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点·亮点”作文教学的语用实践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x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语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语用能力的核心又是语言交际,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荣维东先生在《基于语用观的语文能力评价》中也强调:“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并科学或艺术地达成交际意图”是以语用学为学理依据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之一。笔者认为,“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恰是回归语用本位进行作文教学实践的一个范例。

一、作文教学的理念回归语用本位


  “微点·亮点”作文针对初中段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其基本教学模式是:选点、析点、点亮、作文、评改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自然、社会、人生、文化)中选择“微素材”(“微点”),设置作文情境,点拨学生评析微点,提炼立意,并选用一定的作文技巧完成作文,提升语文表达的能力。与此对应,学生作文的過程,就是写作者用自己的文字风格表达对老师所设作文情境的认知、理解、体悟,并寄予个人的情感、思想,从而获得情意的愉悦感或思辨的体验感,并呈现为作文作品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角度讲,“微点·亮点”作文教学的实践实质,就是指导学生用书面语言完成与自然、社会、自我和他人进行情意和思想的交际。这个过程是一个语用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作文教与学的创生过程:这个过程正体现了语文“学以致用”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回归语用本位进行作文教学的理念。

二、教学实践的环节回归语用本位


  1.指导提炼环节回归语用本位
  在“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模式中(以下简称“该模式”),“选点”“析点”和“点亮”等三个连贯的教学实践环节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语用情景写作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写作者、生活微点和写作活动等三个基本要素,可以用“‘微点·亮点’作文教学写作情景活动模型”来描述:每一个“微点·亮点”作文教学课例,都是一个语用写作情景活动;生活微点素材是写作客体,学生是写作主体,写作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语用情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情景客体进行观察、思考、比较、评析,找到其中的写作角度和立意,发掘作文价值或写作“真意”,完成对素材的审美提炼:学生根据审美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作文技巧,如表达方式、描写方法、表现方法、叙述人称、章法结构等,对文字进行形式美的包装,使完成的作文作品达到文质彬彬的效果。
  在这个写作活动中,语用是核心要义,学生运用文字呈现生活情景,完成对这一情景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完成复杂语境中与生活和自我的对话与交流,提升自己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2.评改评价环节回归语用本位
  在该模式中,“评改”和“反思”环节是作文评改与评价的实践过程,笔者用“‘微点·亮点’作文语用评改活动模型”来描述:该过程包括学生自我、同伴、老师和作品等四个基本要素,包含三个依次顺接并彼此关联的过程:教师导改、学生自改和同伴互改。其中,“老师导改”旨在给学生指导评改方法,提供修改范例,解决得法于课堂的问题,是作文评改的起点,也是作文语用评改实践的起点;“学生自改”重在让写作者与文本对话,在文字的润饰和打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层次,提升语用交际和语篇交际能力,是作文评改的深层思维过程,也是作文语用评改实践的重点;“同伴互改”重在交流借鉴,是读者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也是读者与写作者双重身份合一的情景下,写作主体、读者角色与文本间展开的批判性对话,这个过程完成了读者批评、读者修改、读者提升和作者提升,是作文评改的互动过程,也是作文语用实践的创新点。
  正如荣维东先生在《基于语篇衔接理论的作文批改》中指出的:“作文批改是一项高于文字表面意义的积极教学语用交际活动和语篇交际能力。”该模式在评改评价环节完成了多要素参与的语篇交际活动,在教学实践上真正做到了突出语用本位。

三、作文教学的策略和目的回归语用本位


  1.“微点·亮点”作文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个作文源泉,从生活中汲取养料,通过选材立意的方法,提升作文思维的品质和能力,这是作文题材策略回归语用本位。
  2.让学生在写作中打磨作文技法,使写作有章可循,在“带着镣铐跳舞”的磨砺中,实现从“有法可依”的作文技术高度到“文无定法”的作文艺术境地,这是写作方法策略回归语用本位。
  3.作文评价以“作文内容与写作主题是否做到一致,语言表现形式与写作意图是否达成一致”为标准,引导学生实践“作文是生活的必需”这一语用观点,让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实践中,回归“独抒性灵”的语用价值和“学以致用”的语文本质,这是作文目的回归语用本位。
  从上述层面上讲,“微点·亮点”作文教学实践和“真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相吻合:“以语言为核心,以语用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真正体现了作文教学回归语用本位的理念,具有很强的语用实践性。
其他文献
糖,是个好东西,老少都喜欢,而且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它经吸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给人体提供能量。我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糖”,既是孩子们喜欢的,更是教学所必需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加“糖”,可以助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语文课本里编排了一个“诚信”主题的单元,其中一篇课文是《守信》,講的是宋庆龄小时候为了等朋友到家里来玩而放弃了去向往已久的伯父家,但最后朋友并没有来,她在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选了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这篇小词读起来非常简单,对于学生而言,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展现这首小词的特色,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笔者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一点独特的思路,以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一、探究词眼出奥妙,意象分析赏江南  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和学生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这首
先生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中的“脊梁”,这里所说的先生,自然是指鲁迅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为数不多的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学习的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历来解读的角度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重视角。但对于教学来说,有一个视角却不可忽视,那就是学生视角。基于学
能否做到“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三个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后又用于古汉语的翻译。综观历年高考现代文表述题的评分规定及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这也应该是考生回答现代文表述题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的原则要求。  一、信  “信”,原是要求译文能准确客观地表达原作原文的意思。现代文的考查,本就是就文设题,它要求的也是就文答题,即客观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情感等,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是首
在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们过去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往往把“卫道士”“走狗”“爪牙”等词加诸其身,借以完成诸如“批判”“讽刺”“揭露”的任务。这种从小说的外部出发来进行社会学式的图解的方法,为我们理解小说提供了一种方式,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审美一定意义上也是审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篇小说,尤其是别里科夫这个人。  这里所说的审美(审丑)是指审视人的情感,考察其情感的表里、强弱、热冷、有无等,探索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深谙阅读服务于写作之理。然而,如何建立起阅读与理解分析甚或写作之间的关联呢?常见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做摘抄,写周记。但由机械的“抄”而升华为语文写作素养的提升却仍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抄”或“写”得法了,方能由“抄人”脱胎换骨蜕变为“超人”。因此,我常鼓励学生要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完成周记任务,实现由“抄人”向“超人”的跨越,具體方法如下。一、摘抄  1.好词造句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作文写作的四个要求为:丰富、新颖、有文采、深刻。“深刻”这一要求对议论文写作尤其重要。要求学生首先要对事物有深刻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然后对事物能够深入剖析,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深度挖掘其隐含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但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比较肤浅,总是围绕论点表面打转,缺少思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议论文变得更加有深度。  一、思辨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虽然经过多年古典诗词的学习,但积累不多,理解和鉴赏水平有待提升。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育思想,我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文本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收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些优秀诗篇。这是蕴含丰富旅游资源的一个单元:南唐二陵、柳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记叙文的写作,文通句顺、事件清晰已经不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高中记叙文写作相对于初中而言,要有更深层次的追求。记叙文是一种记叙事件、描绘人物的文体,其最大的特点是要能以真情动真心。记叙文的写作要能“煽情”,真正地用真情打动读者。当然,这种“煽情”不是要违背客观真实,而是强调一种艺术的感染力。本文简要谈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煽情”。  一、挖掘素材的价值点  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挖掘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认为核心素养就是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命质量,尤其是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性格心理中表现出的高质量的生命素质。“少年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