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的参与活动。让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活动;活动形式;师生关系
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已经正式的进入实验阶段,作为一线的老师也从实质上理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但在课堂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感到困惑和迷茫。尤其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学生活动,现通过我设计的“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来谈一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的操作方法。(“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设计见附表)
1.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设计好学生的活动方式及活动内容
现阶段新课程的实施,对一线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合理的设计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而且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效性。所以老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自己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合理的的学生活动。
1.1活动的目标要明确:在设计该活动时老师要明确该活动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发挥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活动,活动的流程等都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我设计的“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指数函数的基础上研究对数函数,该活动的意义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如何研究新函数,为以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解决函数问题提供途径,该活动在本节课中发挥的作用是使学生从直观中自己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加深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理解。活动的流程:让学生从实例里面得到一个特殊的函数(对数函数) →学生将具有上述实例的函数解析式推广到一般的对数函数解析式→采用初中的列表,描点,连线自己动手画出四个特殊的对数函数的图像→推广到一般的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来研究性质。
1.2活动的可掌控性:整节课完全是学生活动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设计的时候可能在学生的活动时间上有一些差异,在学生活动的时候老师不是没事可做,老师要深入课堂仔细的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掌握学生的活动完成情况来及时的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笔者原来没有预料到学生会研究出书上没有的性质。所以原来设计讲比较大小和定义域两道例题,学生活动时间在15~20分钟完成,但我在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时,发现学生的活动还没有完成,已经有一些新东西出来了,所以我就再将时间放了8分钟,然后只完成了比较大小一道例题。如果笔者在20分钟结束了学生活动,可能就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抹杀了。所以一定要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及时的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
1.3活动的参与面要广:活动的设计不是针对极个别同学的,要针对全体同学。如果参与面不广,可能导致有的学生对数学厌学,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活动的难度,要让全体同学都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哪怕设计一个特简单的问题,也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就变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从积极的参与教育环节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1.4活动的自主性: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教学模式进行换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归纳的结论等老师绝不讲解,学生在归纳不全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然后由学生思维,创新,再归纳。例题老师不要急着讲解,先让学生研究研究,学生能完成的就让学生讲解,完了之后老师要给与及时的评价。
1.5学生活动的多样性: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活动可以是多样性的,例如:小组讨论合作式;课前自己探究在课堂上交流式;课堂现场探究式;调查探究式等。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活动。
2.上课具体操作过程
2.1上课在学生活动上要舍得花时间。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活动浪费了好多时间,课堂上讲的东西少了。实际上表面上少了,实质上是多了。本堂课虽然没有讲解多少东西,但却解决了后面几节课要用的主要知识,在后面的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游刃有余,这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笔者在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探究要花了28分钟时间,但却将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全面了,后面两个课时上起来感觉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点都不困难。
2.2在活动中要舍得放开学生去探究。有的老师怕放开之后学生收不回来,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在开始的时候要培养学生活动的秩序性和有素性,探究过程中要有中心发言人,要有记录员等,分工要细化,培养学生按照要求去活动,这样就不会产生放羊式的、没有成效的活动。刚开始学生要有个习惯的过程,但慢慢的成型之后,活动就会非常的有秩序。
2.3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学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老师可以进行点拨,如果遇到有创意性的成果要及时的进行鼓励。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互动性。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4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对前面的活动情况给与评价,对于有创意的活动结果要给与表扬。在归纳活动的成果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要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发言或由几个同学代表小组的成果进行发言,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并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学到直接经验,并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自己没有得到的知识,使课堂真正的变为学生的课堂。
3.活动中的注意点
3.1鼓励想象,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此及彼,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受到发现新知识的美感和乐趣。例如:在“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节课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引例得出对数函数的解析式,然后通过画出几个特殊的对数函数来得到一般的对数函数的图像,学生开始并不知道对数函数的图像,但是通过直观的图像而猜想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像。
3.2充分的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现阶段严重影响我国的数学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定势。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而缺乏创新能力,有的老师也认为学生现在有什么创新能力。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接触的新事物也比较多,逐步的一些能力也慢慢的具备,学习数学也不例外。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给笔者感触特深的是在上“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过程中,学生活动不但研究出了书上的性质还发现了好几条书上没有的性质。例如:①当对数的底数后为倒数时图像关于 轴对称;②当a>1时,x∈(0,1),y∈(-∞,0),x∈(1,+∞),y∈(0,+∞);当01时,在x轴上方,底数越大越靠近与 轴,当0 3.3注重类比,培养侧向思维:侧向思维也叫变通思维。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从中产生新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左思右想”,对问题进行广泛的思索,利用外部信息进行联想,类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演绎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可以类比指数函数,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指对互化,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尤其在比较两个不同底且真数也不同的对数的大小时,可从指数函数不同底的大小比较延伸到找中间值进行比较,确实进行了联想,类比。
3.4要在活动中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数学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本来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自己探究的实际数学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作用。
3.5设计学生活动的开放性。在活动过程的问题答案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研究出新的东西。但在最后老师评价时要对新成果是否可行性给与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学生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与总结,以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构建。
3.6转变师生关系。原来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真正的深入课堂,师生关系不平等、不和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实际上老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师生在课堂中应该是情感共鸣,知情和谐,互相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题探究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活动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尧城主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强,邱忠华主编.《走进高中数学教学现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edu教育网http://www.3edu.net
[4]教育科研网http://www.sungangedu.net
