的标志,只有皇帝、太子、亲王才能戴(在有的朝代,诸侯、大夫也可以戴),这种礼帽就是冕冠,也叫冠冕。当
期刊
说到望海楼,很多同学会说,这不是我家乡的一个景点吗?其实,在我国江苏泰州、福建漳州、广东湛江等地,都有名为“望海楼”的建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位于浙江温州市洞头区、被称为“东南第一楼”的望海楼。  在众多同名景点中“脱颖而出”,这座“东南第一楼”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留在《全唐诗》中的望海楼  434年,一位南朝的文学家、诗人颜延之出任永嘉郡(即温州)的太守,他在巡视温州海域时,被洞头列岛的秀
期刊
说起沉船,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泰坦尼克号”。在我国考古界,也有一艘话题性极高的沉船———“南海Ⅰ号”!  在我国阳江海域,渔民们都知道有条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那就是出海捕鱼时有一块水域绝对不能靠近。因为只要在那里撒网,渔网就会被划破。至于划破渔网的东西是什么,没人知道。  后来,这个“疑案”终于被考古学家们“侦破”了。原来,这一块水域的下方,竟有一艘令世人瞩目的古沉船———“南海Ⅰ号”! 经
期刊
凌阴是什么地方  其实,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很早就会藏冰、用冰了。早在描绘周代人生产和生活场景的《诗經·豳风·七月》中,就有这么一句诗:“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到河里凿取冰块,到了正月将冰块藏入凌阴中。  那么,这凌阴又是什么地方呢?“凌阴”的“凌”指的是块状的冰,而“阴”通“窖”,指地窖。所以,凌阴就是储存冰块的地窖,在古代也叫凌室、冰井、冰窖,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冷库
期刊
能够发现玻璃,是人类与玻璃相处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把玻璃制成人们喜爱和希望的样子呢?这可是个大难题。  做中空的玻璃器很难吗  玻璃珠虽然好看,但始终是小件的佩饰,并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发展。因此,古人纷纷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把玻璃做成不同用途的容器。  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一种叫作“沙芯法”的方法。以这件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鱼形玻璃容器为例,古埃及人首先按照自己想要的容器形状,用陶土捏出一
期刊
中国向来很讲究身份,这种讲究体现在称呼上时就显得特别有意思,比方说,“你”和“您”,“姑妈”和“姨妈”,等等。要知道,这样精确的区分在其他语言里几乎是没有的。中国人对称呼的重视让我们的语言里出现了很多非常讲究的词语,比如“先生”。“先生”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但是表达的意思却纷繁复杂。那么,“先生”到底有哪几个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诗经·大雅·生民》中有“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期刊
今天,如果你去西安碑林博物馆,相信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定是第一展览室中如迷宫一般的黑色的“墙”,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墙”,就会发现它是由114块石碑组成的,石碑上面还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文字。这些刊刻的文字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著的经典——十三经,因为最早的石经完成于唐代开成年间,因此这些石经被称为“开成石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13部古书。儒家学说如何变重要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4000余件文
期刊
2009年,一起恶性盗墓案被侦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人员与当地人民政府赶紧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座墓葬就是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顶的大云山汉墓,这里埋葬的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五个儿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江都王刘非。墓中琳琅满目的随葬品,为我们展现了江都王刘非一生的经历。  爱好军事的王爷  刘非15岁那年,西汉爆发了一场七位诸侯王反对朝廷的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年轻的刘非主动请缨,
期刊
从初春到初夏,天气晴朗的时候,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我小时候就喜欢漫天遍野奔跑着放风筝。我会用旧报纸和竹篾(miè)亲手制作一个纸风筝,还会在风筝上贴两条长长的尾巴,这样当它飞起来的时候,尾巴拖在后面摇曳,是不是很厉害?风筝最初是木鸟?  我们现在所说的风筝,通常是以竹篾为骨架再糊上纸或绢做成的,系上长线,就能乘风高飞。不过最初的风筝,与我们现在所见的其实是不大一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