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准标》在关于写作评价建议中提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日前,笔者在实验小学听了一位老师的小练笔评点的教学片断,对这段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是随堂听课记录:
背景:《黄河象》(人教版第十册)第二课时,老师在读写迁移的课堂小练笔这个环节这样安排:先出示北京天坛公园“柏抱槐”的图片,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从树的外形、来历和自己的感受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按一定顺序写一段话。学生练写,老师巡视。8分钟后,大多数学生写好了,老师就组织学生评点:
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出一个学生的写作片断:(片断1)
在北京天坛公园里,有一棵“柏抱槐”树。它是由千年古柏和百年老槐合成的。它,样子奇特,古柏被分成了五个,中间的是老槐树,看那郁郁葱葱的叶子,宛如一把大伞,它的生命多么顽强,多么默默奉献着,奉献着,为人们带来了绿阴,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阴凉。
老师先请作者高声朗读自己写的片段,然后亲切地问:“你主要写哪一方面的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叶源对第一个问题胸有成竹,自信地答道:“我主要写树的外形和我的感受。”至于按什么顺序写,他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老师没有急于求成,示意他坐下,请全班学生都来默读这个片断,一齐思考。很快有人举手:“他先写这棵树的外形,按总——分的顺序写,再写自己的感受。”老师点点头,说:“小作者能把看到的和想到的有条理地写下来,很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看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没有精彩之处,或者需要推敲的地方。”老师这么一导,学生又认真地读起来。一会儿,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我觉得他把树的外形写得很具体、形象,还用了一比喻句。但是‘古柏被分成了五个’,应该改成‘古柏被分成了五瓣’。”“这一改,改得有水平,能说说理由吗?”经老师这么一夸,那学生更是眉飞色舞地说:“我觉得古柏分开的五个杈就像五个巨大的花瓣。”老师赞赏道:“你的想像力可真丰富!大家再看这个句子,如果在‘古柏’的后面添上‘树干’,意思表达就更准确了。”又一个同学说:“树的外形写完了,应该用句号,所以‘大雨伞’后面的逗号应该改写为句号。”“一个标点都注意到,真细心。再看片段中‘我的感受’部分,你们有话要说吗?”老师边说边改。一位女学生说:“这几个句子好像是排比句,不过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怎么改好,我也没想好。”“你能发现问题,并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就很了不起了。”老师的鼓励点燃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多么’的前面应加一个‘它’。”教师及时添上。有的说:“两个‘奉献着’应该删去一个。”老师刚要删去,作者说话了:“不要删去,这样更能体现柏抱槐的无私奉献精神。”“原来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差点儿被误杀。保留着吧。”学生笑了,因为个性化的表达得到老师的尊重、同伴的认可。老师提议全班一起朗读修改后的片断,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小作者更是精神饱满、声音响亮。
老师说:有没有写假想柏抱槐来历的?几只小手举起来了,老师走下去把另一个学生写的片断展示在大屏幕上。大伙争先读着:(片断2)
千年古柏和百年老槐,它们像是一对母子,妈妈抱着自己的孩子,精心地呵护它,照顾它。我假想它的来历:
在一百年前,大地出现了异象,一道闪电打在千年古柏的身上,树干裂开了。后来,一只鸟儿嘴里咬着一棵种子飞来,种在了千年古柏的怀里,就好似母子重逢。千年古柏便精心照顾它。百年老槐一天天长大,千年古柏包住了老槐。就被人们称为“柏抱槐”。
待学生读完了,老师问:“小作者的假想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们觉得合理吗?”大多数学生说:“按时间顺序写,想象合理。”老师一边画出时间的词语,一边说:“我同意你们的意见。在读片断的过程中,聪明的你还发现了什么?快跟同桌交流分享。”不一会儿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率先发言:“我发现,他用拟人的方法表达,读起来很亲切。(老师点点头)不过,有一个错别字要改一下:‘一棵种子’的‘棵’要改成‘颗’。”老师正在修改,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发现这个句子中的‘咬’字应改成‘衔’,小鸟怎么会咬呢?”师生表示赞同,老师边改边说:“还可以换成哪个字?”“还可以换成‘叼’字。”“换成‘含’也行。”学生七嘴八舌道。这时一个小个子大声说:“这个句子中的‘种’字应该改成‘落’字。”他的话得到很多同学的附和,他也在为自己的发现得意。老师发话了:“把‘种’改成‘落’,是可以的。但用‘种’字把小鸟当作人来写,不是更富有情趣,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要不要改还是让作者决定,好吗?”老师的点评让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对语言的敏感及教学机智也让听课者折服不已。)坐在前排的一个女生犹豫了一下,怯生生地说:“我觉得‘百年老槐一天天长大’这个句子也要改一下,槐树是一天天长大,不能一下子就说百年老槐,改为槐树比较合适。”老师立即提笔修改,并非常肯定地说:“不是比较合适,而是才合适。你有一双慧眼!”还有什么比这话更让人激动的吗?……
课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就“柏抱槐”这棵树写的三篇短文:《一棵树》、《柏抱槐》、《生命的奇迹》。它们文笔流畅,想象丰富。学生读后赞叹不已。
案例评析
从这两个小练笔评点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
评点应从大处着眼,让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感受教师的语言魅力。不管是习作者还是评点者,只要你敢于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见,都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从而激发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评点不是以批评指责为目的,让习作者有当众现丑的感觉。教师准确、生动、丰富的评点语言就是对学生口头语言无痕的熏陶;教师的下水文就是学生习作最亲近的范文。“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于永正)教师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语言表现力,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评点还应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学会评改的方法。本次评改,老师营造了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先按要求抓住重点评议、再欣赏别人的习作优点,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练就了一双慧眼,发现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在交流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评改能力。
