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 -1856),不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也会想起他的钢琴小品《梦幻曲》。其实,这首短小而优美的乐曲来自他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作品15号)(Kinderszenen,Op.15)。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作曲家当时28岁,他与青梅竹马的女钢琴家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1819-1896)的友情早已演变为爱情。当时身处巴黎的舒曼回忆起了克拉拉童年时的情景,其中有游戏、有孩子对父母的请求,也有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于是,舒曼将这些记忆中的场景变成流淌的音符,汇聚成了这部由13首小曲组成的钢琴组曲。虽然这部作品诞生已经178年了,但是即使放在今天,它对儿童生活的以及家庭的温暖的描写,也是惟妙惟肖的。
因恋而忆
第一曲:异国的人们。这是一首舒缓而优美的歌谣。当时舒曼正在法国,对恋人的思念让闲适的主题透露着一丝忧郁。因为未来的岳父,同时也是自己的恩师弗里德里希·维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的阻挠,舒曼与克拉拉不仅恋情难以发展,甚至身为钢琴家的克拉拉被严厉的父亲禁止演奏舒曼的作品,直到1840年,舒曼才与克拉拉结成眷属。
儿时友谊
第二曲:奇怪的传说。一分多钟的乐曲分为明显两个主题。在3/4拍的节奏下,第一个主题抑扬顿挫,好像是舒曼在向克拉拉绘声绘色地讲述奇怪的传说。第二个主题流畅了许多,这是小女孩对传说产生了奇妙的联想,相信这种联想一定是非常美妙的。讲完故事,俩人就该做游戏了,乐曲也就进入了第三曲。
第三曲:捉迷藏。这首乐曲仅有半分钟左右,是一首短小而欢快的舞曲。不算重复部分,舒曼在仅仅21个小节中使用了12个重音符号。这些重音好像克拉拉在的跳跃,而快速的节奏则是舒曼与克拉拉在奔跑。在一个小戛然中,乐曲轻巧地结束了。并不是克拉拉玩儿累了,而是她的爸爸回来了。
第四曲:孩子的请求。这首曲子采用了严整的节奏,克拉拉小心翼翼又撒娇地向爸爸提出请求。这请求也许不是糖果、新衣服,而是希望能让舒曼多来家里上几堂课。因为克拉拉实在太喜欢这个大哥哥了。父亲到底同意没有?这首曲子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第五曲:心满意足。与上一曲相同,也采取2/4拍,但是节奏欢快了很多。显然父亲同意了克拉拉的请求,克拉拉自然心满意足。这首曲子是上一首的延续,上一曲是问,这一曲就是答。哪个父亲不把女儿视作掌上明珠,想必维克先生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女儿会与舒曼产生恋情,更不会想到会因为这件事与舒曼对簿公堂。这时的舒曼,还是维克先生的得意门生,让这样优秀的大男孩陪着自己的宝贝女儿玩儿,何乐而不为呢?
第六曲:重要事件。三段曲式,抑扬顿挫的3/4拍,使用了大量的倍重音记号。克拉拉一本正经、一字一句地将父亲答应自己请求的事情告诉了舒曼,完全就是个小大人的样子。父亲的决定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永远是那么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少女心事
第七曲:梦幻曲。想到克拉拉小时候一本正经地宣布父亲的决定的样子,钢琴旁的舒曼会心一笑。童年是那么美好,如同梦境一样。他轻轻触动键盘,《梦幻曲》从他的指尖流淌出来。《梦幻曲》是舒曼家喻户晓的作品之一,旋律线条几经跌宕,静谧安详,婉转动人。《梦幻曲》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也是对将来的幸福的憧憬。在冥想中,舒曼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
温馨的家
第八曲:在壁炉旁。旋律柔和而舒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老人坐在摇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克拉拉趴在妈妈的膝头,听着妈妈讲故事。最后一串下行的节奏,那是克拉拉心爱的小狗趴在地毯上摇着尾巴。
第九曲:木马游戏。克拉拉听完了故事,又骑上了木马。虽然是2/4拍,但是节奏听起来摇摆不定,因为木马就是摇啊摇的。这时的克拉拉俨然是一个小骑士,好像乘跨骏马,勇往直前,威风极了。突然,克拉拉的笑容消失了,发生了什么事?
