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呵护最美的童年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热爱艺术的家庭,爸爸刘勇4岁起便开始跟随其父亲学习书画,现任智远国际品牌咨询与设计公司总裁,是国内知名的品牌策划与设计专家、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品牌讲师、资本品牌建设的倡导者,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青年创意大赛,荣获国内及国际奖项几十项。妈妈赵月,自小学习钢琴、画画、舞蹈,后转学起管理,现任4A公司大客户部总监,工作以外的时间就是尽可能多地陪伴儿子。他们的儿子盼盼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帅气、聪明、阳光,很有幽默感,妈妈常常夸赞他:幽默是种智慧。盼盼自小热爱画画,从幼儿园至今,很多作品已被儿童专业报刊选登。在这样的三口之家里,感受到最多的就是温馨与默契,爸爸对儿子说:你是我们十几年来最好的收成!妈妈对儿子说:我们会好好爱你!小孩儿坚定地说:那我就可以好好爱一切!
  顺应天性,让孩子拥有属于他的童年
  眼看着,儿子快要10岁了,从小到大,对于陪伴他这件事,我一直很着迷。有时很辛苦,有时也会感觉到累,但这都无法改变我对这个成长中的小生命的迷恋,和对我们每天在一起的日子的珍惜。陪伴儿子成长的这几年,我很少听信别人甚至是朋友的建议,理由很简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一卷不一样的书。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作为妈妈,更多的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以放弃的,哪些又是要一定坚持到底的。做到这点其实一点不难,只需用心即可。
  在这个拼高分、拼特长、拼名校的时代,我无力改变太多,只想让儿子做着最自然状态下的自己,因为我坚信,每一个第一名,除非天才,要不然一定是牺牲了太多原本属于童年里本该有的时间与快乐。
  儿子班里一大半的学生都去报名学习奥数、英语,有的孩子甚至一周三次学习奥数。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大半的学生,基本是平时在校成绩就非常突出的孩子。儿子没有随波逐流地去学习这些我认为世界上最无趣的东西,可他的成绩也依然可以稳稳当当的非常好,当然这个好,只是我认为的好,不是第一,也达不到第二。有次儿子问我:“妈妈,班里同学都去学习奥数了,我要不要也去学呢?”听完我就逗他:“我可不想把你这感性的脑袋变成理性的思想,那样你就变得没有现在好玩了。”儿子听完哈哈大笑。是啊,我为什么一定要让我的儿子学奥数、考高分、进名校呢,我养育他的初心并不是为了这个,而只是为了让他有个健康的体魄,乐观善良的身心,在我看来,这些都高于拼高分上名校这件事。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树立坚定的自己。
  珍视天赋,用心呵护孩子的成长
  不过对于儿子自己认定、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肯定会帮助他坚持到底。并且告诉他,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好好去做,不要随波逐流,但一定要付出努力。
  我一直觉得儿子特别幸运,至少在兴趣这个方面。他喜欢画画,而他画得确实也非常好,无关技巧但有创意的那种好。他爷爷自小学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爸爸受爷爷的影响,4岁开始学习画画与书法,坚持到现在。
  我并没有意让儿子一定要自小学习画画,因为受家庭熏陶,儿子很小就表现出他对画画浓厚的兴趣,这个发现始于他对所有事物都爱细心地观察。一岁半的一天,姥姥带小人儿出去玩的时候,小人儿看到“人”这个字,就会问姥姥这是什么,姥姥耐心地告诉小小孩儿,这是个人字,后来有一天在商场里看到一个“入”字,儿子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这是人。”我笑着告诉儿子,这个是入。一个星期后的晚上,儿子笑嘻嘻地站在客厅,两腿一分,跟我们说:“我现在站出来的这个字叫人!接下来儿子又把小脑袋一歪,说:这个是入!”我看到了儿子身上一些属于他的特点:一个喜欢观察的小孩!
