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记叙文的写作,文通句顺、事件清晰已经不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高中记叙文写作相对于初中而言,要有更深层次的追求。记叙文是一种记叙事件、描绘人物的文体,其最大的特点是要能以真情动真心。记叙文的写作要能“煽情”,真正地用真情打动读者。当然,这种“煽情”不是要违背客观真实,而是强调一种艺术的感染力。本文简要谈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煽情”。
一、挖掘素材的价值点
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素材中的感动点、价值点,将写作的视野从单纯的自我拓展到身边的人或事、社会上的人或事;要将写作的内涵由事件本身延伸到事件的本质或本源;要将事件的外在表象过渡到事件的内在精神或情感。
如考场佳作《别无选择》一文中,作者挑选的是很普通的“亲情”类素材,写爷爷去世后,奶奶所表现出的种种,以此来说明,人的逝去是别无选择的,但爱却可以平淡、永恒地存在。这就在对比中呈现了素材的特质,也是作者挖掘出的素材中的价值点。请看文章片段:
又是一个除夕,没有了爷爷,似乎焰火也不再炫目。大家没有兴致再去忙,年夜饭是在饭店吃的,桌上六个人六双筷子,沉默的奶奶突然尖声叫服务生添一双筷子。全家人都没有说话,看着奶奶,大家都知道,那一双是给爷爷的。当服务生要添椅子时,奶奶却忙说:“不用,老头子说了,跟我挤一张就够了。”大家都沉默着,只有奶奶说:“孩子们都孝顺,老头子最爱吃的菜都点了,快吃吧。”我再也忍不住了,心里的那道防线决堤了,奶奶却笑着,眼里晶莹一片。
这个片段的事件其实很简单,但作者借助奶奶的几句话就很好地将素材中的价值点挖掘出来,突出了奶奶对爷爷离开的不舍、不习惯、无法割断情感上的交流等,成功地煽動起“我”的情感,当然也包括我们读者。
二、提炼写作的“煽情”点
找准了素材的价值点,还要在具体写作中善于提炼出“煽情”点。提炼写作的“煽情”点,就是要将素材中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用细节化描写的方法凸显出来,让读者深深为之动容。写作中“煽情”点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应该是整个素材中最具震撼的、最具细节表现力、最有情感生发空间的地方。如《别无选择》一文中虽然写的也是“煽情”中比较常见的亲人重病或去世等事件,但其并没有将“煽情”点放在事件本身,而是放在人物的情感上,借助细节描绘和文学语言来“煽情”的:
可是,世事无常,不好的事总会在你快乐的时候到来,在你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爷爷病了,病得很严重。最终,爷爷躺在洁白的床上,白色的布盖到了他的脸上,留下浅浅的印,但深深地刻到了我的心里。奶奶坐在椅子上,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但我知道奶奶的心很冷,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
对爷爷去世后奶奶的情感刻画,作者采用了极具“煽情”的笔法,很好地将“煽情”点提炼出来。在整个文章中,自然是爷爷去世那一刻的素材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文中作者用“在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这一艺术性的说法来加以暗示,手法夸张却极具艺术感染力。最后写到奶奶的反应,“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这是欲扬先抑,“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才是作者真正的“煽情”点所在。
三、抓住情感的进发点
如何实现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的同频共振?这就需要抓住情感的进发点,将这种情感用或直白或含蓄的方式喷发出来、渲染开来,在情感的进发方式上下功夫、做文章。往往我们可以借助环境描写来渲染情绪,自然流露情感;也可以借助内心独白来宣泄隋感,直接表达心意。抓住情感的进发点,就是要适当抒发情感,以自己的真情来打动读者。如《别无选择》一文是这样写的:
那是一个拥有无限暖阳的冬日午后,天很蓝,蓝得让人没有哀伤。初春的温度已回升了,爷爷的墓旁冒出了些许小野花,积雪还有剩余,空气那么清新。我站在墓旁,看不见所有的东西,只有那一丛突兀的红衬着残存的纯白。
奶奶坐在黑色的墓旁,那么静,那么淡然。有时候,我真想对奶奶说:“你哭吧!奶奶你哭吧!也许哭出来,心会轻些。”但我也怕,我怕这些话将奶奶那最后一点坚强打碎。毕竟,我知道,这层保护自己的坚强像冰片一样伤不起。可是别无选择,人随风逝,就像这初春飘飞的柳絮,如雪花般落在奶奶的发丝中,但是却难以拂去,爷爷,多希望你是雪花中的一片,落到奶奶的眼中,让她哭出来吧!
