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透过农村子弟在接受高等教育中的比例逐渐减少的现象,提出国内的教育,是不是越来越滑向这样的怪圈——出身决定命运。农村小学教育的瓶颈在哪里?笔者通过城乡教育差异的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教育差异 农村教育 保障教育 均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Let the Family Background no Longer Decide the Fate
——Discussion of the Educ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YE Huiyun
(Zhangzh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63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at whether China's domestic education is tending to fall into such predicament--background decides the fate, by reflecting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come from rural area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s being declined. What is the bottleneck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ducation in town and countr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bout existing problems among the domestic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education difference; rural education; ensuring education; balanced education
每年高考都牵动着国人的心。不管高考制度存在多少争议,它依然是国内目前为止最能体现公平竞争的选拔方式,更是被绝大多数出身农村的寒门学子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不久前,笔者在有关文献中读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彬统计1978-2005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而从2000年开始至今,这个比例只剩下了一成。同样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在清华大学,这个比例也只有17%。
在我国,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占了80%。如此强烈的反差,不得不让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担忧。国内的教育,是不是越来越滑向这样的怪圈——出身决定命运。农村的小学生,是不是在刚接受教育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几乎没有可能迎来教育的春天?那么农村小学教育的瓶颈在哪里?该如何突破?这是所有国人都应该面对并且高度重视的课题。
1 城乡差异不该成为教育差异的理由
每年的寒暑假,城里的很多小学生都要奔波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城里的家长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不让他们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城里的家长,也有这个能力和条件为孩子们创造机会。笔者今年暑假在一座乡村看到这么一幕:一个专科一年级的学生,暑假期间在村里办了一个培训班,什么都教,从美术到语文数学,竟然招收到了二十几个小学生。这个培训班,是村里唯一的一个小学生培训班。农村教育资源的贫乏和农村小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质量,让笔者深思。
超级中学、超级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各省、各市的超级小学,无一例外地只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当地的重点小学,一种是财大气粗的民办学校,它们位于省会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的市中心,拥有当地最丰厚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和政府支持。超级小学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最有“能耐”的学生和最优秀的师资,每年重点大学的名额,几乎都被在这里受过教育的学生所垄断。
城里的小学生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是农村的同龄人羡慕而且无法企及的。超级小学的出现,不仅使得城里的孩子获得了优越的教育硬件,更重要的是,它们就像一个个马不停蹄的抽水机一样,把农村里优秀的老师也吸引了过来。人往高处走,我们没有理由责怪优秀的农村老师一窝蜂地进城,我们该反思的是:怎么让农村的优秀教师,能够有尊严地执掌教鞭;怎么让农村的优秀教师,能够体面地生活。这其中,不仅要有精神层面的保障,也要有物质方面的倾斜。毕竟,我们的农村教师队伍,不能仅仅依靠媒体偶尔对他们义无反顾地坚守的赞美而生存。
农村的小孩有机会进入到超级小学吗?有,但是机会微乎其微。公立重点小学,基本上是按照片区原则入学。农村的家长只有获得片区的住宅这个唯一的渠道才有可能让他们的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而超级小学周边的商品房,几乎都是城市里最贵的,能够买得起的农村家庭,毕竟少数。更何况,小孩子只身一人背井离乡去求学,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收费昂贵的民办小学,同样让大多数农村家庭望而却步。
城乡差异,已经造成了城乡小学教育的巨大差异。可以说,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这个起跑线从设立的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2 我们的社会要给农村教育更多的保障
笔者很高兴地看到,在国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正在加大;从中央到地方,农村教师的培训活动层出不穷,国培、省培到地方培训,给农村教师带去了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超级小学与周边办学力量较弱的学校结对子,甚至短期互派教师。种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把城里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传播给了农村的小孩。记得江苏省曾经实施过“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即一台电视机、一台DVD、一套教学光盘,面对名师授课,与名师面对面,试图“让农村的孩子在乡下同样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无法长期地系统推行,部分举措甚至给人以“作秀”的感觉。
我们知道,长久以来,美国的企业或者社会资金援助的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的风向变了,开始吹向中小学校园。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在美国兴起,许多企业都与大学合作,前者拨出经费,后者投入智慧,协助中小学建立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环球网实现并网,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这项高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国内的爱心人士,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关注也正在升温,早年的希望工程小学建设热潮、一对一地对农村贫困失学儿童进行帮扶,让我们看到了国人的良知和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但是,这样的行动,更多地是停留在解决农村小学“温饱问题”的低级层面上,远远没有触及到农村小学教育的核心。
农村小学教育的核心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就在于让农村小学生真正享受到和城里的小孩一样的教育。不管是硬件上的设备,还是软件上的师资力量,都应该平等。