第十曲:过分认真。2/8拍的节奏中使用了很多切分音,旋律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原来,克拉拉又想起了适才舒曼讲过的故事。也许是故事中受苦受难的公主让她感到难过?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这就是孩子的世界,一切童话对她来说都是真实的,她的生活就是童话。
第十一曲:惊吓。第一部分继续上一曲中克拉拉的思考,思考中有着不安的动机。突然,乐曲紧张起来,进入第二部分。原来,小姑娘想起了故事中一个可怕的情节,这让她感到害怕。但是,她很快平静下来,乐曲进入第三部分。爸爸妈妈都在身边,明天舒曼哥哥还要来陪着自己,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十二曲:入眠。这是一首摇篮曲。弹琴、听故事、玩耍,经过一天充实的生活,小女孩克拉拉该休息了。她躺在妈妈的怀里,妈妈的臂弯就是摇篮,温暖而安全。摇曳的旋律伴随克拉拉渐渐进入梦境,甜蜜而温馨。乐曲最后归于舒缓,克拉拉睡着了。
童年远去
第十三曲:诗人的话。诗人自然就是已经成为大作曲家的舒曼。这首终曲旋律迷惘而惆怅,结束了对克拉拉童年生活的回忆,作曲家的心上人,已经成为钢琴家的克拉拉的形象挥之不去。节奏渐渐减慢、力量渐渐减弱,作曲家结束了对童年的回忆。
很多钢琴家都对这部作品进行过演绎。有钢琴女祭司之称的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1984年在DG公司出版了这部作品的唱片(DG 410-653-2)。她以女性的细腻,将这部作品演绎得如泣如诉,如同蒙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出作品内在的诗意,堪称这部作品的最权威版本。笔者同时参考了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 -1989)1963年在索尼录制的录音棚版(SONY 886 997 19262),以及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1931-1980年在伦敦录制的版本(Phlips 434-732-2),一并推荐。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作曲家当时28岁,他与青梅竹马的女钢琴家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1819-1896)的友情早已演变为爱情。当时身处巴黎的舒曼回忆起了克拉拉童年时的情景,其中有游戏、有孩子对父母的请求,也有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于是,舒曼将这些记忆中的场景变成流淌的音符,汇聚成了这部由13首小曲组成的钢琴组曲。虽然这部作品诞生已经178年了,但是即使放在今天,它对儿童生活的以及家庭的温暖的描写,也是惟妙惟肖的。
因恋而忆
第一曲:异国的人们。这是一首舒缓而优美的歌谣。当时舒曼正在法国,对恋人的思念让闲适的主题透露着一丝忧郁。因为未来的岳父,同时也是自己的恩师弗里德里希·维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的阻挠,舒曼与克拉拉不仅恋情难以发展,甚至身为钢琴家的克拉拉被严厉的父亲禁止演奏舒曼的作品,直到1840年,舒曼才与克拉拉结成眷属。
儿时友谊
第二曲:奇怪的传说。一分多钟的乐曲分为明显两个主题。在3/4拍的节奏下,第一个主题抑扬顿挫,好像是舒曼在向克拉拉绘声绘色地讲述奇怪的传说。第二个主题流畅了许多,这是小女孩对传说产生了奇妙的联想,相信这种联想一定是非常美妙的。讲完故事,俩人就该做游戏了,乐曲也就进入了第三曲。
第三曲:捉迷藏。这首乐曲仅有半分钟左右,是一首短小而欢快的舞曲。不算重复部分,舒曼在仅仅21个小节中使用了12个重音符号。这些重音好像克拉拉在的跳跃,而快速的节奏则是舒曼与克拉拉在奔跑。在一个小戛然中,乐曲轻巧地结束了。并不是克拉拉玩儿累了,而是她的爸爸回来了。
第四曲:孩子的请求。这首曲子采用了严整的节奏,克拉拉小心翼翼又撒娇地向爸爸提出请求。这请求也许不是糖果、新衣服,而是希望能让舒曼多来家里上几堂课。因为克拉拉实在太喜欢这个大哥哥了。父亲到底同意没有?这首曲子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第五曲:心满意足。与上一曲相同,也采取2/4拍,但是节奏欢快了很多。显然父亲同意了克拉拉的请求,克拉拉自然心满意足。这首曲子是上一首的延续,上一曲是问,这一曲就是答。哪个父亲不把女儿视作掌上明珠,想必维克先生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女儿会与舒曼产生恋情,更不会想到会因为这件事与舒曼对簿公堂。这时的舒曼,还是维克先生的得意门生,让这样优秀的大男孩陪着自己的宝贝女儿玩儿,何乐而不为呢?
