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史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b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史文学属于纪实文学,包括党史题材的纪实小说、传记文学及以党史人物为主题创作的影视故事片,等等。党史文学与纯粹虚构的小说、故事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人物是历史或现实的“真人”,主要事件是“实事”,其艺术形象是历史人物的再现。而后者的人物是凭作者的虚构塑造的,虽然有的生活中确有其模型,但也仅仅是艺术形象而已。
  如何把党史文学中的人物艺术化,使之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形象丰满,令人诚服,从其难度来说,往往不次于纯粹虚构的小说。本文试从拙著《沧海英雄——战斗英雄麦贤得人生纪实》[1]创作感想人手,谈一些浅陋之见,与同仁和广大读者共勉。
  
  一、要热爱歌颂的人物,积蓄创作的激情
  
  一部正面歌颂人物的党史文学作品,一般来说,正面人物不是领袖人物就是英雄人物,或是品德高尚、高风亮节的人民热爱的人物。要把这样的人物写好,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感,让读者喜欢、热爱,作者首先就应该热爱他。这种爱,不是一般的爱,应是酷爱、饱含激情之爱。有了这种爱,你才能把情注入你笔下的人物中去,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沧海英雄》的主人公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麦贤得和他的妻子李玉枝。应该说在我未进入采访创作之前,我只是听过麦贤得的名字和主要事迹而已。麦贤得虽然是我饶平的同乡,但从没谋面,“八六”海战时我只是不上10岁的儿童,要说热爱,不如说是对他在“八六”海战头部受重伤、脑髓迸流还坚持战斗三个多小时的英雄行为敬仰更为准确吧。
  对人物的感情,只有熟悉,才能激发,才能发展,才能像火山一样,非爆发不可。1995年初,我接受创作麦贤得和他妻子李玉枝的报告文学的任务后,约了李玉枝座谈。从她的口中,我第一次知道麦贤得是如何从童年就立志磨炼的;是如何在“八六”海战中做出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的;受伤后是如何以惊人的毅力与伤残作斗争,几十年来不管世事变化,而始终保持英雄本色的。也是从她的口中,我第一次知道作为英雄好妻子的李玉枝是如何在众多的求婚者中选择了麦贤得,甘愿把如火的青春献给人民英雄的;几十年来是如何护理照顾好英雄,在麦贤得的病态中遭到他非人的虐待,在许多人不理解的眼光中始终把照顾英雄、恢复英雄的身体健康当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任务,几十年无怨无悔,创造了一曲震撼人心的人间恋歌的……这—场采访,整整四个多钟头,李玉枝从缓缓的谈吐,渐渐声音哽咽,渐渐泣不成声,泪流满面,而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这一场采访,把我对英雄的感情推上一个高峰: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作为一个作家(权且说),你不为这样的人著书立传,你要为谁立呢?!
  于是,我奋笔写出一篇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风雨良缘》,先后在全国8家报刊刊载。而后,我又在单位领导支持下,在人民海军的支持下,投入了《沧海英雄》一书的创作。我想,这部书的写成,关键是从英雄夫妇的事迹中得到了激情吧!
  
  二、要去其芜蔓,攫住人物灵魂
  
  写党史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纪传体的纪实小说,往往写的是人物的一生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史。人物经历的事件浩如烟海,随着你调查采访的深入,往往让你应接不暇,有时还会让你本来清晰的思路变得模糊,让你沉没于事件、情节、细节的海洋之中难以自拔,让你苦闷好长一段时间。这是许多同仁的感叹。
  因而,当你手头已掌握写作对象一定数量的材料之后,首先应该考虑的,既不是搭构故事,也不是寻找细节,而是寻找人物的闪光点,那些能得到公众认可、感人至深的最闪光点——那是人物的灵魂(或叫精神),最值得社会效法的精神境界。《沧海英雄》贯穿于全书始终是麦贤得和下卷中的李玉枝。这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不同。麦贤得的一生是硬骨头的一生,伴随着他的童年到现在;李玉枝的性格特点是忍辱负重、无私奉献。而麦贤得和李玉枝的高尚灵魂或最感人的精神在哪里呢?麦贤得从小思想上向往英雄,行动上学习英雄大无畏的精神;人伍参军自觉接受考验和磨炼;战斗中把自己的生死存亡置于度外,在脑部重伤情况下仍跃起坚守阵地;成为英雄后仍永保英雄本色,学雷锋做好事。俏丽纯朴的李玉枝偏偏放弃众多的求婚者(不乏英俊和有地位的小伙子),而偏偏选择一个做了四次脑手术、生活不能自理的一等伤残军人,在婚后一段时间受到社会的冷落和丈夫病态的折磨……这究竟为了什么?——“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贯穿麦贤得和李玉枝几十年的灵魂的闪光点,也是支持麦贤得为国忘我战斗、李玉枝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
  攫住了这一点,全书就不是无梁之屋了,一切围绕这一主题的事件、细节就像散于一盆的珠子一样被串起来了,而偏离这一主题的材料、事件就显而易见地自然成为枝蔓芜草,即使你不去丢弃它,或是一时不忍丢弃它,它也会在你成书之前,自觉不自觉地被你剪除去(《沧海英雄》初稿53万字,出版时浓缩剩45.3万字)。而对那些能突出这一灵魂的情节、细节,你就会想方设法从多个角度给予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让读者有深刻的印象。比如书中第八节《赶小海去》,对麦贤得在捕鱼救小伙伴时脚被牡蛎壳划破一道三寸多长的口子,自己用母亲缝补衣服的针线缝自己的伤口这一情节就用细腻的笔墨写,努力写出感情来。《3小时——惊天地而泣鬼神》写麦贤得受伤后坚持战斗的场面,就不惜笔墨,分别从副指导员、艇长、陈文乙及麦贤得本人四个角度来刻画这震憾人心的场面,从而使人们犹如身临其境,口服心服地敬佩麦贤得为保卫祖国而忘我战斗的精神。
  
