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而教育,却似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难题。望子成龙的父母,教书育人的学校,呼唤人才的社会,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锅煮熟的米饭,放置二三天后就会变坏;可是时间的魔术之手却也可以把米饭变成醇香的米酒,变成浙江人家女儿出嫁时专用的“女儿红”。同样是时间,为什么一个变臭变烂,一个却成为陈年佳酿,区别就在那酿酒所用的酒曲上。与学生的多年接触告诉我,对学生的欣赏、赏识就是那神奇的曲酒!
“高三的生活漫长而有节奏,稍微慢半拍就很难再跟上。现在的我,看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实力。原来的骄傲已经荡然无存……我好像失去了目标。一只搏击苍空的雄鹰一旦失去了目标,那么接下来的旅途就毫无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人生的方向,一天和十年又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不应迷茫,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从现在开始我要奋力前行。狂风暴雨又如何,还不是有海燕在飞翔;人生的风雨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只能风雨兼程,只有这样才会有无悔的人生。”
在这段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润色的周记中,我们看到了文字主人失去的骄傲,曾经的迷茫和现今的奋起。作为班主任,我也见证了他思想转变的全过程。
他,叫刘磊,普通的相貌和中等的成绩让他在班级中并不显眼。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为他上交的那份助学金申请。其中提到了他老实的父亲、残疾的母亲、辍学打工的姐姐和刚刚闯了祸的弟弟。我想,这样一个普通的又接近贫困边缘的家庭肯定不能给予他太多的关心,特别是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后来的一次家长来访,更印证了我的猜想。因为刘磊的缺课,在办公室里我亲眼见证了家长对他的惩罚。说实话,当第一巴掌打下去时我确实吓了一跳。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常犯些小毛病的农村孩子可能就是在这种棍棒教育之下长大的,在家长如此高的期许之下,以他现在的成绩,想来也不会得到什么鼓励吧。
在之后的一次谈话中,他告诉我,以前他的成绩是很好的,但高二的期末考试却考砸了,家人都很失望,他自己也不满意,以后会更加勤奋……当我们都在期许着他的胜利时,他却在接下来的两次大型考试中接连失误,成绩一度跌至倒数第三。成绩出来后,他很消沉,似乎有些想放弃的意思。我意识到这个时候如果不拉一把他可能真的会沉下去了。于是我帮着他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数学试卷中的一卷他只得了47分,详细询问后才知道,由于平时喜欢数学,也觉得成绩还不错,考试时他就从最后一题做起,结果一些难题没有做出来,前面会做的填空题也没有拿到分。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一方面鼓励他,帮他重塑信心,另一方面赶紧联系家长。因为家里一直以来的责怪教育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与家长的多次沟通后,他的父母也慢慢转换了教育观念,给予了他必要的鼓励与关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次质量检测中,他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这对他接下来的学习无疑是很大的激励。
寒假开学后,他微笑着对我说:“老师,这个假期我过的比上学还累,几乎一天都没休息,在补我的弱势科目……”听着像是抱怨,但又好像很满足。
百日誓师大会上,他作为我班进步奖的获得者上台领奖。站在台上的他,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我们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高考之路,他会走得更稳!
与刘磊相比,同在一个班级的贺梦稳同学要幸运得多。父母稳定高薪的工作为这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吃穿用等都显得比其他同学阔绰得多。然而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似乎并没有很好地促进他的学习,相反,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早读课上,正在玩手机的他被我抓个正着。更让我诧异的是他妈妈到校后对我讲的第一句话竟是:“开学快一个月了,我觉得老师也差不多该给我打电话了!”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惯犯”。联系他平时表现:薄弱的知识基础,懒散的学习态度,不时的迟到早退——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纨绔子弟”。在这个连家长都否定的孩子身上就没有闪光点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细心观察着他,希望能有所收获,在批阅了几次周记后,我发现他有着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他的文章有对成长历程的记叙,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语句流畅,情感细腻,与我印象中的他有着极大的差距。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因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在高二时,他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凭着出色的才华,他担任社长一职,这一发现让我兴奋不已。于是,对他的教育,从赏识开始。作文课上,他的作文多次被作为范文,周记中的一些精彩篇章也被拿来与同学共赏。这种激励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慢慢地,课堂上,听讲时他变得聚精会神,有时还会自己写些文章请我批改。某次周记中的一段话提示了他转变的原因:
“坦白地说,文章被肯定实在让我的虚荣心满足到极点,我始终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是羞于见人的。像是害怕批评希望夸赞却又没有信心的父母一样,把自己平凡普通的孩子养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心灵深处。反复思量着一句话,落笔后转头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总归是自己的努力,被肯定就会自然而然的高兴——非常高兴!”有趣的是,在“非常高兴”后面,他还画了一张笑脸。
可见激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这一效果不仅仅表现在语文上,而是整个调动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在刚入高三时的一次周记上他写道:“无数的少年怀揣着梦想奔跑,向同一个方向。我有些畏惧,想要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告诉我“不行”,于是我努力让自己变得勇敢一些。”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迫奔跑的疲惫少年。而在最近上交的一次周记上他说:“突然发现人的身体处于规律的活动中时,会对一切有更深的感触。整天的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生命和自己一起被慢慢充实的感觉让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真的是挺懒的那种人,不过还是想拼搏一回,十几年了,想想就不舍得颓废,想要抱紧自己的梦想啊,说不定会飞起来呢!”他全然已经变成一个懂得主动学习,懂得靠自己的努力拥抱梦想的少年!
