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阅读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香港味道》
  作者:欧阳应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关键词:香港美食
  “面对眼前这众多源远流长变化多端的香港地道特色大菜街头小吃,固然由你放肆狂啖,但更应该聆听每种食物每道菜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你会发觉,吃,原来不只是为了饱。”
  这套书有点怀旧。作者穿梭在日益繁华的城市中,寻找着昔日的经典老味道,并把它们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浓缩成这两本《香港味道》。有意去香港旅游的朋友不妨买下一套。白切鸡,盅头饭,黄油蟹;咕噜肉,鱼蛋粉,云吞面……酒楼茶室,街头巷尾,它指给你的是土生香港人从小吃到大的地道好味,旅行团带你在走马观花间隙去的那些地方,吃到的只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真算不得是“食在香港”。带着老饕的胃,带着这两本书,来一场香港美食大搜索吧!
  2.《不去吃会死》
  作者:许崧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键词:游记/美食
  这本书可能更像是一部游记,或者说,它是一本“世界美食地图”。“游历全球,吃遍天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梦想。但梦想大多在现实的打磨下变成了空想。与屈服于现实的人不同,许崧听从自由召唤,辞掉了工作,成了一个全职“行者”。亚洲、欧洲、北美、澳洲,有多远,走多远,走多远,吃多远。
  3.《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饮食文化
  “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
  众多与“吃”有关的书看下来,终究还是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最让人难忘。这本书里,有食,有史,有故事。家乡味,四方食,余韵无限“中国吃”——梁老笔下的食物,沾着浓浓墨香,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食物而已。
  4.《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关键词:饮食文化
  说到古代饮食文化,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清代文学家袁枚。除却文学家、诗人的头衔,袁枚还是一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美食和文学碰撞出的绝佳产物。全书分为十四个板块,全面而详细地记录了几百种当时流行的传统菜点及制作须知。即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仍可作为厨房必备秘籍,为饕客们贡献能量。
  5.《四方食事》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关键词:饮食
  小时候读过汪曾祺的一篇短文,叫《昆明菜》。看过后便燃起了对昆明的无限向往。多年后,到了云南,尝过了当地美食,可心头却还是萦绕着汪曾祺笔下的那些菜品和故事。走在昆明街头,仍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写着“培养正气”的匾;吃着火腿,却始终想着令汪曾祺难忘的“锅贴乌鱼”。
  6.《小白素食记录》
  作者:小白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关键词:素食/食谱
  小白是一个很有人气的美食博主,经常更新些营养丰富又创意十足的素菜做法。小白的妙手烹调让人打破了对素食寡淡、无味的既有印象,一道道精美菜品看得人很是心痒。本书是作者巧思的结晶,囊括凉菜、热菜、羹汤、主食、烘焙等几大部分,装帧上贴心地采用线装,以便读者边看边实践。
  7.《食桌情景》
  作者:[日]池波正太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关键词:饮食随笔
  历史小说家写起美食来,也带着浓浓的历史味儿。
  《食桌情景》中,有日本各地的精巧美食,更有食物背后的人世人情,它所展示的,是大正、昭和时代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池波懂吃,会吃,爱吃,但他吃东西不只用嘴,还用心。读起这本书来,恰如冬日里品尝日本火锅,清淡、温暖,余味无穷。
其他文献
给力  给力读音为,gei li,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们用搜狗输入法打“什么”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代