  三、要根据造就人物性格的客观环境,选择相适应的表现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不管你采取何种写作形式刻画人物,都不过是为了使你笔下的人物更有个性、更加生动而已。
  纪实文学作品固有的特性,要求作者要比写虚构性作品花更多的工夫,在大量掌握“真人实事”的基础上,去芜存精,扬长避短,客观反映,详略得当,真正写出一个在社会中人所皆知(或者大部所知)的人物,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主要事件熟悉,而许多情节细节陌生,但却是必然)、既亲切而又生动的人物来。主要来说,必须处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其一,人物与事件的“实”与“虚”的问题。毫无疑问,党史文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该是真实的。为了弄清其真实性,对一些由于时代的久远,环境的变迁而真相模糊的人物和事件,还要花许多心血反复考证。关系着人物命运的大事件如果假了,就会严重削弱作品的可信度,严重影响人物的形象,也影响作者的声誉,这是至关重要的。有人问,那围绕人物身边的次要人物和一些平常之事,是不是也非真人实事不可呢?这就不一定了,特别是纪实小说,由于它本身体裁的界定,它的可塑性就可强一些。纪实小说与传记文学,严格来说,还有区别的。纪实小说它既是“纪实”(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绝对真实),又是“小说”,如果没有对故事的开展、次要人物、次要情节、环境的渲染作必要的虚构,写出来,哪能像小说那样波浪起伏、扣人心弦呢?而传记文学,一般来说,还是以记人叙事为主,按照人物的成长过程、主要事件的脉络来写,多点描写抒情,多点文学色彩就行了,无须太多的虚构与增加。
  《沧海英雄》作为纪实小说,尤其是写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麦贤得的纪实小说,在“实”与“虚”的问题上,一度使我陷入困境。我常常思考,为什么雷锋、王杰、欧阳海均早已被写成纪实文学了,而“八六”海战的战斗英雄麦贤得这块处女地人们却还没有去开垦?——我感到其难度就在于这个人物是“活英雄”。他本人、他的亲人战友大都健在,你写成传记文学,人人皆知,报刊发表的文章,甚至短篇特写、报告文学也不少,再写意义不大(再则,一般活人不予立传)。你写成“纪实小说”,可以适当虚构,但虚构的程度如何把握,能否使当事人同意,令读者信服?在这个环节上我就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大的事件、主要人物一个不假,次要人物、次要情节大胆虚构,甚至有的情节在发生的人物身上作了大胆的调整。最后书稿成了,也让当事人麦贤得、李玉枝、麦贤庆及许多“八六”海战的参加者心悦口服。他们有的叹道:“这些事,我们当时还不知道呢?”比如书中第一章《风雨中诞生》,麦阿记海中遇难一节,历史上实有其事,但整个情节及伍若霞等次要人物就是靠虚构塑造出来的。书出版后,汫洲湾里,人们一一对号入座,都惊叹真有“伍若霞”这么的“疍家女”一女嫁二夫,麦阿记也分明是疍家船父女救的。
  其二,语言的“雅”与“俗”问题。众所周知,一部书,像一座房子,主旨是屋脊,情节是楹柱,而语言即是砖瓦了。一部党史文学作品的语言,要选取何种语言风格,则像泥匠在造屋中选择什么规格的泥砖一样,要成一体,要成风格,建成的屋子才能美观耐看,引人注目。
  《沧海英雄》作为一部描绘主人公从出生到成为英雄,成为解放军大校军官这50多年的历程,主人翁又经历了从贫困落后的旧社会渔村,到60年代的人民海军的大学校,再到目前的中国经济特区城市,这环境的重大变化,能否用同一语言风格呢?这也使我陷入一段好长的深思之中……因而我又想起泥匠建屋子,外墙里墙的用砖是有区别的,写书也然。麦贤得在18岁前生活在既充满乡间情趣又生活贫困的渔村。汫洲湾又是称为“海滨邹鲁”的潮汕平原的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渔村,潮汕平原丰富多彩的群众语言、民情风俗正是汉语言文学的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曾说,只有地方性才有民族性,只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因而我在麦贤得自从出生到入伍前这三章的10多万字中用的就是这较为通俗易懂而又较为生动活泼、潮汕地方色彩较浓的语言风格;麦贤得参军后到跟李玉枝结婚前这四章中,因是全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全书的高潮,特别是《八六海战》和《生死关头》都是十分壮烈的,因而采用的是较凝重、简洁的语言;而下卷,即麦贤得的婚后部分主要生活环境在城镇,主要反映的是麦贤得和李玉枝的特殊爱情和特殊婚姻家庭,因此采取的主要是长句子式而又重在缕刻主人公美丽心灵的较为优美的散文式语言。因而看起来,全书似乎语言风格不一,但却能达到“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灵”的目的。当然,由于麦贤得、李玉枝生活的环境一段时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客观反映当时的环境,当时人物的对话、环境的描写政治性较浓,也就显得较枯燥了。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也作了最大程度的努力。比如写至麦贤得在广州住院治疗长达一年之久的手术过程中,一度令我陷人困境,这时没有大事件,就是每天吃药打针、锻炼,做几次手术,用啥语言写都平淡,写不好,往往就让读者读到这里就把书丢了。我苦思冥想,终于采用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日记体的写法写《肖小俏日记》,用一个年轻活泼的女护土日记体的散文语言,把这近5万字的内容完成了,让读者“得到某种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王国梁.沧海英雄[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0).
  [2]何镇邦.英雄的传奇和生活的教科书[N].羊城晚报,1999—10—08.
  责任编辑 梅 宏
其他文献
