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事情。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搞好小学作文教学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现就这一方面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说,没有以上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反过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
在此,特别有意义的是,创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这五种能力为基础的。因此,以上五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就形成了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作文,就是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作文, 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积极手段。具有这种观念,无论对于作文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作文教学内容的革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作文课有着比其他课程宽泛得多的容纳机制
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它有着比较宽泛的容纳机制。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远为深厚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传统的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写某一种新式工具或服饰的设计、写某一种活动策划书、写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写对克林顿绯闻的看法、写对南联盟问题的认识等等。
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问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三、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注意学生写作前和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故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而轻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这可能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在学生写作前阶段,应该而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出现类似“人来疯”的情绪,诱导其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出现写作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写作前的思维“热身”或者感情“激发”或者外国人所说的“大脑风暴”,有了这“热身”或“激发”或“风暴”,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写作的思维热点,然后在比较自然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情绪的宣泄。只有这种自然的而不是强求的文章,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这种经常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四、写作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也许比教给学生的写作技巧更为重要
作文确需“规则”和“技巧”,但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把“规则”和“技巧”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不至被这些戒律束缚而疏离了对作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亲和力,却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教学艺术。作文的训练时机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展现出他们激情的一面。例如:在指导《我的家》这篇作文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了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家中发生的一些趣事,但在批阅作文时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东西。恰好在讲评这篇作文时,操场上有一位家长冒着寒雨拿着伞在等待学生下课,她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我发现学生们的表情不再是那么调皮而是充满感动,于是我借此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心理此时最想说的话,或者讲述发生在家中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情。结果有的学生述说了自己生病时父母在深夜冒着严寒带自己到医院的撼人景象,有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忏悔,还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动情地说出希望自己有一个完整美满家庭的情景。由于抓住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辞发,争相发言,语言流畅而富有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抒情、想象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事后,我再让学生重新写《我的家》这篇作文,学生完成得较好,写出了真情实感。这样的即兴训练既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接触作文不久的小学生来说,这些作文的“清规戒律”似以少说或略说为好。即使非说不可,也最好在非常形象的前提下进行。
作文是一种带有极大心理诱导作用的课程,千万不要因强调那些“规则”和“技巧”而妨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五、要慎重地对待学生文章的批改工作
最近看到一本作文教辅新书。其中录有一篇学生作文写道:“……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文末指导教师的“简评”是:“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人们只说头上冒汗,不说手心冒汗。”紧张的时候,只有头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吗?恐怕不对。我们似乎都有过紧张得“手心捏着一把汗”的经验。不论心理学还是生理学,都承认手心会冒汗。告诉孩子“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似乎也不够准确。
孩子们自有他们进行观察和了解事物的独特方式。正因为此,他们的画图才具有一种稚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这种方式,而不能妨碍或者扼杀了他们的这种天性。所以,在批改孩子们的文章时,以只指出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不妥,而不以教师自己的理解很自信地修改孩子们的语句为好。孩子们的思维往往跑到语言的前面去了,这种思维有时是极为可贵的,但是由于词汇的贫乏,必然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教师的随意改动,会使学生怀疑自己原先思维的准确性和实际意义,长此以往,会影响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信心。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由此看来,延续了几百年的作文评改老方法能不能稍变一变呢?
六、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应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把自己思念某位亲人的情景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我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行李包已走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披散着头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走边抹泪。晚上,房子里空荡荡的,我怎么也睡不着,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总觉得她就在眼前……”像这位同学一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实话,述真情,场面十分感人。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一、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说,没有以上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反过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
在此,特别有意义的是,创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这五种能力为基础的。因此,以上五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就形成了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作文,就是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作文, 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积极手段。具有这种观念,无论对于作文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作文教学内容的革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作文课有着比其他课程宽泛得多的容纳机制
写作,或者说作文课程,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它有着比较宽泛的容纳机制。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则作文课就应该有远为深厚的表现内容和宽广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课上,不但可以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传统的题材,还可以写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写数理化的研究过程、写工作和学习的总结报告、写某一种新式工具或服饰的设计、写某一种活动策划书、写一种商品的宣传广告、写英文学习中的艰难困苦、写对克林顿绯闻的看法、写对南联盟问题的认识等等。
写作的题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问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三、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注意学生写作前和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故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而轻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这可能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在学生写作前阶段,应该而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出现类似“人来疯”的情绪,诱导其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出现写作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写作前的思维“热身”或者感情“激发”或者外国人所说的“大脑风暴”,有了这“热身”或“激发”或“风暴”,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写作的思维热点,然后在比较自然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情绪的宣泄。只有这种自然的而不是强求的文章,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这种经常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四、写作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也许比教给学生的写作技巧更为重要
作文确需“规则”和“技巧”,但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把“规则”和“技巧”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不至被这些戒律束缚而疏离了对作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亲和力,却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教学艺术。作文的训练时机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展现出他们激情的一面。例如:在指导《我的家》这篇作文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了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家中发生的一些趣事,但在批阅作文时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东西。恰好在讲评这篇作文时,操场上有一位家长冒着寒雨拿着伞在等待学生下课,她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我发现学生们的表情不再是那么调皮而是充满感动,于是我借此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心理此时最想说的话,或者讲述发生在家中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情。结果有的学生述说了自己生病时父母在深夜冒着严寒带自己到医院的撼人景象,有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忏悔,还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动情地说出希望自己有一个完整美满家庭的情景。由于抓住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辞发,争相发言,语言流畅而富有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抒情、想象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事后,我再让学生重新写《我的家》这篇作文,学生完成得较好,写出了真情实感。这样的即兴训练既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接触作文不久的小学生来说,这些作文的“清规戒律”似以少说或略说为好。即使非说不可,也最好在非常形象的前提下进行。
作文是一种带有极大心理诱导作用的课程,千万不要因强调那些“规则”和“技巧”而妨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五、要慎重地对待学生文章的批改工作
最近看到一本作文教辅新书。其中录有一篇学生作文写道:“……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文末指导教师的“简评”是:“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人们只说头上冒汗,不说手心冒汗。”紧张的时候,只有头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吗?恐怕不对。我们似乎都有过紧张得“手心捏着一把汗”的经验。不论心理学还是生理学,都承认手心会冒汗。告诉孩子“神态应从脸部去描写”,似乎也不够准确。
孩子们自有他们进行观察和了解事物的独特方式。正因为此,他们的画图才具有一种稚拙的美;他们的语言才有天真的韵味。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这种方式,而不能妨碍或者扼杀了他们的这种天性。所以,在批改孩子们的文章时,以只指出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不妥,而不以教师自己的理解很自信地修改孩子们的语句为好。孩子们的思维往往跑到语言的前面去了,这种思维有时是极为可贵的,但是由于词汇的贫乏,必然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教师的随意改动,会使学生怀疑自己原先思维的准确性和实际意义,长此以往,会影响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信心。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由此看来,延续了几百年的作文评改老方法能不能稍变一变呢?
六、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应用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把自己思念某位亲人的情景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写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我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行李包已走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披散着头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走边抹泪。晚上,房子里空荡荡的,我怎么也睡不着,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总觉得她就在眼前……”像这位同学一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实话,述真情,场面十分感人。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