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间,国内众多媒体报道,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于是,继“拼爹”之后,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拼同学”进入人们的视野。针对这一话题,一些家长和学校纷纷表示:父母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给孩子灌输“关系至上”的观念,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得不偿失。
“拼同学”与“拼爹” 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出对自我和社会的信心不足,是对社会和自我把握感不足的表现,需要通过别人的价值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或者借用别人的价值凸显自己的价值。
——殷飞
为什么不拼自己
从“拼爹”到“拼同学”的转变,或者说“拼同学”之风的兴起,充分说明学校不是隔绝于社会的象牙塔,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氛围,教师和家长群体会不知不觉把社会的观念和做法渗透到学校领域。学校对社会风气具有传承的功能和改造的功能,当然目前来看学校被动地受社会的影响程度较大,而主动改变社会的功能或者通过教育下一代渐进改变社会的功能没能得到彰显。
从家长的选择来看,“拼爹”和“拼同学”都不是立足于当下而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发展,即“办事方便”。学习主要靠自己努力,也就是拼自己,靠别人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但是为什么后来的工作、就业和发展却不能“拼自己”,却要“拼爹”、“拼同学”、拼关系?
首先,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学习主要是向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控制、自我改造、自我超越的过程,通过自身努力就能收到好的效果。而职业发展除了自我的控制和努力外毫无疑问是需要与别人和社会发生关系,社会资本(通常指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发展的高度和顺利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在求学阶段学业成功的人不一定能够获得好的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所谓高分低能。因此在学习阶段就开始考虑未来发展的人脉建设就显得有一定的可取性。
其次,社会成熟度不同。成熟的社会是个人靠自身的努力能够获得向上一层社会流动的机会,而降低那些个体不能控制的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如家庭出身、亲缘关系等。社会越不成熟,个体会被固着在现有的社会阶层,鲜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无论个体怎么努力想获得成就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而裙带关系、血缘关系等会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再次,学校功能的多样化。个体得到的社会资本超越了文凭所带来的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上学变得越来越功利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文凭对个体知识和能力表征价值在下降,家长们意识到仅仅靠大学文凭就能获得满意职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重新对学校的功能进行定位,除了专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外,关注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失为是对学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拼同学”PK“拼爹”
“拼同学”与“拼爹”的现象具有相似性。他们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出对自我和社会的信心不足,是对社会和自我把握感不足的表现,需要通过别人的价值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或者借用别人的价值凸显自己的价值。
“拼同学”和“拼爹”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不成熟。“拼同学”是“拼爹”的继续和延伸,所拼的同学其实就是这些同学的家庭背景和“爹妈”的关系,这是社会发展不成熟的真实反映,当父辈因阶层不同而不能联通时,平等的同学关系会沟通起这两个本不交叉的阶层。从这个方面看,现在的学校没有平等地接受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名校让权势阶层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强化。
“拼同学”与“拼爹”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同。“拼爹”发生在阶层的内部,是阶层自我复制和增殖的最简单方法,而“拼同学”可能发生在阶层间,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依附。因此,“拼同学”的现象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和悲凉,当人们对努力和勤奋改变命运失去信仰时那么就只能从自然关系中求得突破口,以此攀附而获得向上的阶梯。就这一点来说不能简单地批判家长的功利和投机,而应该对产生这样投机心理的社会运行机制进行剖析和反思。
孩子“拼同学”不如拼发展
“拼同学”和“拼爹”尽管有诸多的类似,但是他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对于孩子的发展而言还是有不少可借鉴和往更好方向引导的可能。与其寄希望于孩子在不可知的未来依赖有背景的同学提携,不如在培养的过程中,利用同学中多元的文化背景促进孩子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首先,择校择的应该是氛围。孩子的成长除了具体的某个教师的引导外,对学生影响更大的应该是风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风和学风。择校如果把期望都压在遇到好的教师上,这会让不少家长失望,但可以期待的是名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和生源结构,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教与学的价值观,规范教风和学风;稳定的生源结构,有利于学校开展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我想这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择校的其中一个因素所在。
其次,择校不是在“拼同学”而是在“拼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拼”不是拼同学的家庭背景和阶层资源,而是和学习习惯良好、视野开阔的同学一起能够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有这个层面的意思。来自不同家庭和经济社会地位的孩子在一起,他们的经验可以共享且相互促进,共同的学校生活,合作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有可能对彼此的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任何人的未来都不是靠单枪匹马的豪情就能成就,同学之情是真诚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不仅是孩子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伙伴、榜样,共同的受教育经历,协同的成长历练,造就了彼此信任、配合默契的携手创未来的合作者。
父母朋友们,请正确引领孩子,发展出健康的友谊,好朋友是他们现在懵懂成长的伙伴,更是将来风雨人生路的同行者和宝贵财富。
(殷飞 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编:初梓瑞
“拼同学”与“拼爹” 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出对自我和社会的信心不足,是对社会和自我把握感不足的表现,需要通过别人的价值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或者借用别人的价值凸显自己的价值。
——殷飞
为什么不拼自己
从“拼爹”到“拼同学”的转变,或者说“拼同学”之风的兴起,充分说明学校不是隔绝于社会的象牙塔,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氛围,教师和家长群体会不知不觉把社会的观念和做法渗透到学校领域。学校对社会风气具有传承的功能和改造的功能,当然目前来看学校被动地受社会的影响程度较大,而主动改变社会的功能或者通过教育下一代渐进改变社会的功能没能得到彰显。
从家长的选择来看,“拼爹”和“拼同学”都不是立足于当下而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发展,即“办事方便”。学习主要靠自己努力,也就是拼自己,靠别人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但是为什么后来的工作、就业和发展却不能“拼自己”,却要“拼爹”、“拼同学”、拼关系?
