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体验与训练,重视思辨精神的培养;要取“拙”补“巧”,不仅要研究教学设计的“巧”,更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和积累;要舍去浮躁的心态,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合理取舍
《孤独之旅》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全文近4000字,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合理取舍、优化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
一、取“拙”补“巧”,舍弃浮躁心态
查阅许多教学设计和实录,执教者均采用“长文短教”的策略。教学中,一些老师逢“长文”必“短教”,只是为了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应试训练。这是教学浮躁和浅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文短教”,带领学生观其大略,择其精要,以点带面,体现了设计之“巧”。但“短教”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学生读书时间不足,失去了深入文本揣摩鉴赏的机会。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1],必须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读书,积累的过程不能“投机”也不可“取巧”。
本文虽是自读课文,但不等同于“略读”,语文学习必须深入文本。与整本书相比,本文语言含量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能借助本文推动学生阅读《草房子》全书,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会有更大的帮助。
《孤独之旅》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学生理解有困难。“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2],是非常有必要的。补充原著中放鸭的背景,学生才能体会到杜小康心理上的“一落千丈”,才能理解他“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的无奈。课文结尾写杜小康战胜暴风雨,盼来了“鸭子”下蛋,更像传统的大团圆式结尾。在之后的日子里,杜小康历经了更多的苦难,却始终勇敢面对。补充原书中的故事,此文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就会揭示得更深刻。
二、取“言语形式”重点析,舍“浅尝辄止”粗略读
很多教师执教《孤独之旅》时,因为篇幅“长”与课时“短”的矛盾,往往把重点放在内容概括和主题理解上。陈日亮先生说:“语文教学要潜入语言,侧重探究语言形式,须防止掠过形式表面浅尝辄止。”[3]课文的重点不在于文章“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体验与训练。
《孤独之旅》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兼具中国传统意象的特点,例如“芦荡”“炊烟”等。这本应是重点,但有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些极具价值的内容。
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一定要深入品读文中的景物描写。孤独时,“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里的芦荡是杜小康孤独压抑心理的真实写照,所以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同样,杜小康所面临的暴风雨,也不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雨,是生活中一切磨难的象征,所以在他眼中“风也是黑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像读诗一样朗读这些句子,像品诗一样揣摩这些句子。注重“言语形式”的品析,沉醉于优美的语言中。
三、取思辨与生成,舍模式与套路
翻閱众多课例,我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解读本文主题时赞美“孤独”。例如“孤独之旅即是成长之旅”[4]“孤独,使得成长如此美丽”。[5]其实,孤独不值得赞美,需要赞美的是杜小康勇于面对孤独的精神。
我听到过一些学生的质疑声。有些学生认为杜小康很可怜,杜雍和很冷酷。然而老师的引导,常常用结果替代了过程。似乎杜小康的成长恰恰源自杜雍和给孩子创造的孤独的环境。有的课上,学生分析杜小康“不愿意”放鸭的言行,竟然解读为他“只想着自己”,他“不懂事、任性、爱撒娇”。[6]
课堂上,一些质疑的声音常常被淹没,一些假大空的分析却凭空出现。这是因为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不愿“节外生枝”。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旦选择了一条预设的道路,便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教学中固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但也应该多一点“理趣”。教师要让学生的质疑成为深入研讨文本的重要契机,放弃一些模式与套路,讲究课堂的生成,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注释:
[1][2]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2017.
[3]陈日亮.如是我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4]盛华明.一堂本色、精致的课:徐赛儿《孤独之旅》点评[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9(12).
[5]郝晓涛.《孤独之旅》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7-8).
[6]聂智.《孤独之旅》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0(7-8).
参考文献:
[1]叶地凤.诗话小说教学和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2]杨先武.从《孤独之旅》的教学看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兼评曹文轩的《孤独之旅》[J].语文学习,2015(12).
[3]廖凡秀.从“边缘化心理”解读教学《孤独之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8).