要做到这点,除了对农村教学设施的投入外,关键就在于对农村教师质量的提升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笔者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招聘、资格认定以及薪酬等制度应该重新审视设计,以便为有能力和有意愿在农村从教的人提供更广阔的机会。举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师资缺乏的学科的教师应该比师资过剩的学科的教师获得更多的报酬;接受具有挑战性任务的教师和行政人员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在更艰苦的环境中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人,应该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而事实是,我们的可敬的乡村教师们,和城里的老师相比,不管是所谓的社会地位,还是报酬,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对农村教师的所谓培训,或者是让国人深深感动的到农村支教,这些义举更多的是停留在短期效应上。也许,不系统的短期培训,能够让农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所触动;也许,城里的热血青年在农村课堂上一两年的启蒙,能让农村的孩子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但是,我们的农村小孩,更需要的是长久的、可持续的教导。他们不仅要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更要活在精彩里。而我们的农村教师,需要的是有足够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工作。
我们的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我们每个国人,都有义务让教育资源更均衡些,让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有保障些。
3 让落后者先起跑
196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民权利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被统称为“肯定性行动”的法律,规定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在入学中受到“优先照顾”。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美国的精英阶层发起了一场教育平权运动。这场运动正在使美国的强势群体自觉地为弱势群体做出牺牲,以实现教育平等的梦想。
尽管我们的教育部门,我们的政府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也相当重视,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超级小学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的却是强势群体对农村孩子赤裸裸的资源掠夺。可以说,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可能接受到的教育,和城里的孩子相比较,已经显得先天不足,换句话说,还没起跑,他们已经落后。那么,让落后者先起跑,以此来达到教育的普遍公平,就需要我们的城市家庭、城市学生,要有牺牲精神,要尽可能地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美国,全额资助高危学生已经成为一种体制。在学校选择机制下,给学校带来特殊困难的学生享有额外的资源支付他们的教育;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和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比一般学生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这些多出来的资源和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诸如此类的做法,一方面使这些学生对学校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能给接收这些学生的学校的额外教育成本进行补偿。
同样的在美国,针对帮扶弱势群体的“美国援教”和“特许学校”,帮助了大量的弱势群体接受中学和大学的高素质教育,前者的教学经费主要来自慈善捐赠,每年都能收到以千万美元计的善款;后者则由政府按人头拨给教育经费,再交给私人经营,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
当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很多做法无法相互克隆。但是,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美国援教”和“特许学校”的做法,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再往更深层次探讨,如果我们能以一种适合我们的方式,把对农村小孩的帮助的起点再提前,提前到小学甚至是幼儿园,让农村的孩子们有机会先起跑,也许,我们的农村的小孩们,他们的命运,就不会被出身所决定,他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曹培英.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做智慧型数学教师.福建教育,2007(9).
[2]农村教师培训要“三走进” http://dcrzqwp.blog.163.com/blog/static/1060093
120091122105014358/.
[3]享受着城市里一样的优质教育——“江苏省送优质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片使用感受.http://mrp.jssjys.com/Html/Article/15/.
关键词 教育差异 农村教育 保障教育 均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Let the Family Background no Longer Decide the Fate
——Discussion of the Educ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YE Huiyun
(Zhangzh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63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at whether China's domestic education is tending to fall into such predicament--background decides the fate, by reflecting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come from rural area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s being declined. What is the bottleneck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ducation in town and countr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bout existing problems among the domestic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education difference; rural education; ensuring education; balanced education
每年高考都牵动着国人的心。不管高考制度存在多少争议,它依然是国内目前为止最能体现公平竞争的选拔方式,更是被绝大多数出身农村的寒门学子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不久前,笔者在有关文献中读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彬统计1978-2005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而从2000年开始至今,这个比例只剩下了一成。同样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在清华大学,这个比例也只有17%。
在我国,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占了80%。如此强烈的反差,不得不让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担忧。国内的教育,是不是越来越滑向这样的怪圈——出身决定命运。农村的小学生,是不是在刚接受教育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几乎没有可能迎来教育的春天?那么农村小学教育的瓶颈在哪里?该如何突破?这是所有国人都应该面对并且高度重视的课题。
1 城乡差异不该成为教育差异的理由
每年的寒暑假,城里的很多小学生都要奔波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城里的家长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不让他们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城里的家长,也有这个能力和条件为孩子们创造机会。笔者今年暑假在一座乡村看到这么一幕:一个专科一年级的学生,暑假期间在村里办了一个培训班,什么都教,从美术到语文数学,竟然招收到了二十几个小学生。这个培训班,是村里唯一的一个小学生培训班。农村教育资源的贫乏和农村小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质量,让笔者深思。
超级中学、超级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各省、各市的超级小学,无一例外地只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当地的重点小学,一种是财大气粗的民办学校,它们位于省会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的市中心,拥有当地最丰厚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和政府支持。超级小学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最有“能耐”的学生和最优秀的师资,每年重点大学的名额,几乎都被在这里受过教育的学生所垄断。