2010年6月26日至27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多伦多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在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十分突出。为推动世界经济尽早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他提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之事会慢慢淡忘,甚至成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有些事也会让你刻骨铭心。比如,我担任安源纪念馆副馆长、馆长20多年工作中,曾多次接待与访问老一辈革命家孔原,留下了不能忘怀的深刻印象。  孔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萍乡地区民众运动骨干及湘鄂赣工农运动、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故工作环境异常恶劣与危险。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35年夏,孔原
期刊
编者按:本文作者刘华苏,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原政委,少将军衔,系老一辈革命家刘毓标将军之子。刘毓标(1908-1997),江西横峰县人。1927年4月参加革命,1928年入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皖浙赣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团政委、旅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政委、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省长级待遇)。19
期刊
[摘 要] 很多西方学者都以负面的眼光来评价卢梭的政治思想,如人民主权思想、公意思想,认为其思想为日后的血腥革命、恐怖政策和极权独裁统治提供了理论铺垫,从而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一幕幕。但是通过从平等与公意、政治与道德、人民主权等方面对卢梭思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带来人民主权被僭越的不是卢梭的思想而是某些卢梭思想的所谓“朋友”和“敌人”。  [关键词]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 政治思想研究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1日下午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进行第21次集体学习。国防大学吴杰明教授、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高永中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
期刊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每当读起这段铿锵作响、掷地有声的文字,便引起我们对方志敏烈士的无限缅怀和思念。作为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直至壮烈殉国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名言和事迹感召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1980年,第一部表现和歌颂方志敏烈士的彩色故事片《血沃中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
期刊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西方逐渐流行。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飞速发展,这种理论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改全面推开的形势下,探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
期刊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抗战建国的双重任务,社会各个层面的调整在所难免。为适应这一战时需要,作为东南抗战后方的赣南适时发生了诸多社会转型。在教育领域体现为校园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公职人员训练的强化。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教育转型 赣南    赣南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中心区域,抗战时期属国民政府第四行政区,辖赣县、宁都、上犹、南康等11县。1939年南昌沦陷后,赣南成
期刊
黄道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新四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黄道,原名端章,1900年4月出生于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秋考入南昌二中读书,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期间与袁玉冰等8人一道组织进步团体“江西改造社”,出版《新江西》杂志。1923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不久即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由李大钊、陈毅介绍转为中共
期刊
[摘 要] 廉洁从政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创造性实践,其基本特征体现在:领导廉洁自律,坚定不移地推动廉政建设;严肃法纪,加强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监督网络。中央苏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巩固红色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极大地推动了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央苏区在廉政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宝贵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