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做说明时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不过在业内看来,6.5%确实只是底线而非发展目标,尽管需要为全面改革和经济发展提升质量腾出空间,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值得期待。
“十三五”增速底线已成共识
进入今年以来,业内对于“十三五”经济增速底线的猜测就已经众说纷纭。一些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GDP增速不能低于6.8%,也有专家表示,考虑到今年7%左右的增速,未来五年达到6%即可。但随着“十二五”收官临近,业内的主流意见基本都定格在了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速不能低于6.5%。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早在今年2月的一次会议上就表示,如果2015年GDP增速实现7%,“十三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速必须达到6.56%,即6.5%左右是底线。最近他再度表态称,要想实现在2020年经济增长翻番的目标,则“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要达到6.5%,而要达到这个增长速度关键在于“创新”。
而李克强总理访韩期间在韩国经济界欢迎午餐会上也表示,“我们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需要今后五年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如此看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高层还是专家,6.5%已经普遍被认为是“十三五”经济增速的底线。
为结构调整预留空间
当然,6.5%仅仅是未来五年经济增速的底线而并非惟一目标,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值得期待。习近平在做说明时也强调,综合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就表示,我国仍然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规模,产业升级也后劲十足,在他看来,即使是在“十三五”期间,中国仍然有6%-8%的增长潜力。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胡鞍钢则从另一个视角看待经济增速的底线问题。他表示,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一般都高于预期目标,而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实际增速与目标增速最多也不会相差超过上下0.4个百分点,只要经济增速仍在该区间内,基本就能完成既定目标。
不过,既然中国正在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肯定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业内也普遍认为,目前的中国早已摆脱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速的念头。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表示,“十三五”的经济增速要为结构调整预留空间,他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既有增长周期的原因,也有发展方式的问题。“不能因为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忽视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更忽视了经济的发展质量。”迟福林说道。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未来五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也将成为平衡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砝码。
新兴产业“入场”值得期待
不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也在经历一段漫长的“阵痛期”。许多过去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今年前9个月,资源密集型行业或者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效益进一步下滑,而有数据显示,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平均已经达到了40%左右。
曾经的另一大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去库存化”是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主流趋势,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而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也连续三年回落,全然不复当年支柱性产业的风采。
尽管传统支柱性产业日渐式微,但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缺乏新鲜血液。王军表示,就制造业而言,《中国制造2025》正在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更多中低端产业升级为中高端产业,力图重新发动传统产业引擎。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前景和活力的一部分,第三产业服务业在近两年的发展同样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近几年,服务业年均增加值都在10%以上,有预测分析,如果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仍能保持10%左右,那么将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
而一些正在壮大的新兴产业虽然还未形成大气候,但也已经体现出了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王军表示,比如电子商务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攀升,全面与传统行业对接的“互联网+”无形中也在创业创新等领域拔高了经济发展的起点。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未来五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也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弥合收入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正由高速、超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在此背景下,瞄准民生领域的重点问题和挑战,跨越三大“陷阱”,构建全社会民生投入逆势增长、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从而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拉美等国很长时间没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五年至为关键。
按照既定目标,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据相关专家测算,按照“两个翻番”目标,2020年,我国GDP有望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接近美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届时,我国人均GDP有望超过1万美元。 1万美元是一个重要节点,常被认为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截至去年底,全国GDP总值63.6万亿元人民币,广东和江苏跨上6万亿元人民币台阶,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有8省份人均GDP破1万美元。
剩下的20多个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需要未来五年加快追赶。
未来五年,我国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比重。“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拉近城乡及地区差距:跳出“贫困陷阱”
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累计减贫逾7亿人。近两年减贫近3000万人。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迫近,扶贫、脱贫面临着一场大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约占农村居民的7.2%。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贫困陷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而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贫困陷阱可分为两种——技术陷阱和人口陷阱。因为贫穷,许多人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向上发展的机会缺失。
如何使7017万贫困人口脱贫是未来五年的重要考题。贫困不只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生活能力低于基本生活水准,更在于机会的丧失。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意义深远。
统计显示,2014年,上海市人均GDP达15843美元,而西部的青海、贵州仅为6390.9美元、4213美元,分别不足上海的一半和三分之一。