城里的小学生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是农村的同龄人羡慕而且无法企及的。超级小学的出现,不仅使得城里的孩子获得了优越的教育硬件,更重要的是,它们就像一个个马不停蹄的抽水机一样,把农村里优秀的老师也吸引了过来。人往高处走,我们没有理由责怪优秀的农村老师一窝蜂地进城,我们该反思的是:怎么让农村的优秀教师,能够有尊严地执掌教鞭;怎么让农村的优秀教师,能够体面地生活。这其中,不仅要有精神层面的保障,也要有物质方面的倾斜。毕竟,我们的农村教师队伍,不能仅仅依靠媒体偶尔对他们义无反顾地坚守的赞美而生存。
农村的小孩有机会进入到超级小学吗?有,但是机会微乎其微。公立重点小学,基本上是按照片区原则入学。农村的家长只有获得片区的住宅这个唯一的渠道才有可能让他们的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而超级小学周边的商品房,几乎都是城市里最贵的,能够买得起的农村家庭,毕竟少数。更何况,小孩子只身一人背井离乡去求学,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收费昂贵的民办小学,同样让大多数农村家庭望而却步。
城乡差异,已经造成了城乡小学教育的巨大差异。可以说,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这个起跑线从设立的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2 我们的社会要给农村教育更多的保障
笔者很高兴地看到,在国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正在加大;从中央到地方,农村教师的培训活动层出不穷,国培、省培到地方培训,给农村教师带去了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超级小学与周边办学力量较弱的学校结对子,甚至短期互派教师。种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把城里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传播给了农村的小孩。记得江苏省曾经实施过“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即一台电视机、一台DVD、一套教学光盘,面对名师授课,与名师面对面,试图“让农村的孩子在乡下同样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无法长期地系统推行,部分举措甚至给人以“作秀”的感觉。
我们知道,长久以来,美国的企业或者社会资金援助的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的风向变了,开始吹向中小学校园。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在美国兴起,许多企业都与大学合作,前者拨出经费,后者投入智慧,协助中小学建立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环球网实现并网,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这项高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国内的爱心人士,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关注也正在升温,早年的希望工程小学建设热潮、一对一地对农村贫困失学儿童进行帮扶,让我们看到了国人的良知和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但是,这样的行动,更多地是停留在解决农村小学“温饱问题”的低级层面上,远远没有触及到农村小学教育的核心。
农村小学教育的核心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就在于让农村小学生真正享受到和城里的小孩一样的教育。不管是硬件上的设备,还是软件上的师资力量,都应该平等。
要做到这点,除了对农村教学设施的投入外,关键就在于对农村教师质量的提升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笔者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招聘、资格认定以及薪酬等制度应该重新审视设计,以便为有能力和有意愿在农村从教的人提供更广阔的机会。举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师资缺乏的学科的教师应该比师资过剩的学科的教师获得更多的报酬;接受具有挑战性任务的教师和行政人员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在更艰苦的环境中履行教师神圣职责的人,应该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而事实是,我们的可敬的乡村教师们,和城里的老师相比,不管是所谓的社会地位,还是报酬,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对农村教师的所谓培训,或者是让国人深深感动的到农村支教,这些义举更多的是停留在短期效应上。也许,不系统的短期培训,能够让农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所触动;也许,城里的热血青年在农村课堂上一两年的启蒙,能让农村的孩子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但是,我们的农村小孩,更需要的是长久的、可持续的教导。他们不仅要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更要活在精彩里。而我们的农村教师,需要的是有足够的条件让他们安心工作。
我们的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我们每个国人,都有义务让教育资源更均衡些,让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有保障些。
3 让落后者先起跑
196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民权利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被统称为“肯定性行动”的法律,规定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在入学中受到“优先照顾”。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美国的精英阶层发起了一场教育平权运动。这场运动正在使美国的强势群体自觉地为弱势群体做出牺牲,以实现教育平等的梦想。
尽管我们的教育部门,我们的政府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也相当重视,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超级小学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的却是强势群体对农村孩子赤裸裸的资源掠夺。可以说,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可能接受到的教育,和城里的孩子相比较,已经显得先天不足,换句话说,还没起跑,他们已经落后。那么,让落后者先起跑,以此来达到教育的普遍公平,就需要我们的城市家庭、城市学生,要有牺牲精神,要尽可能地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美国,全额资助高危学生已经成为一种体制。在学校选择机制下,给学校带来特殊困难的学生享有额外的资源支付他们的教育;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和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比一般学生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这些多出来的资源和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诸如此类的做法,一方面使这些学生对学校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能给接收这些学生的学校的额外教育成本进行补偿。
同样的在美国,针对帮扶弱势群体的“美国援教”和“特许学校”,帮助了大量的弱势群体接受中学和大学的高素质教育,前者的教学经费主要来自慈善捐赠,每年都能收到以千万美元计的善款;后者则由政府按人头拨给教育经费,再交给私人经营,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
当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很多做法无法相互克隆。但是,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美国援教”和“特许学校”的做法,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再往更深层次探讨,如果我们能以一种适合我们的方式,把对农村小孩的帮助的起点再提前,提前到小学甚至是幼儿园,让农村的孩子们有机会先起跑,也许,我们的农村的小孩们,他们的命运,就不会被出身所决定,他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曹培英.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做智慧型数学教师.福建教育,2007(9).
[2]农村教师培训要“三走进” http://dcrzqwp.blog.163.com/blog/static/1060093
120091122105014358/.
[3]享受着城市里一样的优质教育——“江苏省送优质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片使用感受.http://mrp.jssjys.com/Html/Article/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