其实,无论是来自农村的刘磊,还是生活在城市的贺梦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都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周围人甚至就是自己最亲近人的不认可,不信任,不看好。而这种否定式的教育直接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即便是曾经很优秀的刘磊也慢慢失去了他的骄傲,这种教育被称为“抱怨教育”。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百害无一利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的是更能激发孩子积极性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注重孩子优点和长处的赏识教育会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激励孩子主动做得更好。而注重孩子弱点和短处的抱怨教育则是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慢慢沉沦。
“人无完人”,换个角度思考,也很少有人会一无是处,赏识并不是抹杀教育对象身上的缺点,而是努力发现优点。这里所说的优点并不是要求他优于周围所有人,而是就教育对象本身而言的闪光点。比如说,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对象成绩的不理想就否定他的勤奋,也不能因为周围有更勤奋的人而否定他的勤奋。说到底,我们提倡的赏识教育,承认差异,也允许失败,但教育者一定要怀着无限热爱之情给予教育对象充分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并适时地激励,提醒,让他们从自己的进步中汲取更多的动力。
在学生学习期间,与父母相比,老师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而班主任还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希望所有的教育者记住: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锅煮熟的米饭,放置二三天后就会变坏;可是时间的魔术之手却也可以把米饭变成醇香的米酒,变成浙江人家女儿出嫁时专用的“女儿红”。同样是时间,为什么一个变臭变烂,一个却成为陈年佳酿,区别就在那酿酒所用的酒曲上。与学生的多年接触告诉我,对学生的欣赏、赏识就是那神奇的曲酒!
“高三的生活漫长而有节奏,稍微慢半拍就很难再跟上。现在的我,看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实力。原来的骄傲已经荡然无存……我好像失去了目标。一只搏击苍空的雄鹰一旦失去了目标,那么接下来的旅途就毫无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人生的方向,一天和十年又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不应迷茫,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从现在开始我要奋力前行。狂风暴雨又如何,还不是有海燕在飞翔;人生的风雨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只能风雨兼程,只有这样才会有无悔的人生。”
在这段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润色的周记中,我们看到了文字主人失去的骄傲,曾经的迷茫和现今的奋起。作为班主任,我也见证了他思想转变的全过程。
他,叫刘磊,普通的相貌和中等的成绩让他在班级中并不显眼。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为他上交的那份助学金申请。其中提到了他老实的父亲、残疾的母亲、辍学打工的姐姐和刚刚闯了祸的弟弟。我想,这样一个普通的又接近贫困边缘的家庭肯定不能给予他太多的关心,特别是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后来的一次家长来访,更印证了我的猜想。因为刘磊的缺课,在办公室里我亲眼见证了家长对他的惩罚。说实话,当第一巴掌打下去时我确实吓了一跳。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常犯些小毛病的农村孩子可能就是在这种棍棒教育之下长大的,在家长如此高的期许之下,以他现在的成绩,想来也不会得到什么鼓励吧。
在之后的一次谈话中,他告诉我,以前他的成绩是很好的,但高二的期末考试却考砸了,家人都很失望,他自己也不满意,以后会更加勤奋……当我们都在期许着他的胜利时,他却在接下来的两次大型考试中接连失误,成绩一度跌至倒数第三。成绩出来后,他很消沉,似乎有些想放弃的意思。我意识到这个时候如果不拉一把他可能真的会沉下去了。于是我帮着他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数学试卷中的一卷他只得了47分,详细询问后才知道,由于平时喜欢数学,也觉得成绩还不错,考试时他就从最后一题做起,结果一些难题没有做出来,前面会做的填空题也没有拿到分。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一方面鼓励他,帮他重塑信心,另一方面赶紧联系家长。因为家里一直以来的责怪教育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与家长的多次沟通后,他的父母也慢慢转换了教育观念,给予了他必要的鼓励与关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次质量检测中,他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这对他接下来的学习无疑是很大的激励。
寒假开学后,他微笑着对我说:“老师,这个假期我过的比上学还累,几乎一天都没休息,在补我的弱势科目……”听着像是抱怨,但又好像很满足。
百日誓师大会上,他作为我班进步奖的获得者上台领奖。站在台上的他,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我们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高考之路,他会走得更稳!