第六曲:重要事件。三段曲式,抑扬顿挫的3/4拍,使用了大量的倍重音记号。克拉拉一本正经、一字一句地将父亲答应自己请求的事情告诉了舒曼,完全就是个小大人的样子。父亲的决定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永远是那么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少女心事
第七曲:梦幻曲。想到克拉拉小时候一本正经地宣布父亲的决定的样子,钢琴旁的舒曼会心一笑。童年是那么美好,如同梦境一样。他轻轻触动键盘,《梦幻曲》从他的指尖流淌出来。《梦幻曲》是舒曼家喻户晓的作品之一,旋律线条几经跌宕,静谧安详,婉转动人。《梦幻曲》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也是对将来的幸福的憧憬。在冥想中,舒曼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
温馨的家
第八曲:在壁炉旁。旋律柔和而舒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老人坐在摇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克拉拉趴在妈妈的膝头,听着妈妈讲故事。最后一串下行的节奏,那是克拉拉心爱的小狗趴在地毯上摇着尾巴。
第九曲:木马游戏。克拉拉听完了故事,又骑上了木马。虽然是2/4拍,但是节奏听起来摇摆不定,因为木马就是摇啊摇的。这时的克拉拉俨然是一个小骑士,好像乘跨骏马,勇往直前,威风极了。突然,克拉拉的笑容消失了,发生了什么事?
第十曲:过分认真。2/8拍的节奏中使用了很多切分音,旋律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原来,克拉拉又想起了适才舒曼讲过的故事。也许是故事中受苦受难的公主让她感到难过?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这就是孩子的世界,一切童话对她来说都是真实的,她的生活就是童话。
第十一曲:惊吓。第一部分继续上一曲中克拉拉的思考,思考中有着不安的动机。突然,乐曲紧张起来,进入第二部分。原来,小姑娘想起了故事中一个可怕的情节,这让她感到害怕。但是,她很快平静下来,乐曲进入第三部分。爸爸妈妈都在身边,明天舒曼哥哥还要来陪着自己,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十二曲:入眠。这是一首摇篮曲。弹琴、听故事、玩耍,经过一天充实的生活,小女孩克拉拉该休息了。她躺在妈妈的怀里,妈妈的臂弯就是摇篮,温暖而安全。摇曳的旋律伴随克拉拉渐渐进入梦境,甜蜜而温馨。乐曲最后归于舒缓,克拉拉睡着了。
童年远去
第十三曲:诗人的话。诗人自然就是已经成为大作曲家的舒曼。这首终曲旋律迷惘而惆怅,结束了对克拉拉童年生活的回忆,作曲家的心上人,已经成为钢琴家的克拉拉的形象挥之不去。节奏渐渐减慢、力量渐渐减弱,作曲家结束了对童年的回忆。
很多钢琴家都对这部作品进行过演绎。有钢琴女祭司之称的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1984年在DG公司出版了这部作品的唱片(DG 410-653-2)。她以女性的细腻,将这部作品演绎得如泣如诉,如同蒙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出作品内在的诗意,堪称这部作品的最权威版本。笔者同时参考了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 -1989)1963年在索尼录制的录音棚版(SONY 886 997 19262),以及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1931-1980年在伦敦录制的版本(Phlips 434-732-2),一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