文章中,作者以奶奶为爷爷扫墓,作为情感进发的点。首先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情感进发前的凝重。接着不写奶奶情感的迸发,而是写自己情感的进发,自己渴望奶奶情感得以宣泄的心理,这样的方式比直接写奶奶如何伤心要高明许多,这是情感进发方式。最后,作者用心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细节,作为情感进发的触发点,就是借助眼前的柳絮,加以想象,渴望爷爷“是雪花中的一片,落到奶奶的眼中,让她哭出来”就是化抽象为形象的方式,这如雪花般的柳絮既是眼前触动情感进发的媒介,更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
当然,在记叙文写作中,“煽情”并非目的,情感的真实表现才是最重要的。记叙文的生命是真情实感,如果为了“煽情”去编造则就落了下乘。记叙文写作要学会“煽情”,不是鼓励编造,而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感动的心灵,以“情”作为着力点,去真正地展示内心真情、抒发人生感动。
一、挖掘素材的价值点
在写作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素材中的感动点、价值点,将写作的视野从单纯的自我拓展到身边的人或事、社会上的人或事;要将写作的内涵由事件本身延伸到事件的本质或本源;要将事件的外在表象过渡到事件的内在精神或情感。
如考场佳作《别无选择》一文中,作者挑选的是很普通的“亲情”类素材,写爷爷去世后,奶奶所表现出的种种,以此来说明,人的逝去是别无选择的,但爱却可以平淡、永恒地存在。这就在对比中呈现了素材的特质,也是作者挖掘出的素材中的价值点。请看文章片段:
又是一个除夕,没有了爷爷,似乎焰火也不再炫目。大家没有兴致再去忙,年夜饭是在饭店吃的,桌上六个人六双筷子,沉默的奶奶突然尖声叫服务生添一双筷子。全家人都没有说话,看着奶奶,大家都知道,那一双是给爷爷的。当服务生要添椅子时,奶奶却忙说:“不用,老头子说了,跟我挤一张就够了。”大家都沉默着,只有奶奶说:“孩子们都孝顺,老头子最爱吃的菜都点了,快吃吧。”我再也忍不住了,心里的那道防线决堤了,奶奶却笑着,眼里晶莹一片。
这个片段的事件其实很简单,但作者借助奶奶的几句话就很好地将素材中的价值点挖掘出来,突出了奶奶对爷爷离开的不舍、不习惯、无法割断情感上的交流等,成功地煽動起“我”的情感,当然也包括我们读者。
二、提炼写作的“煽情”点
找准了素材的价值点,还要在具体写作中善于提炼出“煽情”点。提炼写作的“煽情”点,就是要将素材中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用细节化描写的方法凸显出来,让读者深深为之动容。写作中“煽情”点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应该是整个素材中最具震撼的、最具细节表现力、最有情感生发空间的地方。如《别无选择》一文中虽然写的也是“煽情”中比较常见的亲人重病或去世等事件,但其并没有将“煽情”点放在事件本身,而是放在人物的情感上,借助细节描绘和文学语言来“煽情”的:
可是,世事无常,不好的事总会在你快乐的时候到来,在你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爷爷病了,病得很严重。最终,爷爷躺在洁白的床上,白色的布盖到了他的脸上,留下浅浅的印,但深深地刻到了我的心里。奶奶坐在椅子上,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但我知道奶奶的心很冷,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
对爷爷去世后奶奶的情感刻画,作者采用了极具“煽情”的笔法,很好地将“煽情”点提炼出来。在整个文章中,自然是爷爷去世那一刻的素材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文中作者用“在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这一艺术性的说法来加以暗示,手法夸张却极具艺术感染力。最后写到奶奶的反应,“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这是欲扬先抑,“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才是作者真正的“煽情”点所在。
三、抓住情感的进发点
如何实现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的同频共振?这就需要抓住情感的进发点,将这种情感用或直白或含蓄的方式喷发出来、渲染开来,在情感的进发方式上下功夫、做文章。往往我们可以借助环境描写来渲染情绪,自然流露情感;也可以借助内心独白来宣泄隋感,直接表达心意。抓住情感的进发点,就是要适当抒发情感,以自己的真情来打动读者。如《别无选择》一文是这样写的:
那是一个拥有无限暖阳的冬日午后,天很蓝,蓝得让人没有哀伤。初春的温度已回升了,爷爷的墓旁冒出了些许小野花,积雪还有剩余,空气那么清新。我站在墓旁,看不见所有的东西,只有那一丛突兀的红衬着残存的纯白。
奶奶坐在黑色的墓旁,那么静,那么淡然。有时候,我真想对奶奶说:“你哭吧!奶奶你哭吧!也许哭出来,心会轻些。”但我也怕,我怕这些话将奶奶那最后一点坚强打碎。毕竟,我知道,这层保护自己的坚强像冰片一样伤不起。可是别无选择,人随风逝,就像这初春飘飞的柳絮,如雪花般落在奶奶的发丝中,但是却难以拂去,爷爷,多希望你是雪花中的一片,落到奶奶的眼中,让她哭出来吧!
文章中,作者以奶奶为爷爷扫墓,作为情感进发的点。首先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情感进发前的凝重。接着不写奶奶情感的迸发,而是写自己情感的进发,自己渴望奶奶情感得以宣泄的心理,这样的方式比直接写奶奶如何伤心要高明许多,这是情感进发方式。最后,作者用心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细节,作为情感进发的触发点,就是借助眼前的柳絮,加以想象,渴望爷爷“是雪花中的一片,落到奶奶的眼中,让她哭出来”就是化抽象为形象的方式,这如雪花般的柳絮既是眼前触动情感进发的媒介,更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
当然,在记叙文写作中,“煽情”并非目的,情感的真实表现才是最重要的。记叙文的生命是真情实感,如果为了“煽情”去编造则就落了下乘。记叙文写作要学会“煽情”,不是鼓励编造,而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感动的心灵,以“情”作为着力点,去真正地展示内心真情、抒发人生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