  三岁多的时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喜欢看《植物大战僵尸》这本书,儿子每次在小朋友们看书的时候,都会跟老师要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下各种植物大战僵尸的画面,非常的生动。爱画画,似乎就是从那会儿开始的。之后他画过黑猫警长、葫芦娃等很多生动有趣的画。
  但是震惊到我的,是在儿子5岁时画的一幅画,画中是下雨的场景,很多的小动物在一棵大树下躲雨,这棵大树并不是普通的大树,而是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伞撑起来的,大树下有老虎,狮子,小白兔,大公鸡,还有大象驮着小老鼠,小老鼠还帮大象撑起一把伞……整个画面温馨、生动,没有了动物之间弱肉强食,它们相互合作,互相关爱。于是,我帮他为这幅画起名《世界与和平》。儿子6岁那年,是北京雾霾最严重的一年,儿子一幅对环境美好期望的画也是让我爱不释手:大自然中,几个可爱的小朋友在开心地放着风筝,旁边好多色彩斑斓的大树上盖着各种小房子……而每次在儿子画画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就是不打扰,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看着他的表情和动作,默默地感受着。看着这个小小生命,出于我,却又独立于我,对我来讲,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新的。我也许不能一直陪伴着儿子,但我一定是那个一直欣赏着他的人。
  清晨,我下床后走到客厅,看到儿子昨晚自己画到半夜的一幅关于长征的画,有些感动,孩子在慢慢长大,而我的育儿之路,像这画里的路一样,还很长很长。育儿这件事,教育的是孩子,修行的是自己。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时代,儒家所谓“五经”被尊奉到吓人的地步。对于这些典籍,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次第。一种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另一种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前一种排列方法盛行于西汉以前,一般被认为是“今文”经学家的意见;后一种方法出现于西汉后期,一般被认为是“古文”经学家的意见。在这里,后一种排列次序看起来似乎更合理些,因为它是根据当
期刊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不能满堂问,而要重视主问的预设,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了。那么,如何才能巧妙预设主问,真正达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  一、依据文题预设主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主题。依据文题来预设主问题,往往能抓住教学的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智取生辰纲》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问:谁“智取”?文中哪些方面能表现出“智”?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期刊
一、佳作展示的意义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的作文教学状况,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作文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害怕、厌恶写作文”是学生的普遍心理。据
期刊
新《课标》在作文方面改变了以往的提法,低年级叫做写话,中高年级叫做习作,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从整体上降低了作文的要求。而在现实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儿童当做“准成人”来看待,小学作文教学要求一直高于课标的标准,严重地脱离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那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教师在教授作文时必须以儿童的眼光
期刊
每天放学,学生最关心的一句话是:“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什么?”回到家,家长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你又干什么,作业做完了吗?”很多学生到家就是写作业,或者到补习班写作业。我们每天吃了饭散步,七点多了经常碰到小学生从补习班回家,他们还没有吃饭。素质教育推广十年了,可学生的作业负担越减越不轻,学生近视越来越多,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乐观,这与学生作业过多是有必然联系的。在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作
期刊
德国兴趣班的“广泛撒网”之特点,正好符合学龄前儿童兴趣爱好广泛,一腔热情什么都想尝试的特点。在孩子的特长未定型之前,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都极其旺盛,乐于尝试不同的东西。孩子学什么不能“拍脑门”决定  国内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个特长,而在德国,学龄前的兴趣班,重在激发兴趣,而不是培养特长,因此兴趣班的设置上也具备着“广泛撒网”的特点。  比如,我给我的女儿悠悠报的针对3-5岁孩子
期刊
上学的时候,老师问过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学习?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当科学家!”“为了有个好工作!”“为了学更多的知识!”“我妈让我考满分,上大学。”甚至有个小朋友说“为了赚很多钱好娶媳妇。”于是引起哄堂大笑。由此可见,在孩子们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但确是最真实的思维反映。学习动机是激发并让孩子坚持学习活动,使他们的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期刊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持续增长,尤其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聚集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随迁子女往往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全面提高随迁子女学校的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提升随迁子女教学质量,笔者所任教的随迁子女学校于2014年开展了“随迁子女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项目”。作为该项目的子项目“提升随迁
期刊
鼻子是人类呼吸兼嗅觉器官,它不仅可以阻挡空气中的不洁之物,还可以起到保护呼吸道的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有个不好的小习惯:喜欢用手抠鼻子,而且越抠越上瘾。这些习惯,几乎都是在孩子的时候就养成了。其实,抠鼻孔危害不少,不仅影响了美观,破坏了形象,严重时甚至会危及身体健康。  引发感染  指甲中隐藏着大量污垢和病菌,抠鼻时,会被带入鼻腔进入呼吸道,引发感染。  引发出血  指甲比较坚硬,用力抠无疑
期刊
张博士:  您好!  我女儿最近跟她关系很好的同学发生了冲突,这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女儿平时很有主见,对于此,作为孩子的母亲,我却帮不上忙,所以请教张老师,能不能帮我出个主意,希望孩子能尽早走出不愉快的心情,同时,我也想请教有没有办法能让孩子们和好如初。  谢谢张老师。  一个焦急的妈妈  这位母亲,其实你大可不必为这个焦虑,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这只不过是孩子成长路上要走过的小坎坎而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