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更好地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吧:
一、 激发学生兴趣,熟悉基本操作。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最好的教师。但兴趣从哪儿来,如何让这位最好的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小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兴趣都很浓,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玩,而电脑游戏又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学生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让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
例如,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许多学生都没有碰过电脑,对鼠标的基本操作非常陌生,特别是鼠标的双击和拖动更是难以掌握,而且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练习必然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鼠标各种基本操作时,我就让他们玩"扫雷"游戏来练习鼠标的单击、右击和双击;又让他们通过"纸牌"游戏来掌握鼠标的拖动。通过游戏,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又熟练地运用了键盘和鼠标。
二、利用激励原则,引发学生积极参与。
所谓激励,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向期望的目标努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特设一个"今天我来当老师"环节,让每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在操作中有困难的学生。学生都争相表现,争当"小老师",通过这个环节既培养了他们的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又帮助了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多,老师不能一一辅导的这一难题。另外,我将学习信息技术课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互助。并通过竞赛、男女生分组比赛、优秀作品展示会、大显身手等活动形式,既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少教多悟,留足参与空间
在课堂上,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学习,在教师不断地激励下前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带着任务,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比如学习《艺术字的插入》一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五个任务:①插入艺术字②选择艺术字形式③编辑艺术字④修饰艺术字⑤给古诗加上艺术字。每一个任务中,又分出几个小任务,让学生逐一完成。学生都争相比赛,谁也不甘落后。
四、注重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学习《初始PowerPoint》时,我让学生欣赏用PowerPoint制作的《桂林山水》课件,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一个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世界,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powerpoint软件做出的效果,学生马上产生了学好PowerPoint的强烈愿望。教师再趁热打铁,进行激励性的引导,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学习。学习《网上学美术》时,让学生了解如何画画的知识等等。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Word中《制作小板报》一课时,我首先进行情景导课,让学生欣赏网上的精美电子板报。学生看后,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老师,怎么才能做出这样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强烈的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尝试,并及时激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本节课,你们同样可以制作出这样精美的贺卡。"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我通过学生自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学生自作,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等多种互动教学法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欲得到极大满足。
总之,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更好地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吧:
一、 激发学生兴趣,熟悉基本操作。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最好的教师。但兴趣从哪儿来,如何让这位最好的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小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兴趣都很浓,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玩,而电脑游戏又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学生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让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
例如,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电脑,许多学生都没有碰过电脑,对鼠标的基本操作非常陌生,特别是鼠标的双击和拖动更是难以掌握,而且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练习必然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鼠标各种基本操作时,我就让他们玩"扫雷"游戏来练习鼠标的单击、右击和双击;又让他们通过"纸牌"游戏来掌握鼠标的拖动。通过游戏,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又熟练地运用了键盘和鼠标。
二、利用激励原则,引发学生积极参与。
所谓激励,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向期望的目标努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特设一个"今天我来当老师"环节,让每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在操作中有困难的学生。学生都争相表现,争当"小老师",通过这个环节既培养了他们的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又帮助了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多,老师不能一一辅导的这一难题。另外,我将学习信息技术课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互助。并通过竞赛、男女生分组比赛、优秀作品展示会、大显身手等活动形式,既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少教多悟,留足参与空间
在课堂上,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学习,在教师不断地激励下前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带着任务,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比如学习《艺术字的插入》一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五个任务:①插入艺术字②选择艺术字形式③编辑艺术字④修饰艺术字⑤给古诗加上艺术字。每一个任务中,又分出几个小任务,让学生逐一完成。学生都争相比赛,谁也不甘落后。
四、注重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学习《初始PowerPoint》时,我让学生欣赏用PowerPoint制作的《桂林山水》课件,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一个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世界,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powerpoint软件做出的效果,学生马上产生了学好PowerPoint的强烈愿望。教师再趁热打铁,进行激励性的引导,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学习。学习《网上学美术》时,让学生了解如何画画的知识等等。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Word中《制作小板报》一课时,我首先进行情景导课,让学生欣赏网上的精美电子板报。学生看后,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老师,怎么才能做出这样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强烈的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尝试,并及时激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本节课,你们同样可以制作出这样精美的贺卡。"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我通过学生自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学生自作,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等多种互动教学法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欲得到极大满足。
总之,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同一堂课中不同教学阶段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