背景:《黄河象》(人教版第十册)第二课时,老师在读写迁移的课堂小练笔这个环节这样安排:先出示北京天坛公园“柏抱槐”的图片,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从树的外形、来历和自己的感受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按一定顺序写一段话。学生练写,老师巡视。8分钟后,大多数学生写好了,老师就组织学生评点:
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出一个学生的写作片断:(片断1)
在北京天坛公园里,有一棵“柏抱槐”树。它是由千年古柏和百年老槐合成的。它,样子奇特,古柏被分成了五个,中间的是老槐树,看那郁郁葱葱的叶子,宛如一把大伞,它的生命多么顽强,多么默默奉献着,奉献着,为人们带来了绿阴,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阴凉。
老师先请作者高声朗读自己写的片段,然后亲切地问:“你主要写哪一方面的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叶源对第一个问题胸有成竹,自信地答道:“我主要写树的外形和我的感受。”至于按什么顺序写,他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老师没有急于求成,示意他坐下,请全班学生都来默读这个片断,一齐思考。很快有人举手:“他先写这棵树的外形,按总——分的顺序写,再写自己的感受。”老师点点头,说:“小作者能把看到的和想到的有条理地写下来,很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看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没有精彩之处,或者需要推敲的地方。”老师这么一导,学生又认真地读起来。一会儿,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我觉得他把树的外形写得很具体、形象,还用了一比喻句。但是‘古柏被分成了五个’,应该改成‘古柏被分成了五瓣’。”“这一改,改得有水平,能说说理由吗?”经老师这么一夸,那学生更是眉飞色舞地说:“我觉得古柏分开的五个杈就像五个巨大的花瓣。”老师赞赏道:“你的想像力可真丰富!大家再看这个句子,如果在‘古柏’的后面添上‘树干’,意思表达就更准确了。”又一个同学说:“树的外形写完了,应该用句号,所以‘大雨伞’后面的逗号应该改写为句号。”“一个标点都注意到,真细心。再看片段中‘我的感受’部分,你们有话要说吗?”老师边说边改。一位女学生说:“这几个句子好像是排比句,不过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怎么改好,我也没想好。”“你能发现问题,并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就很了不起了。”老师的鼓励点燃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多么’的前面应加一个‘它’。”教师及时添上。有的说:“两个‘奉献着’应该删去一个。”老师刚要删去,作者说话了:“不要删去,这样更能体现柏抱槐的无私奉献精神。”“原来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差点儿被误杀。保留着吧。”学生笑了,因为个性化的表达得到老师的尊重、同伴的认可。老师提议全班一起朗读修改后的片断,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小作者更是精神饱满、声音响亮。
老师说:有没有写假想柏抱槐来历的?几只小手举起来了,老师走下去把另一个学生写的片断展示在大屏幕上。大伙争先读着:(片断2)
千年古柏和百年老槐,它们像是一对母子,妈妈抱着自己的孩子,精心地呵护它,照顾它。我假想它的来历:
在一百年前,大地出现了异象,一道闪电打在千年古柏的身上,树干裂开了。后来,一只鸟儿嘴里咬着一棵种子飞来,种在了千年古柏的怀里,就好似母子重逢。千年古柏便精心照顾它。百年老槐一天天长大,千年古柏包住了老槐。就被人们称为“柏抱槐”。
待学生读完了,老师问:“小作者的假想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们觉得合理吗?”大多数学生说:“按时间顺序写,想象合理。”老师一边画出时间的词语,一边说:“我同意你们的意见。在读片断的过程中,聪明的你还发现了什么?快跟同桌交流分享。”不一会儿一个戴眼镜的女生率先发言:“我发现,他用拟人的方法表达,读起来很亲切。(老师点点头)不过,有一个错别字要改一下:‘一棵种子’的‘棵’要改成‘颗’。”老师正在修改,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发现这个句子中的‘咬’字应改成‘衔’,小鸟怎么会咬呢?”师生表示赞同,老师边改边说:“还可以换成哪个字?”“还可以换成‘叼’字。”“换成‘含’也行。”学生七嘴八舌道。这时一个小个子大声说:“这个句子中的‘种’字应该改成‘落’字。”他的话得到很多同学的附和,他也在为自己的发现得意。老师发话了:“把‘种’改成‘落’,是可以的。但用‘种’字把小鸟当作人来写,不是更富有情趣,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要不要改还是让作者决定,好吗?”老师的点评让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对语言的敏感及教学机智也让听课者折服不已。)坐在前排的一个女生犹豫了一下,怯生生地说:“我觉得‘百年老槐一天天长大’这个句子也要改一下,槐树是一天天长大,不能一下子就说百年老槐,改为槐树比较合适。”老师立即提笔修改,并非常肯定地说:“不是比较合适,而是才合适。你有一双慧眼!”还有什么比这话更让人激动的吗?……
课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就“柏抱槐”这棵树写的三篇短文:《一棵树》、《柏抱槐》、《生命的奇迹》。它们文笔流畅,想象丰富。学生读后赞叹不已。
案例评析
从这两个小练笔评点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
评点应从大处着眼,让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感受教师的语言魅力。不管是习作者还是评点者,只要你敢于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见,都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从而激发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评点不是以批评指责为目的,让习作者有当众现丑的感觉。教师准确、生动、丰富的评点语言就是对学生口头语言无痕的熏陶;教师的下水文就是学生习作最亲近的范文。“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于永正)教师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语言表现力,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评点还应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学会评改的方法。本次评改,老师营造了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先按要求抓住重点评议、再欣赏别人的习作优点,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练就了一双慧眼,发现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在交流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评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