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道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gramm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体验与训练,重视思辨精神的培养;要取“拙”补“巧”,不仅要研究教学设计的“巧”,更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和积累;要舍去浮躁的心态,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合理取舍
   《孤独之旅》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全文近4000字,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合理取舍、优化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
   一、取“拙”补“巧”,舍弃浮躁心态
   查阅许多教学设计和实录,执教者均采用“长文短教”的策略。教学中,一些老师逢“长文”必“短教”,只是为了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应试训练。这是教学浮躁和浅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文短教”,带领学生观其大略,择其精要,以点带面,体现了设计之“巧”。但“短教”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学生读书时间不足,失去了深入文本揣摩鉴赏的机会。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1],必须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读书,积累的过程不能“投机”也不可“取巧”。
   本文虽是自读课文,但不等同于“略读”,语文学习必须深入文本。与整本书相比,本文语言含量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能借助本文推动学生阅读《草房子》全书,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会有更大的帮助。
   《孤独之旅》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学生理解有困难。“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2],是非常有必要的。补充原著中放鸭的背景,学生才能体会到杜小康心理上的“一落千丈”,才能理解他“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的无奈。课文结尾写杜小康战胜暴风雨,盼来了“鸭子”下蛋,更像传统的大团圆式结尾。在之后的日子里,杜小康历经了更多的苦难,却始终勇敢面对。补充原书中的故事,此文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就会揭示得更深刻。
   二、取“言语形式”重点析,舍“浅尝辄止”粗略读
   很多教师执教《孤独之旅》时,因为篇幅“长”与课时“短”的矛盾,往往把重点放在内容概括和主题理解上。陈日亮先生说:“语文教学要潜入语言,侧重探究语言形式,须防止掠过形式表面浅尝辄止。”[3]课文的重点不在于文章“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体验与训练。
   《孤独之旅》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兼具中国传统意象的特点,例如“芦荡”“炊烟”等。这本应是重点,但有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些极具价值的内容。
   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一定要深入品读文中的景物描写。孤独时,“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里的芦荡是杜小康孤独压抑心理的真实写照,所以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同样,杜小康所面临的暴风雨,也不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雨,是生活中一切磨难的象征,所以在他眼中“风也是黑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像读诗一样朗读这些句子,像品诗一样揣摩这些句子。注重“言语形式”的品析,沉醉于优美的语言中。
   三、取思辨与生成,舍模式与套路
   翻閱众多课例,我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解读本文主题时赞美“孤独”。例如“孤独之旅即是成长之旅”[4]“孤独,使得成长如此美丽”。[5]其实,孤独不值得赞美,需要赞美的是杜小康勇于面对孤独的精神。
   我听到过一些学生的质疑声。有些学生认为杜小康很可怜,杜雍和很冷酷。然而老师的引导,常常用结果替代了过程。似乎杜小康的成长恰恰源自杜雍和给孩子创造的孤独的环境。有的课上,学生分析杜小康“不愿意”放鸭的言行,竟然解读为他“只想着自己”,他“不懂事、任性、爱撒娇”。[6]
   课堂上,一些质疑的声音常常被淹没,一些假大空的分析却凭空出现。这是因为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不愿“节外生枝”。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旦选择了一条预设的道路,便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教学中固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但也应该多一点“理趣”。教师要让学生的质疑成为深入研讨文本的重要契机,放弃一些模式与套路,讲究课堂的生成,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注释:
   [1][2]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2017.
   [3]陈日亮.如是我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4]盛华明.一堂本色、精致的课:徐赛儿《孤独之旅》点评[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9(12).
   [5]郝晓涛.《孤独之旅》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7-8).
   [6]聂智.《孤独之旅》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0(7-8).
   参考文献:
   [1]叶地凤.诗话小说教学和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2]杨先武.从《孤独之旅》的教学看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兼评曹文轩的《孤独之旅》[J].语文学习,2015(12).
   [3]廖凡秀.从“边缘化心理”解读教学《孤独之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8).
   [4]谢海生.《孤独之旅》美学意蕴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
   作者简介:李健,男,山东青岛人,1975年出生,大学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教法,教龄23年,担任教研组长19年,青岛市语文中心组成员,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市北区首批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低段的学生好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弱,而小学数学又是一门以逻辑推理特征为主的学习科目,要想充分调动低段学生的探究欲望及学习热情,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当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采取趣味的课堂导入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导入;趣味性;艺术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
摘 要:微课是近几年教育界的一个高热词汇。2011年一经胡铁生先生提出,就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重视,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各类的微课大赛、微课征集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微课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制作微课?它与传统的教学视频片段有何区别?究竟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制作出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微课?这才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试图以微课——无理数概念教学设计为例来谈微课设计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微课热;无理数概念
摘 要: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数学尽管抽象、枯燥,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认知的乐趣,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应用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建构自我的数学体系。当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运用,数学能力得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变得灵活起来。那么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作一阐述。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更迭留下的痕迹,而且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教师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把其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主要分析研究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为教育事业发展增光添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魅力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做到课本内容和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于当代人才德育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中阶段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发挥班级管理组织者与引导者作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积极渗透德育,在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推动学生德育水平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立德树人修君子品行,对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推动高中德育的有效进行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渗透;策略   高
摘 要:幼儿音乐韵律活动是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用创造性的身体动作来反映音乐感受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有利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绘本作为儿童早期阅读的新生力量,通过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方式促进幼儿观察、想象力、思维和语言等能力的发展。主要探索如何将绘本阅读活动跟韵律活动有效结合,让韵律活动作为绘本阅读活动的前奏环节或者延伸环节,以进一步加深幼儿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让韵律活动渗透绘本故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启发学生智慧的课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科学;生活化   小学科学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重大。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活动性质的课程,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科学教学,对教育者提出了新
摘 要:高中阶段的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函数更是高中数学极其重要的知识点,贯穿在数学学习的整个历程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在把函数的运算看作课堂的教授重点、保证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石,每位学生都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围绕培养高中生数学基本初等函数的运算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基本初等函数;运啊算能力   高中课程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有多少种解题思路,而忽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造成学生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的局面,严重制约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巧用评价,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有问敢提;巧妙引导,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有问会提;巧设操作环节,让学生做中生疑,有问可提;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做到有问乐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学习带
【案例背景】   “部编版”相较于原来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做了比较大的修改。语文从生活中来,当然也要走进生活中去。所以语文课堂需要与生活作伴才不会背离它的初心。如今教材的编者们很注重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所以他们会在内容板块上注重让语文走进生活中去,而作为一名教师要如何适应新教材的改变,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现有的部编版教材是我近期思考的问题。   儿童诗,兼具诗歌特点和儿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