[4]谢海生.《孤独之旅》美学意蕴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
作者简介:李健,男,山东青岛人,1975年出生,大学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教法,教龄23年,担任教研组长19年,青岛市语文中心组成员,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市北区首批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关键词: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合理取舍
《孤独之旅》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全文近4000字,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合理取舍、优化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
一、取“拙”补“巧”,舍弃浮躁心态
查阅许多教学设计和实录,执教者均采用“长文短教”的策略。教学中,一些老师逢“长文”必“短教”,只是为了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应试训练。这是教学浮躁和浅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文短教”,带领学生观其大略,择其精要,以点带面,体现了设计之“巧”。但“短教”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学生读书时间不足,失去了深入文本揣摩鉴赏的机会。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1],必须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读书,积累的过程不能“投机”也不可“取巧”。
本文虽是自读课文,但不等同于“略读”,语文学习必须深入文本。与整本书相比,本文语言含量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能借助本文推动学生阅读《草房子》全书,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会有更大的帮助。
《孤独之旅》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学生理解有困难。“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2],是非常有必要的。补充原著中放鸭的背景,学生才能体会到杜小康心理上的“一落千丈”,才能理解他“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的无奈。课文结尾写杜小康战胜暴风雨,盼来了“鸭子”下蛋,更像传统的大团圆式结尾。在之后的日子里,杜小康历经了更多的苦难,却始终勇敢面对。补充原书中的故事,此文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就会揭示得更深刻。
二、取“言语形式”重点析,舍“浅尝辄止”粗略读
很多教师执教《孤独之旅》时,因为篇幅“长”与课时“短”的矛盾,往往把重点放在内容概括和主题理解上。陈日亮先生说:“语文教学要潜入语言,侧重探究语言形式,须防止掠过形式表面浅尝辄止。”[3]课文的重点不在于文章“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体验与训练。
《孤独之旅》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兼具中国传统意象的特点,例如“芦荡”“炊烟”等。这本应是重点,但有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些极具价值的内容。
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一定要深入品读文中的景物描写。孤独时,“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里的芦荡是杜小康孤独压抑心理的真实写照,所以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同样,杜小康所面临的暴风雨,也不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雨,是生活中一切磨难的象征,所以在他眼中“风也是黑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像读诗一样朗读这些句子,像品诗一样揣摩这些句子。注重“言语形式”的品析,沉醉于优美的语言中。
三、取思辨与生成,舍模式与套路
翻閱众多课例,我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解读本文主题时赞美“孤独”。例如“孤独之旅即是成长之旅”[4]“孤独,使得成长如此美丽”。[5]其实,孤独不值得赞美,需要赞美的是杜小康勇于面对孤独的精神。
我听到过一些学生的质疑声。有些学生认为杜小康很可怜,杜雍和很冷酷。然而老师的引导,常常用结果替代了过程。似乎杜小康的成长恰恰源自杜雍和给孩子创造的孤独的环境。有的课上,学生分析杜小康“不愿意”放鸭的言行,竟然解读为他“只想着自己”,他“不懂事、任性、爱撒娇”。[6]
课堂上,一些质疑的声音常常被淹没,一些假大空的分析却凭空出现。这是因为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不愿“节外生枝”。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旦选择了一条预设的道路,便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教学中固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但也应该多一点“理趣”。教师要让学生的质疑成为深入研讨文本的重要契机,放弃一些模式与套路,讲究课堂的生成,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注释:
[1][2]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2017.
[3]陈日亮.如是我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4]盛华明.一堂本色、精致的课:徐赛儿《孤独之旅》点评[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9(12).
[5]郝晓涛.《孤独之旅》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6(7-8).
[6]聂智.《孤独之旅》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0(7-8).
参考文献:
[1]叶地凤.诗话小说教学和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2]杨先武.从《孤独之旅》的教学看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兼评曹文轩的《孤独之旅》[J].语文学习,2015(12).
[3]廖凡秀.从“边缘化心理”解读教学《孤独之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8).
[4]谢海生.《孤独之旅》美学意蕴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
作者简介:李健,男,山东青岛人,1975年出生,大学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教法,教龄23年,担任教研组长19年,青岛市语文中心组成员,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市北区首批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