与刘磊相比,同在一个班级的贺梦稳同学要幸运得多。父母稳定高薪的工作为这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吃穿用等都显得比其他同学阔绰得多。然而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似乎并没有很好地促进他的学习,相反,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早读课上,正在玩手机的他被我抓个正着。更让我诧异的是他妈妈到校后对我讲的第一句话竟是:“开学快一个月了,我觉得老师也差不多该给我打电话了!”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惯犯”。联系他平时表现:薄弱的知识基础,懒散的学习态度,不时的迟到早退——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纨绔子弟”。在这个连家长都否定的孩子身上就没有闪光点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细心观察着他,希望能有所收获,在批阅了几次周记后,我发现他有着出众的文字表达能力,他的文章有对成长历程的记叙,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语句流畅,情感细腻,与我印象中的他有着极大的差距。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因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在高二时,他和同学创办了文学社,而且凭着出色的才华,他担任社长一职,这一发现让我兴奋不已。于是,对他的教育,从赏识开始。作文课上,他的作文多次被作为范文,周记中的一些精彩篇章也被拿来与同学共赏。这种激励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慢慢地,课堂上,听讲时他变得聚精会神,有时还会自己写些文章请我批改。某次周记中的一段话提示了他转变的原因:
“坦白地说,文章被肯定实在让我的虚荣心满足到极点,我始终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是羞于见人的。像是害怕批评希望夸赞却又没有信心的父母一样,把自己平凡普通的孩子养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心灵深处。反复思量着一句话,落笔后转头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总归是自己的努力,被肯定就会自然而然的高兴——非常高兴!”有趣的是,在“非常高兴”后面,他还画了一张笑脸。
可见激励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这一效果不仅仅表现在语文上,而是整个调动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在刚入高三时的一次周记上他写道:“无数的少年怀揣着梦想奔跑,向同一个方向。我有些畏惧,想要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告诉我“不行”,于是我努力让自己变得勇敢一些。”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迫奔跑的疲惫少年。而在最近上交的一次周记上他说:“突然发现人的身体处于规律的活动中时,会对一切有更深的感触。整天的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生命和自己一起被慢慢充实的感觉让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真的是挺懒的那种人,不过还是想拼搏一回,十几年了,想想就不舍得颓废,想要抱紧自己的梦想啊,说不定会飞起来呢!”他全然已经变成一个懂得主动学习,懂得靠自己的努力拥抱梦想的少年!
其实,无论是来自农村的刘磊,还是生活在城市的贺梦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都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周围人甚至就是自己最亲近人的不认可,不信任,不看好。而这种否定式的教育直接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即便是曾经很优秀的刘磊也慢慢失去了他的骄傲,这种教育被称为“抱怨教育”。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百害无一利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的是更能激发孩子积极性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注重孩子优点和长处的赏识教育会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激励孩子主动做得更好。而注重孩子弱点和短处的抱怨教育则是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慢慢沉沦。
“人无完人”,换个角度思考,也很少有人会一无是处,赏识并不是抹杀教育对象身上的缺点,而是努力发现优点。这里所说的优点并不是要求他优于周围所有人,而是就教育对象本身而言的闪光点。比如说,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对象成绩的不理想就否定他的勤奋,也不能因为周围有更勤奋的人而否定他的勤奋。说到底,我们提倡的赏识教育,承认差异,也允许失败,但教育者一定要怀着无限热爱之情给予教育对象充分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并适时地激励,提醒,让他们从自己的进步中汲取更多的动力。
在学生学习期间,与父母相比,老师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而班主任还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希望所有的教育者记住: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