减少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是关键所在。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基础设施领域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山东、上海、河南、重庆、江苏等省市公路网密度已高于14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西藏和青海仍不及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铁路网密度已超过5公里/百平方公里,与欧盟水平相当。而新疆、青海、西藏三地区铁路网密度仅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0 29公里、0.26公里和0.04公里。
拉近城乡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才能跳出“贫困陷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这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的“公共性”。2000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8.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约40%。2013、2014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转移支付稳步增长。此次“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这对于补短板、促均衡意义重大。
缩小公共服务差距:避免“高福利陷阱”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至少已有23个地区上调了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今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深圳、上海两地最低工资水平超过2000元,分别达到2030元、20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依然是北京,达到18.7元。贵州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600元,江西一类区域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530元。
虽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却有所增加,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表明各地更加注重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
围绕养老保障,目前已经有至少13个省份公布了养老金并轨方案,在过渡性养老金发放问题上,各地对改革方案进行了细化,坚持保低限高;围绕住房保障,截至9月底,我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85万套,基本建成625万套,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2%和130%,目前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已达到3915万套,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要求。
未来五年,各项民生保障将进一步加强。“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都贯穿了“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生发展水平很低,弥补历史欠账迫在眉睫。但另一方面,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阶段、量力而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分析指出,在欧洲,各国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30%,有的国家,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近50%。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体系能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一旦经济增速放缓,财政不堪重负,当政府为了维持高福利而不断举债时,这种高福利模式就可能酿成主权债务危机。解决民生问题是世界各国施政的核心,它事关民心向背、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实际,循序渐进。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等目标之前加入了“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的定语,寓意深刻。
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做说明时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不过在业内看来,6.5%确实只是底线而非发展目标,尽管需要为全面改革和经济发展提升质量腾出空间,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值得期待。
“十三五”增速底线已成共识
进入今年以来,业内对于“十三五”经济增速底线的猜测就已经众说纷纭。一些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GDP增速不能低于6.8%,也有专家表示,考虑到今年7%左右的增速,未来五年达到6%即可。但随着“十二五”收官临近,业内的主流意见基本都定格在了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速不能低于6.5%。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早在今年2月的一次会议上就表示,如果2015年GDP增速实现7%,“十三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速必须达到6.56%,即6.5%左右是底线。最近他再度表态称,要想实现在2020年经济增长翻番的目标,则“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要达到6.5%,而要达到这个增长速度关键在于“创新”。
而李克强总理访韩期间在韩国经济界欢迎午餐会上也表示,“我们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需要今后五年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如此看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高层还是专家,6.5%已经普遍被认为是“十三五”经济增速的底线。
为结构调整预留空间
当然,6.5%仅仅是未来五年经济增速的底线而并非惟一目标,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值得期待。习近平在做说明时也强调,综合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就表示,我国仍然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规模,产业升级也后劲十足,在他看来,即使是在“十三五”期间,中国仍然有6%-8%的增长潜力。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胡鞍钢则从另一个视角看待经济增速的底线问题。他表示,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一般都高于预期目标,而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实际增速与目标增速最多也不会相差超过上下0.4个百分点,只要经济增速仍在该区间内,基本就能完成既定目标。
不过,既然中国正在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肯定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业内也普遍认为,目前的中国早已摆脱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速的念头。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表示,“十三五”的经济增速要为结构调整预留空间,他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既有增长周期的原因,也有发展方式的问题。“不能因为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忽视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更忽视了经济的发展质量。”迟福林说道。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未来五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也将成为平衡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砝码。
新兴产业“入场”值得期待
不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也在经历一段漫长的“阵痛期”。许多过去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今年前9个月,资源密集型行业或者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效益进一步下滑,而有数据显示,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平均已经达到了40%左右。
曾经的另一大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去库存化”是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主流趋势,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而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也连续三年回落,全然不复当年支柱性产业的风采。
