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语文观念须改变,非得找准切入点不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切入点 感悟 侧重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呈多样化: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抑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目标或是思想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抑或是超科学层面和谐的发展;或是语文课程的教师观(教师大胆地讲),或是语文课程的学生观(以学生为主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语文百花园里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这对作为最基础也最为复杂的语文教学来说,的确是一种好现象。一方面可促使更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已习惯于定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加努力探索,拓宽语文教学的新思路,这对语文教研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的性质特点、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主体性当然是要了解的,但更关键的还是能顺着一定的思路步入语文殿堂,有所感悟。历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众多的考生尽管数理化是佼佼者,可语文成绩却偏低——这些并非是智力因素使然,更多的是缺乏体验、缺乏感悟,当然也与老师平时教学、讲评试题时没找准切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有关。
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一样,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它所选课文有它的涵盖性、主旨的隐含性和模糊性,以及其他知识的不突出性、写作特点的融合性等,即它不是以非常突出的例子出现的,而是蕴涵了许多知识方法的文章,是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语文教学也因之引导、激发学生通过对别人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感情感受的范围和深度,从而能与古人、前人交流思想,达成共识,学习到表达各种可能产生的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通过老师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生有了感受,有了理解,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并在这些美的感觉中获得乐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形成高尚品质的良好的教育作用。其次,语文任课老师又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来解读文本和独立组织语文教学,即:同样一篇课文,任课老师可依据自己的爱好、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而有所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和侧重要建立在文本及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可能的情况下,否则,语文课就成了老师的讲说课堂,而不是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的课堂了。这就涉及一个切入点的问题。如果切入点过高,学生没有一点感受,那么课堂就成了老师的单口相声,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切入点过小,学生会觉得没有意思而生厌,当然会事倍功半。再次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换言之,就是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都要体现出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
基于以上几点,语文教师在平时备课时,除了吃透教材,还得花更多的工夫来“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准切入点,让教学深入浅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兴趣。因为课本所选的文章经过了历史的千淘万选,或思想高远,或表达技巧精妙,或名言警句显现,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识、经验、见闻、感悟等限制,有时难以深入体会到作家作品的精妙,而语文老师尽管对作家作品有深入的理解、独特的感悟,但如果只依据自己的理解、感悟去分析授课,最终也还是老师自己的理解感悟,便难以形成师生的交流和共鸣,更不用说学生与作家的交流、共鸣了。所以选准切入点最关键,选好了切入点可使学生逐步登堂入室,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进一步理解、体会作品的精妙,或把握文章的意境,如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其解,每会其意,欣然忘食”。其实,学生多进行一些“胸中之竹”的意会、陶醉,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在对“胸中之竹”的领会灌注的同时逐步体会如何让“胸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的方法、技巧,尽管能意会已不容易,能领会又能倾注于笔端的学生那就更少了,但是,如果在平时多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至少会有改观的。
总之,由于语文与别的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性质,我们平时要注意切入点,以感悟陶冶情操,以形成独立人格为目标,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作品情感的把握和感悟,教给学生“点金术”以让学生领会作家作品中的美,从而逐步体验语文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切入点 感悟 侧重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呈多样化: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抑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目标或是思想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抑或是超科学层面和谐的发展;或是语文课程的教师观(教师大胆地讲),或是语文课程的学生观(以学生为主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语文百花园里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这对作为最基础也最为复杂的语文教学来说,的确是一种好现象。一方面可促使更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已习惯于定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加努力探索,拓宽语文教学的新思路,这对语文教研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的性质特点、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主体性当然是要了解的,但更关键的还是能顺着一定的思路步入语文殿堂,有所感悟。历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众多的考生尽管数理化是佼佼者,可语文成绩却偏低——这些并非是智力因素使然,更多的是缺乏体验、缺乏感悟,当然也与老师平时教学、讲评试题时没找准切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有关。
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一样,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它所选课文有它的涵盖性、主旨的隐含性和模糊性,以及其他知识的不突出性、写作特点的融合性等,即它不是以非常突出的例子出现的,而是蕴涵了许多知识方法的文章,是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语文教学也因之引导、激发学生通过对别人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感情感受的范围和深度,从而能与古人、前人交流思想,达成共识,学习到表达各种可能产生的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通过老师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生有了感受,有了理解,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并在这些美的感觉中获得乐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形成高尚品质的良好的教育作用。其次,语文任课老师又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来解读文本和独立组织语文教学,即:同样一篇课文,任课老师可依据自己的爱好、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而有所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和侧重要建立在文本及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可能的情况下,否则,语文课就成了老师的讲说课堂,而不是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的课堂了。这就涉及一个切入点的问题。如果切入点过高,学生没有一点感受,那么课堂就成了老师的单口相声,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切入点过小,学生会觉得没有意思而生厌,当然会事倍功半。再次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换言之,就是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都要体现出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
基于以上几点,语文教师在平时备课时,除了吃透教材,还得花更多的工夫来“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准切入点,让教学深入浅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兴趣。因为课本所选的文章经过了历史的千淘万选,或思想高远,或表达技巧精妙,或名言警句显现,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识、经验、见闻、感悟等限制,有时难以深入体会到作家作品的精妙,而语文老师尽管对作家作品有深入的理解、独特的感悟,但如果只依据自己的理解、感悟去分析授课,最终也还是老师自己的理解感悟,便难以形成师生的交流和共鸣,更不用说学生与作家的交流、共鸣了。所以选准切入点最关键,选好了切入点可使学生逐步登堂入室,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进一步理解、体会作品的精妙,或把握文章的意境,如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其解,每会其意,欣然忘食”。其实,学生多进行一些“胸中之竹”的意会、陶醉,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在对“胸中之竹”的领会灌注的同时逐步体会如何让“胸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的方法、技巧,尽管能意会已不容易,能领会又能倾注于笔端的学生那就更少了,但是,如果在平时多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至少会有改观的。
总之,由于语文与别的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性质,我们平时要注意切入点,以感悟陶冶情操,以形成独立人格为目标,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作品情感的把握和感悟,教给学生“点金术”以让学生领会作家作品中的美,从而逐步体验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