收稿日期:2008-08-28
【关键词】学生活动;活动形式;师生关系
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已经正式的进入实验阶段,作为一线的老师也从实质上理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但在课堂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感到困惑和迷茫。尤其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学生活动,现通过我设计的“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来谈一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的操作方法。(“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设计见附表)
1.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设计好学生的活动方式及活动内容
现阶段新课程的实施,对一线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合理的设计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而且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效性。所以老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自己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合理的的学生活动。
1.1活动的目标要明确:在设计该活动时老师要明确该活动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发挥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活动,活动的流程等都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我设计的“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指数函数的基础上研究对数函数,该活动的意义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如何研究新函数,为以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解决函数问题提供途径,该活动在本节课中发挥的作用是使学生从直观中自己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加深对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理解。活动的流程:让学生从实例里面得到一个特殊的函数(对数函数) →学生将具有上述实例的函数解析式推广到一般的对数函数解析式→采用初中的列表,描点,连线自己动手画出四个特殊的对数函数的图像→推广到一般的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来研究性质。
1.2活动的可掌控性:整节课完全是学生活动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设计的时候可能在学生的活动时间上有一些差异,在学生活动的时候老师不是没事可做,老师要深入课堂仔细的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掌握学生的活动完成情况来及时的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笔者原来没有预料到学生会研究出书上没有的性质。所以原来设计讲比较大小和定义域两道例题,学生活动时间在15~20分钟完成,但我在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时,发现学生的活动还没有完成,已经有一些新东西出来了,所以我就再将时间放了8分钟,然后只完成了比较大小一道例题。如果笔者在20分钟结束了学生活动,可能就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抹杀了。所以一定要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及时的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
1.3活动的参与面要广:活动的设计不是针对极个别同学的,要针对全体同学。如果参与面不广,可能导致有的学生对数学厌学,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活动的难度,要让全体同学都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哪怕设计一个特简单的问题,也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就变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从积极的参与教育环节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1.4活动的自主性: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教学模式进行换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能让学生归纳的结论等老师绝不讲解,学生在归纳不全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然后由学生思维,创新,再归纳。例题老师不要急着讲解,先让学生研究研究,学生能完成的就让学生讲解,完了之后老师要给与及时的评价。
1.5学生活动的多样性: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活动可以是多样性的,例如:小组讨论合作式;课前自己探究在课堂上交流式;课堂现场探究式;调查探究式等。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活动。
2.上课具体操作过程
2.1上课在学生活动上要舍得花时间。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活动浪费了好多时间,课堂上讲的东西少了。实际上表面上少了,实质上是多了。本堂课虽然没有讲解多少东西,但却解决了后面几节课要用的主要知识,在后面的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游刃有余,这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笔者在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探究要花了28分钟时间,但却将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全面了,后面两个课时上起来感觉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点都不困难。
2.2在活动中要舍得放开学生去探究。有的老师怕放开之后学生收不回来,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在开始的时候要培养学生活动的秩序性和有素性,探究过程中要有中心发言人,要有记录员等,分工要细化,培养学生按照要求去活动,这样就不会产生放羊式的、没有成效的活动。刚开始学生要有个习惯的过程,但慢慢的成型之后,活动就会非常的有秩序。
2.3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学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老师可以进行点拨,如果遇到有创意性的成果要及时的进行鼓励。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互动性。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4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对前面的活动情况给与评价,对于有创意的活动结果要给与表扬。在归纳活动的成果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要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发言或由几个同学代表小组的成果进行发言,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并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学到直接经验,并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自己没有得到的知识,使课堂真正的变为学生的课堂。
3.活动中的注意点
3.1鼓励想象,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此及彼,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受到发现新知识的美感和乐趣。例如:在“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节课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引例得出对数函数的解析式,然后通过画出几个特殊的对数函数来得到一般的对数函数的图像,学生开始并不知道对数函数的图像,但是通过直观的图像而猜想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像。
3.2充分的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现阶段严重影响我国的数学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定势。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而缺乏创新能力,有的老师也认为学生现在有什么创新能力。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接触的新事物也比较多,逐步的一些能力也慢慢的具备,学习数学也不例外。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给笔者感触特深的是在上“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过程中,学生活动不但研究出了书上的性质还发现了好几条书上没有的性质。例如:①当对数的底数后为倒数时图像关于 轴对称;②当a>1时,x∈(0,1),y∈(-∞,0),x∈(1,+∞),y∈(0,+∞);当01时,在x轴上方,底数越大越靠近与 轴,当0 3.3注重类比,培养侧向思维:侧向思维也叫变通思维。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从中产生新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左思右想”,对问题进行广泛的思索,利用外部信息进行联想,类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演绎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可以类比指数函数,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指对互化,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尤其在比较两个不同底且真数也不同的对数的大小时,可从指数函数不同底的大小比较延伸到找中间值进行比较,确实进行了联想,类比。
3.4要在活动中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数学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本来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自己探究的实际数学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作用。
3.5设计学生活动的开放性。在活动过程的问题答案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研究出新的东西。但在最后老师评价时要对新成果是否可行性给与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学生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与总结,以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构建。
3.6转变师生关系。原来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真正的深入课堂,师生关系不平等、不和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实际上老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师生在课堂中应该是情感共鸣,知情和谐,互相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题探究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活动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尧城主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强,邱忠华主编.《走进高中数学教学现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edu教育网http://www.3edu.net
[4]教育科研网http://www.sungangedu.net
收稿日期:20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