尽管传统支柱性产业日渐式微,但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缺乏新鲜血液。王军表示,就制造业而言,《中国制造2025》正在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更多中低端产业升级为中高端产业,力图重新发动传统产业引擎。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前景和活力的一部分,第三产业服务业在近两年的发展同样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近几年,服务业年均增加值都在10%以上,有预测分析,如果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仍能保持10%左右,那么将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
而一些正在壮大的新兴产业虽然还未形成大气候,但也已经体现出了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王军表示,比如电子商务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攀升,全面与传统行业对接的“互联网+”无形中也在创业创新等领域拔高了经济发展的起点。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未来五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也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弥合收入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正由高速、超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在此背景下,瞄准民生领域的重点问题和挑战,跨越三大“陷阱”,构建全社会民生投入逆势增长、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从而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拉美等国很长时间没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五年至为关键。
按照既定目标,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据相关专家测算,按照“两个翻番”目标,2020年,我国GDP有望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接近美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届时,我国人均GDP有望超过1万美元。 1万美元是一个重要节点,常被认为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截至去年底,全国GDP总值63.6万亿元人民币,广东和江苏跨上6万亿元人民币台阶,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有8省份人均GDP破1万美元。
剩下的20多个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需要未来五年加快追赶。
未来五年,我国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比重。“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拉近城乡及地区差距:跳出“贫困陷阱”
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累计减贫逾7亿人。近两年减贫近3000万人。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迫近,扶贫、脱贫面临着一场大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约占农村居民的7.2%。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贫困陷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而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贫困陷阱可分为两种——技术陷阱和人口陷阱。因为贫穷,许多人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向上发展的机会缺失。
如何使7017万贫困人口脱贫是未来五年的重要考题。贫困不只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生活能力低于基本生活水准,更在于机会的丧失。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意义深远。
统计显示,2014年,上海市人均GDP达15843美元,而西部的青海、贵州仅为6390.9美元、4213美元,分别不足上海的一半和三分之一。
减少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是关键所在。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基础设施领域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山东、上海、河南、重庆、江苏等省市公路网密度已高于14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西藏和青海仍不及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铁路网密度已超过5公里/百平方公里,与欧盟水平相当。而新疆、青海、西藏三地区铁路网密度仅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0 29公里、0.26公里和0.04公里。
拉近城乡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才能跳出“贫困陷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这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的“公共性”。2000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8.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约40%。2013、2014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转移支付稳步增长。此次“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这对于补短板、促均衡意义重大。
缩小公共服务差距:避免“高福利陷阱”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至少已有23个地区上调了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今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深圳、上海两地最低工资水平超过2000元,分别达到2030元、20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依然是北京,达到18.7元。贵州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600元,江西一类区域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530元。
虽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却有所增加,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表明各地更加注重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
围绕养老保障,目前已经有至少13个省份公布了养老金并轨方案,在过渡性养老金发放问题上,各地对改革方案进行了细化,坚持保低限高;围绕住房保障,截至9月底,我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85万套,基本建成625万套,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2%和130%,目前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已达到3915万套,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要求。
未来五年,各项民生保障将进一步加强。“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都贯穿了“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生发展水平很低,弥补历史欠账迫在眉睫。但另一方面,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阶段、量力而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分析指出,在欧洲,各国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30%,有的国家,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近50%。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体系能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一旦经济增速放缓,财政不堪重负,当政府为了维持高福利而不断举债时,这种高福利模式就可能酿成主权债务危机。解决民生问题是世界各国施政的核心,它事关民心向背、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实际,循序渐进。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等目标之前加入了“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的定语,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