首先,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学习主要是向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控制、自我改造、自我超越的过程,通过自身努力就能收到好的效果。而职业发展除了自我的控制和努力外毫无疑问是需要与别人和社会发生关系,社会资本(通常指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发展的高度和顺利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在求学阶段学业成功的人不一定能够获得好的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所谓高分低能。因此在学习阶段就开始考虑未来发展的人脉建设就显得有一定的可取性。
其次,社会成熟度不同。成熟的社会是个人靠自身的努力能够获得向上一层社会流动的机会,而降低那些个体不能控制的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如家庭出身、亲缘关系等。社会越不成熟,个体会被固着在现有的社会阶层,鲜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无论个体怎么努力想获得成就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而裙带关系、血缘关系等会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再次,学校功能的多样化。个体得到的社会资本超越了文凭所带来的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上学变得越来越功利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文凭对个体知识和能力表征价值在下降,家长们意识到仅仅靠大学文凭就能获得满意职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重新对学校的功能进行定位,除了专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外,关注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失为是对学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拼同学”PK“拼爹”
“拼同学”与“拼爹”的现象具有相似性。他们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现出对自我和社会的信心不足,是对社会和自我把握感不足的表现,需要通过别人的价值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或者借用别人的价值凸显自己的价值。
“拼同学”和“拼爹”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不成熟。“拼同学”是“拼爹”的继续和延伸,所拼的同学其实就是这些同学的家庭背景和“爹妈”的关系,这是社会发展不成熟的真实反映,当父辈因阶层不同而不能联通时,平等的同学关系会沟通起这两个本不交叉的阶层。从这个方面看,现在的学校没有平等地接受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名校让权势阶层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强化。
“拼同学”与“拼爹”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同。“拼爹”发生在阶层的内部,是阶层自我复制和增殖的最简单方法,而“拼同学”可能发生在阶层间,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依附。因此,“拼同学”的现象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和悲凉,当人们对努力和勤奋改变命运失去信仰时那么就只能从自然关系中求得突破口,以此攀附而获得向上的阶梯。就这一点来说不能简单地批判家长的功利和投机,而应该对产生这样投机心理的社会运行机制进行剖析和反思。
孩子“拼同学”不如拼发展
“拼同学”和“拼爹”尽管有诸多的类似,但是他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对于孩子的发展而言还是有不少可借鉴和往更好方向引导的可能。与其寄希望于孩子在不可知的未来依赖有背景的同学提携,不如在培养的过程中,利用同学中多元的文化背景促进孩子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首先,择校择的应该是氛围。孩子的成长除了具体的某个教师的引导外,对学生影响更大的应该是风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风和学风。择校如果把期望都压在遇到好的教师上,这会让不少家长失望,但可以期待的是名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和生源结构,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教与学的价值观,规范教风和学风;稳定的生源结构,有利于学校开展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我想这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择校的其中一个因素所在。
其次,择校不是在“拼同学”而是在“拼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拼”不是拼同学的家庭背景和阶层资源,而是和学习习惯良好、视野开阔的同学一起能够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有这个层面的意思。来自不同家庭和经济社会地位的孩子在一起,他们的经验可以共享且相互促进,共同的学校生活,合作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有可能对彼此的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任何人的未来都不是靠单枪匹马的豪情就能成就,同学之情是真诚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不仅是孩子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伙伴、榜样,共同的受教育经历,协同的成长历练,造就了彼此信任、配合默契的携手创未来的合作者。
父母朋友们,请正确引领孩子,发展出健康的友谊,好朋友是他们现在懵懂成长的伙伴,更是将来风雨人生路的同行者和宝贵财富。
(殷飞 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编: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