当你年轻的时候,应该去流浪  一个人坐火车,去未知的远方  在路上唱歌,和陌生人跳舞  在城市某个角落静静坐下  透过窗户,可以窥见  最丑恶的,最美妙的,最真实的  就像霍尔顿那样  当你年轻时,就应该去流浪  去,到远方去!  流浪在远方,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等你经历了,你便知晓  流浪,不仅仅是为了理想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等到你长大,怎样都行  的确是怎样都可以  而我只愿意  
辽阔的远方  有—种信念在召唤  行者匆匆  走在寻梦的天堂    常常在秋天的黄昏出现这样的情景:晚霞吐彩,金风送爽。劳动了一天的维族乡亲们。洗去沙尘和汗渍。穿上五颜六色的民族盛装,百来人汇聚在房子前的空地上,摆上一盘盘香甜的瓜果,席地而坐。悠扬婉转的卡龙琴奏起了散板。几个男人跪立在旁,双手擎着达甫鼓,边敲边晃,一位男子引吭高歌。接着,大小达甫鼓一起敲响,由民间乐器组成的小乐队奏起了舒缓优美的“
澳洲最大的一家超市连锁店最近在超市里开始播放音乐了,拼命赞扬自己是“给世界带来新鲜食物的人们”,这种音乐播放的频率让老鼠都得癫痫病了。有时候,超市里的水果和蔬菜区就像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那幅著名的《呐喊》,我看到有人拿着香蕉僵在那里不知所措。自从进了这家超市,现在已经是第14次听“新鲜食物人们”的音乐了,我知道,他们正在疯狂深渊的边缘徘徊。  当然了,我们没有一个人是真的发疯了,我想这家超市肯
她和他,是尘世里平凡的一双。然而,她却把自己看成失意的孔雀,高高在上,处处享受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仍心有不甘。而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司机,希望在人世间,找到牵手一生的人,在平淡的生活里酿出爱情的蜜饯。有人说,她该知足了,天天有人伺候陪伴,足以摆脱孤单的纠缠。却也有人说,她是遗落的天使,离开他,才能张开翅膀找寻到王子。她前思后想,是啊,他那么无能,以后怎么养得起我?她始终梦想的,是对她百般依顺,有钱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本书。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嘛?我选择—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生活在校园里,有N多好处,其中之一便是读书方便。校园里自不用提了,单说校园外的那条小街,就因为依傍着大学,终日餐诗饮词,被熏染得极有文化,因此在街角接连开起了几家租书屋,虽然校园里一茬接一茬的新生来了,老生毕业,
我喜欢一遍遍地看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喜欢其中姜文说的一句话——“我一有空就去找你”。無可厚非,这句话是令那个“陌生女人”在无数次寂灭的等待中得以不妄自放弃的光亮,说是“生命之光”也并不过分,因为那是一个视爱情如生命的女人。  即便并不身处战火纷纷的年代,也无法拥有一份贯穿一生且视之如性命的爱情,但我还是喜欢那句“我一有空就去找你”。这话听上去,简直就是销魂的。  平庸甚至过分负责的男子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这一千古绝唱写尽了母亲对儿女的眷眷深情。在我吟诵着它而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母亲也用她慈爱的手写了一首这样的诗。    快捆上吧,这是最后一箱衣服了。”妻对我说。  我将纸壳箱里的衣服从上到下翻了个遍,然后十分肯定地说:“不对,还有没装箱的,你再好好找找。”  “你以为咱家是开服装店的呀,就这么两个装衣服的柜子,已经全空了,还找什么呀!”妻显然是对我
沉重的过往    生在青岛的徐池,6岁就跟随父辈们的步伐来到了遥远的东北。当时徐池的父亲是军队上的官员,徐池家里相对来说条件很好,由于父亲当时跟军队上的文工团关系很好,所以徐池就有了很多去接触文艺的机会。而且只要徐池能考上好成绩,父亲就能送给他珍贵的礼物,小电子琴、小吉他等等,这些跟音乐有关的小礼物极大的助长了徐池对音乐的热情。17岁的时候,徐池便开始创作音乐,当时写的第一首歌儿《情人故事》就发表
我想我得了IT分裂症    我想,我得了分裂症,算算吧,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的8小时,至少有10个小时是在虚拟的世界中度过的。因此,每天不得不关机的时候,总有些留恋和痛恨,以及空虚的饱涨。好像初恋和失恋。  我病了。  我知道,按电梯的时候,我会双击按钮,我拿面包的姿势像握鼠标,坐在公共汽车上,前排的后脑勺在我的眼睛里像17寸的屏幕,双手如果平行的放在一起,就会情不自禁的空敲键盘。我还知道,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