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孟所处的社会礼崩乐坏,孔孟看到了“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的场面,他们开始为旧制度找出合理的治国思想,这也为孔孟的治国思想提供了时代背景。孔孟的为政之道以“仁”为基础,通过孟子的人性善的发展,使儒家学派的治国思想有理想化的一面,又具有世俗现实性的一面。孔子的以德治国和孟子以仁政治理国家在对当今中国和社会的德治与法治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孟子;为政以德;人性善;与民同乐
一、孔子与孟子治国思想的历史前提
孔子与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氏族社会解体时期,“王道衰微”使得在社会上起广泛作用的道德自觉丧失,国家和社会非常迫切的需要新的治国思想来整合和协调不同国家和阶级的矛盾。这样,孔子的治国思想也就应运而生。根据文献资料,我认为孔子的治国思想中的某些政治主张和政治抱负和那个时代和历史条件分不开。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写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1],孟子的治国思想对这种旧制度的大端仍持拥护,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治国思想得到施展和抱负。孟子所主张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治国思想,虽然表面仍为“章由旧章”、“遵先王之法”,实际上已将“先王之法”理想化。
二、孔子的治国思想内容
孔子的治国思想在《论语》中广泛的体现。孔子的“为政以德”内容主要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以“人”、“仁”为主要的治国理念为基点,。要求统治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刑”、“举直错诸枉”等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应用。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具体在如何进德修业和为政,如何重新认识学习国家礼仪制度的沿革问题。孔子的治国思想内容是以下三点。
(一)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
在孔子的《论语》中提到统治者要取信于民,对人民有足够的信任。《论语·颜渊》中提到子贡为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取信于民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应该是基础。所以我认为“民信”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首要。
(二)“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在《论语·为政》篇中写到“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就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治国思想的概述。孔子还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对德治和法治作了区分。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多施行德治,但也要以法治为辅。孔子的治国思想注重的是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
(三)“政者,正也”的治国思想
孔子的治国思想中对统治者和从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提出“政者,正也”。在《论语·颜渊》中可以看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3]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统治者自身做好,百姓才能效仿和服从当政者。从政者要“先之,劳之”的治国思想。[4]从政者在身居高位时要时时刻刻为百姓做事。这样孔子的五种美德也就可以实现,四种恶政也会避免出现。
三、孟子的治国思想内容
在孔子治国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将“仁政”向“王政”发展。孟轲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他是将个体道德修养的修养发展到治国平天下这一政治框架下来,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转向建构理想社会的价值尺度。孟子的治国思想主要分为四部分。
(一)恢复井田制的治国思想
孟子认为井田制的分封可以让人民有生存的生产资料。孟子将井田制视为“仁政”的基础。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一定要轻徭薄赋,不要过重的收取百姓的税收。
(二)以德服人的治国思想
孔子在治国思想中讲“为政以德”,孟子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孟子反对法家、兵家征地和战争,使人民没有稳定的生活。在孟子看来需要以仁、礼为主。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先要让统治者有仁德之心,这样他能够施仁政,其治国的方针才能够实施,以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三)善政不如善教的治国思想
孟子的治国思想来源与政治哲学,在他的治国思想中认为善政不如善教,好的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本来存有善性的一面显现出来。在《孟子·尽心上》中得以体现。孟子认为完善的仁政思想需要完善的教育去引导人民往人心本善的地方发展。
(四)统治者要与民同乐的治国思想
为政之道在孟子看来就是要与民同乐,深切的感受到百姓的乐与苦。仁德的君主通过教育的手段,施行仁政,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与民同乐。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篇中阐述道人民安乐,国家才能安定。
四、孔孟治国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以“仁”为主,统治者要有仁德之心统治国家,要重视德政,又要重视礼治。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刑”的治国方略,让百姓逐渐培养道德观念和遵守社会秩序的自觉意识。孟子以“仁政”发展到“王政”,要求君主要有高尚、与民同乐的心,百姓群起效仿之,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效果。
孔子和孟子都反对君主和从政者横征暴敛。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表达了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反感态度。同样,在孟子的治国思想中也一样,孟子要求统治者要把人民放在自己的前面。人民的要求统治者应该极力去实行,不能滥杀无辜的人,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更强调统治者和从政者的道德修养。但是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是理想化的,受小农社会经济的限制,具有乌托邦社会的理想化。
五、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点。
孔孟的治国思想虽然都是以“仁”为基础,但是孔子是德治与法治齐用。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刑”,他的思想多从礼、仁这两方面入手。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人性是善的,通过教育的手段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本性。这样统治者更能治理好国家。
在政治上,孔子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非常严格。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等级是十分严格的。而孟子的治国思想中对君主和臣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孟子在《孟子·尽心下》和《孟子·梁惠王下》讲到“民贵君轻”的思想,君臣要与民同乐。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突破性发展。
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虽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但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在今天这个出现诸多问题社会的人们深思、总结和借鉴。在《论语》和《孟子》书中可以看到某些治国思想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國家和提高人民幸福水平有借鉴和启迪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孔孟治国之道时要避免走入小农空想虚无主义思想,又要避免不接受孔孟思想精华的部分。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学习儒学思想就是为了更好的借鉴前人的优秀思想,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注释: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15:253
[2]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15:55
[3]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30
[4]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33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5.7
[2]周山:《中国学术思潮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19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2
[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中华书局. 2002
[6]陈战国:《先秦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12.
