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k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单元教学的重点“领会诗中的情感”来处理教材,因为这首诗明白易懂,情感鲜明。于是我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教学:“同学们都知道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圣经》,而我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那么《雨巷》与《诗经》有没有联系呢?大家好好回忆过去学习的课文,再来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继承与创新”五个大字,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触体会。
  首先科代表提出:我觉得《雨巷》和《蒹葭》很相似,只不过前者是现代诗后者是古诗。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围绕《雨巷》和《蒹葭》来作比较,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A:我认为《雨巷》与《蒹葭》在意象的选取上有相同之处:“丁香一样的姑娘”与“所谓伊人”,二者都可以喻指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但“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丁香的洁白比喻姑娘的纯洁美丽,而“所谓伊人”却没有用明显的比喻句来写姑娘的美丽。
  学生B:我想补充一下,两者在意象上还有一点是相同的:“悠长、寂寥的雨巷”与“道阻且长”,诗人都选用了“长”这个字,来表明追求理想的过程艰辛而且漫长。但前者用了“寂寥”一词,强调诗人的孤独寂寞,而后者没用这个词,但我们也能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可见《蒹葭》更胜一筹。
  学生C:我认为两者在环境描写上有相同之处:“雨巷”与“白露为霜”。诗人设计了让人伤感忧郁的环境氛围。但“雨”可以比喻人流泪,而“霜”却不可以。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D:我觉得《雨巷》和《蒹葭》都表现了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美:“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都表明了理想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看得见它却抓不到它。正如我们总能看到班里考试得第一名的同学,但要达到他的成绩却很难。
  学生E: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开始明白老师写下“继承与创新”的涵义了。读了《雨巷》之后,我感到它很耐人寻味,就是因为它在传统上有创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而且由于作者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因而在此诗中也有魏尔伦作品中的苦闷忧郁情绪的影子。
  学生F: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是根据《蒹葭》的意境来改编的。可以说它也是在继承《诗经》基础上的创新。
  一节课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发言中结束了。一次次比较与分析,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在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师的“一言堂”,只有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唤醒其内心潜藏的“主人”意识,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李宏娟,广东汕头林百欣科技中专学校)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能:语言(言语)、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智能。几乎在所有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他还认为: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利于培养某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智能的发展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根据这种理论,在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可创造一种利于培养口
期刊
造成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句子或短语的内部结构可以作多种理解,比如“我要炒肉丝”和“学习材料”两例,其中加横线部分都由A和B两部分组成,A和B的结构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  ①A B  ②(A)B  类似而略有不同的如:他想起来了,伴随着“起来”的虚实之别,“想起来”的结构也就有动宾和动补两种理解,即:  ①A B  ②A   以上种种,皆属于对A与B的结构关系理解不同造成的歧义,
期刊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里少了些灵性、感悟、生活,多了些陈腐教条、循规蹈矩、千人一面。许多教师把写作单纯看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写作技巧的产物,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应有的情感和思维。于是,当我们阅读作文时,只看到了没有血肉的所谓“技巧”和一些空话、套话、假话,学生最想说的话却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作文的本质是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独特个性以及生命力的文字外化,而丰富多
期刊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 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 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
期刊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凭衣装。那么文章靠什么呢?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文章的魅力就在语言。那么怎样打造作文语言呢?本文拟从恰当引用角度谈谈怎样使文章亮起来。    一、引用古诗名句,使文章语言儒雅起来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经离骚,国粹滥觞;唐诗宋词,妇孺传唱。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凝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韵律而传诵千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若能恰如其分地引用,既展
期刊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历史散文,好多选本,像《古文观止》、《古文鉴赏辞典》以及中文专业各种类型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选了这篇文章。这都证明它是一篇非常有影响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有关此文的评析大都围绕着情节的一波三折与故事的欲扬先抑来落笔。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戏剧味很浓,活脱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篇冯谖向世人证明
期刊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因其华丽精美的骈赋形式和“借古讽今”的创作思维,千百年来受人们喜爱。时值唐朝末期,经过初唐“贞观之治”与盛唐“开元盛世”后,晚唐局势每况愈下。面对衰颓的政局,诗人杜牧不能不感觉到“末世”即将到来的危机,再加上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政治热情,所以,杜牧写下《阿房宫赋》,借秦朝的败亡之因——奢侈糜费来警戒当时。  文章开头由远及近写到阿房宫的建成(其实阿房宫还没有最终完工就被项羽入关
期刊
古人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交际工具”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人文作为灵魂和内容,是工具的蕴涵物。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是精髓和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尽管当前语文教
期刊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家,王安忆并不满足于对人物的单纯描写,而是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思考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和文化传统,《小鲍庄》包含了她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的严肃思考”,“所追求的是沉眠于我们土地上的凝固着的民族心理”。在《小鲍庄》里所呈现的是一抹古老而又悲凉的风情,把民族素质中的劳苦、顺从、守旧、善良、愚昧的因素展现得淋漓劲致,刻画了一个民族的沉睡状态,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悲
期刊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高潮又与西方文化的推动有着特别的联系,它是近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而这一撞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矛盾运作及其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总结。    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杂以道家宇宙观的文化体系。其特点在于: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