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单元教学的重点“领会诗中的情感”来处理教材,因为这首诗明白易懂,情感鲜明。于是我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教学:“同学们都知道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圣经》,而我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那么《雨巷》与《诗经》有没有联系呢?大家好好回忆过去学习的课文,再来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继承与创新”五个大字,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触体会。
首先科代表提出:我觉得《雨巷》和《蒹葭》很相似,只不过前者是现代诗后者是古诗。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围绕《雨巷》和《蒹葭》来作比较,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A:我认为《雨巷》与《蒹葭》在意象的选取上有相同之处:“丁香一样的姑娘”与“所谓伊人”,二者都可以喻指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但“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丁香的洁白比喻姑娘的纯洁美丽,而“所谓伊人”却没有用明显的比喻句来写姑娘的美丽。
学生B:我想补充一下,两者在意象上还有一点是相同的:“悠长、寂寥的雨巷”与“道阻且长”,诗人都选用了“长”这个字,来表明追求理想的过程艰辛而且漫长。但前者用了“寂寥”一词,强调诗人的孤独寂寞,而后者没用这个词,但我们也能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可见《蒹葭》更胜一筹。
学生C:我认为两者在环境描写上有相同之处:“雨巷”与“白露为霜”。诗人设计了让人伤感忧郁的环境氛围。但“雨”可以比喻人流泪,而“霜”却不可以。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D:我觉得《雨巷》和《蒹葭》都表现了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美:“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都表明了理想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看得见它却抓不到它。正如我们总能看到班里考试得第一名的同学,但要达到他的成绩却很难。
学生E: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开始明白老师写下“继承与创新”的涵义了。读了《雨巷》之后,我感到它很耐人寻味,就是因为它在传统上有创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而且由于作者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因而在此诗中也有魏尔伦作品中的苦闷忧郁情绪的影子。
学生F: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是根据《蒹葭》的意境来改编的。可以说它也是在继承《诗经》基础上的创新。
一节课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发言中结束了。一次次比较与分析,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在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师的“一言堂”,只有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唤醒其内心潜藏的“主人”意识,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李宏娟,广东汕头林百欣科技中专学校)
首先科代表提出:我觉得《雨巷》和《蒹葭》很相似,只不过前者是现代诗后者是古诗。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围绕《雨巷》和《蒹葭》来作比较,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A:我认为《雨巷》与《蒹葭》在意象的选取上有相同之处:“丁香一样的姑娘”与“所谓伊人”,二者都可以喻指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但“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丁香的洁白比喻姑娘的纯洁美丽,而“所谓伊人”却没有用明显的比喻句来写姑娘的美丽。
学生B:我想补充一下,两者在意象上还有一点是相同的:“悠长、寂寥的雨巷”与“道阻且长”,诗人都选用了“长”这个字,来表明追求理想的过程艰辛而且漫长。但前者用了“寂寥”一词,强调诗人的孤独寂寞,而后者没用这个词,但我们也能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可见《蒹葭》更胜一筹。
学生C:我认为两者在环境描写上有相同之处:“雨巷”与“白露为霜”。诗人设计了让人伤感忧郁的环境氛围。但“雨”可以比喻人流泪,而“霜”却不可以。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D:我觉得《雨巷》和《蒹葭》都表现了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美:“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都表明了理想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看得见它却抓不到它。正如我们总能看到班里考试得第一名的同学,但要达到他的成绩却很难。
学生E: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开始明白老师写下“继承与创新”的涵义了。读了《雨巷》之后,我感到它很耐人寻味,就是因为它在传统上有创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而且由于作者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因而在此诗中也有魏尔伦作品中的苦闷忧郁情绪的影子。
学生F: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是根据《蒹葭》的意境来改编的。可以说它也是在继承《诗经》基础上的创新。
一节课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发言中结束了。一次次比较与分析,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在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师的“一言堂”,只有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唤醒其内心潜藏的“主人”意识,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李宏娟,广东汕头林百欣科技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