[7]傅佩荣:《傅佩荣细说孟子》上海三联书店2009.
[8]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5
[9][清]刘宝楠 撰 高流水 [点校]:《论语正义》(上、下)中华书局2015.
【关键词】:孔子;孟子;为政以德;人性善;与民同乐
一、孔子与孟子治国思想的历史前提
孔子与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氏族社会解体时期,“王道衰微”使得在社会上起广泛作用的道德自觉丧失,国家和社会非常迫切的需要新的治国思想来整合和协调不同国家和阶级的矛盾。这样,孔子的治国思想也就应运而生。根据文献资料,我认为孔子的治国思想中的某些政治主张和政治抱负和那个时代和历史条件分不开。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写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1],孟子的治国思想对这种旧制度的大端仍持拥护,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治国思想得到施展和抱负。孟子所主张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治国思想,虽然表面仍为“章由旧章”、“遵先王之法”,实际上已将“先王之法”理想化。
二、孔子的治国思想内容
孔子的治国思想在《论语》中广泛的体现。孔子的“为政以德”内容主要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以“人”、“仁”为主要的治国理念为基点,。要求统治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刑”、“举直错诸枉”等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应用。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具体在如何进德修业和为政,如何重新认识学习国家礼仪制度的沿革问题。孔子的治国思想内容是以下三点。
(一)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
在孔子的《论语》中提到统治者要取信于民,对人民有足够的信任。《论语·颜渊》中提到子贡为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取信于民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应该是基础。所以我认为“民信”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首要。
(二)“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在《论语·为政》篇中写到“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就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治国思想的概述。孔子还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对德治和法治作了区分。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多施行德治,但也要以法治为辅。孔子的治国思想注重的是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
(三)“政者,正也”的治国思想
孔子的治国思想中对统治者和从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提出“政者,正也”。在《论语·颜渊》中可以看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3]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统治者自身做好,百姓才能效仿和服从当政者。从政者要“先之,劳之”的治国思想。[4]从政者在身居高位时要时时刻刻为百姓做事。这样孔子的五种美德也就可以实现,四种恶政也会避免出现。
三、孟子的治国思想内容
在孔子治国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将“仁政”向“王政”发展。孟轲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他是将个体道德修养的修养发展到治国平天下这一政治框架下来,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转向建构理想社会的价值尺度。孟子的治国思想主要分为四部分。
(一)恢复井田制的治国思想
孟子认为井田制的分封可以让人民有生存的生产资料。孟子将井田制视为“仁政”的基础。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一定要轻徭薄赋,不要过重的收取百姓的税收。
(二)以德服人的治国思想
孔子在治国思想中讲“为政以德”,孟子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孟子反对法家、兵家征地和战争,使人民没有稳定的生活。在孟子看来需要以仁、礼为主。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先要让统治者有仁德之心,这样他能够施仁政,其治国的方针才能够实施,以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三)善政不如善教的治国思想
孟子的治国思想来源与政治哲学,在他的治国思想中认为善政不如善教,好的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本来存有善性的一面显现出来。在《孟子·尽心上》中得以体现。孟子认为完善的仁政思想需要完善的教育去引导人民往人心本善的地方发展。
(四)统治者要与民同乐的治国思想
为政之道在孟子看来就是要与民同乐,深切的感受到百姓的乐与苦。仁德的君主通过教育的手段,施行仁政,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与民同乐。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篇中阐述道人民安乐,国家才能安定。
四、孔孟治国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以“仁”为主,统治者要有仁德之心统治国家,要重视德政,又要重视礼治。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刑”的治国方略,让百姓逐渐培养道德观念和遵守社会秩序的自觉意识。孟子以“仁政”发展到“王政”,要求君主要有高尚、与民同乐的心,百姓群起效仿之,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效果。
孔子和孟子都反对君主和从政者横征暴敛。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表达了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反感态度。同样,在孟子的治国思想中也一样,孟子要求统治者要把人民放在自己的前面。人民的要求统治者应该极力去实行,不能滥杀无辜的人,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更强调统治者和从政者的道德修养。但是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是理想化的,受小农社会经济的限制,具有乌托邦社会的理想化。
五、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点。
孔孟的治国思想虽然都是以“仁”为基础,但是孔子是德治与法治齐用。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刑”,他的思想多从礼、仁这两方面入手。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人性是善的,通过教育的手段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本性。这样统治者更能治理好国家。
在政治上,孔子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非常严格。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等级是十分严格的。而孟子的治国思想中对君主和臣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孟子在《孟子·尽心下》和《孟子·梁惠王下》讲到“民贵君轻”的思想,君臣要与民同乐。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突破性发展。
孔子和孟子的治国思想虽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但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在今天这个出现诸多问题社会的人们深思、总结和借鉴。在《论语》和《孟子》书中可以看到某些治国思想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國家和提高人民幸福水平有借鉴和启迪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孔孟治国之道时要避免走入小农空想虚无主义思想,又要避免不接受孔孟思想精华的部分。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学习儒学思想就是为了更好的借鉴前人的优秀思想,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注释: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15:253
[2]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15:55
[3]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30
[4]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33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5.7
[2]周山:《中国学术思潮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19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2
[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中华书局. 2002
[6]陈战国:《先秦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12.
[7]傅佩荣:《傅佩荣细说孟子》上海三联书店2009.
[8]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5
[9][清]刘宝楠 撰 高流水 [点校]:《论语正义》(上、下)中华书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