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归故山草堂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钱起集》)
  【品读】
  钱起,天宝年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作工于写景。此诗题为《暮春归故山草堂》,意即在暮春时节回了一趟故乡或旧居,遂开篇以“谷口春残”四字清楚点题。“谷口”,系地名,约即“故山”。钱起有好几首诗曾提到过“谷口”,其中《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云:“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有泉溪,有藤篱,有竹林,有远山,有鸟,有花,可见“谷口”确实是个好地方。然诗人归时,却是暮春时节,遂“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此般都是“故山”之景,也都是诗人路见,内心暗隐着些许怅然情绪。这怅然里,有丝丝“近乡情更怯”之情,也有丝丝迟归的惋惜之情。总之,酸酸甜甜,五味杂陈。接下来“始怜”二句,则扣题于“草堂”上。“始怜”里有情义,亲切坚定之情义;“不改清阴”里也有情义,念旧思乡之情义;“待我归”里,还有情义,则是诗人的多情了。
  不独钱起,凡诗人,概多多情。此一多情,非指男女之情,而是指诗人对尘世物事的体恤与感悟要比常人多,且细腻。
  杜少陵有句“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一“熟知”里就有多情。想来,燕子恋旧家,按此“熟知”倒也说得过去。然其后紧随“绝低小”三字,则透露出这“熟知”是多情了。原来这“熟知”,是少陵的自知,是其彼时彼境中的自觉,倒借了燕子的来去,抒发一番。记得有人曾说,杜少陵情多,得志必能济物。这话说得好。少陵的多情,于物是,于人更是。另外,苏东坡也多情。东坡有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此中“知我”二字里,亦见多情,亦是自我的情绪借物抒发。若说此二人多情,大约无人不认同。然要说王摩诘多情,怕有人就要嗤之以鼻了。摩诘的诗,越往后越空灵、绝尘,无纷呈热闹。然就我觉去,却也不乏多情。如“輕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之“欲上”,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来相照”,都是多情。不同的是,摩诘的多情,在深处。静水深流,愈见深,才愈见多情。
  古人说,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为诗。这情,若是对人事的,倒也不觉奇。难得的是,对物事有情。想来,像钱起一样,本是他自己思念及思归“故山草堂”之情浓重,浓到反觉是草堂窗下的幽竹一直“不改清阴”地等他回去。可见,诗人喜,所见就喜;诗人哀,所见就哀。总之,都是多情勾惹的。
  多情好,多情总比薄情好,更比无情好。人情,物情,温情,闲情,纯情,痴情……扬之水先生《“小道”世界》一文里讲:“人生至极处,不是一个情么。”(杨蓉)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事实上,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我们可以通过中华文化去展示民族精神,也可以透过民族精神去发掘中华文化内在的价值支撑。  一、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它既是中国人修养的境界,更是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等,虽然对天的
期刊
9月,送走酷暑,迎来金秋。秋天,对不同的人而言,代表着不同的意象,或充满丰收喜悦,或感怀萧瑟凄凉……而“秋”的字形本身也让人产生诸多联想。成熟的果实红似火,是秋天里常见的景象;秋后火烧秸秆,是我国农村古已有之的习俗……似乎从这些角度都能对“秋”的字形做出解释。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秋”这个看似一目了然的字形,确实存在着解释上的歧义。  “秋”字在甲骨文中写成或等形状。前一种字形很像一只
期刊
白马非马,赤兔非兔,雅蒜自然亦非蒜。  雅蒜是六朝时期人们对水仙花的惯用称呼。  水仙花之所以被称为“雅蒜”,大概是因为它未开花时的外形像极了蒜头。但既然是花,自然要比蒜高上一个档次,就算像蒜那也是“优雅的蒜”。  优雅的蒜与一般的蒜有着相似的鳞茎,球形多饱满,裹着一层或白或棕的膜,如同披着一件素色或棕色的薄衣,薄衣外有筷子粗细的嫩芽微拱而出,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  水仙像蒜,但作用与蒜大不相同
期刊
阑干,不仅是古典诗性文明的一个符号,也是传统文人超越精神坎陷的依凭。凭着阑干,人们可以从困顿中翻上来,完成人生的最终淬炼。  现代旅游景点的玻璃索桥,悬挂着科技文明的魅力。游客游走于被玻璃隔绝的悬崖深谷之上,很容易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征服者姿态,把对象化的自然踩在脚底。而亭台楼阁上的阑干徙倚,则是传统中国融入自然的一种温和方式。人们的手脚可随意伸出阑干之外,掬一怀淋漓山色、水月空濛,或拍一拍阑干的尘土
期刊
古人非常看重赏罚的作用,认为赏罚是治国理政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舍此不能正确用人、整顿吏治,舍此也不能引导社会风气、管理百姓。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赏罚的作用,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唐太宗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a西汉宣帝时担任过丞相的魏相说过:“赏罚所以劝善禁恶,政之本也。”b晋代傅玄说:“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c清代顺治、康熙时的魏象枢(官至
期刊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创作基础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因家中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由于他32岁时由家乡移居江苏秦淮河畔的南京,并定居在那里,因此他又自称“秦淮寓客”。  康熙四十年(1701),吴敬梓出生在一个“家声科第从来美”的大家庭里。他的远祖因跟从明永乐帝“创业”有功,封邑江苏六合;后来又从六合迁居全椒,先业农,后行医。到了清初,吴家又有五十年光景的“家门鼎盛”
期刊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东晋遥远,大雪苍茫,山河入梦。  我们的主人公王徽之,正在会稽山阴的寓所沉睡,但是不要着急,他很快就会醒来。于是,他就真的醒来了。  王徽之叫侍从把酒温了,转身打开屋门,一股清寒之气扑面  而来。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和大规模种植茶叶的国家。1573 年出版的由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所著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hea Sinensis”,“Sinensis”在拉丁語中是“中国”的意思。此外,大多数学者还认为茶的原产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可以说,茶的种植和利用是我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围绕着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体系,即所谓的“茶文化”。茶文化与中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惧b。壬辰,召宰相谋之。杨国忠自以身领剑南c,闻安禄山反,即令副使崔圆阴具储偫d,以备有急投之,至是首唱幸蜀之策。上然之。癸巳,国忠集百官于朝堂,惶懅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国忠曰:“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仗下a,士民掠扰奔走,不知所之,市里萧条。国忠使韩、虢入宫b,劝上入蜀。  甲午,百官朝者什无一二。上御勤政楼,下制
期刊
《论语·学而》中记载,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的这段话中有一个“固”字应当引起我们注意。这个“固”,不是说你对所学的东西记住了,一辈子忘不了,而是把所学所悟之理时时处处落实到人生的实践中,稳固到自己身上,将知行合为一体。儒家所塑造的人格形象首先是“成己”—先成己,再成物。成物就包括成就别人、成就事业,最终确立挺拔的“大我”之实。这里的“君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