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与发展,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下,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注重常规教学任务完成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秉持创新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趣味性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策略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以多元的教学方法稳步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理论的夯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等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以语文学科为教育平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引导,指导学生发现语文魅力,从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理念,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开展。首先,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期,心理比较敏感,一部分学生在遇到稍有难度的语文问题时,如果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会有所降低。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初期对语文学科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循序渐进地构建和完善学科知识理论框架,在后期语文学习过程中会逐步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也会不断提升[2]。这就造成了初中生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上的两极分化。
其次,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和新时期教学观点的理解有所偏差、掌握不透彻,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和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呈现出单一性和刻板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沉闷、枯燥[3]。特别是在情感教育和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缺乏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丰富情感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感知和认知,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后续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发掘与研讨奠定良好的基础[4]。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开放性课堂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体作用,借助多元阅读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遵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理念,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赏析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5]。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增加作品赏析等教学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综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实现对学生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有效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因此,要想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革新与优化质量,加强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指导学生深入体味并感知教材内容的人文情怀,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6]。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文章的题材和情感内涵:这一课文主要描写了作家史铁生人生中较为波折的一段时光,表达了史铁生对母親的感念。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有效渗透德育,如指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母亲有哪些感动你的瞬间。学生通过回忆叙述母亲感动自己的瞬间,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体会作者在书写本篇文章时丰富的情感。在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再介绍文章朴实详尽的记叙风格,启发学生:即使是朴实无华的语言,也可以表达深刻的情感,从而在有效渗透德育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增加生活实践
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特征,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7]。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如果教师能够从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及生理适应性的角度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有效优化,增强语文学科的生活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参与度,必将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革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增加生活实践内容。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桥,现在的桥和书中描述的桥有哪些不同,让学生结合语文教材走进生活,结合生活走入语文课堂,以生活实践经验与文化理论的相辅相成,加深学生对《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应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而要有效借助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8]。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平台,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体验和认知。
例如,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送别的音频、视频资料,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然后指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诗词评析,锻炼学生的评析、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革新。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文化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落实,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理念,并以实践实训活动有效带动学生深入体味并感知语文学科的魅力。同时,纵观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口,初中语文教师要直面这些不足,以新时期教学发展理念,创新并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07):79-81.
叶蓉.教学生成的另一种语境:以初中语文《老王》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08):87-89.
薛辉,程思傲.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业情绪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03):52-58.
仇定荣.聚焦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5(06):35-38.
胡生勤.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45.
田月霞.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J].华夏教师,2020(20):59-60.
张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87.
王淇.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93-94.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理论的夯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等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以语文学科为教育平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引导,指导学生发现语文魅力,从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理念,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开展。首先,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期,心理比较敏感,一部分学生在遇到稍有难度的语文问题时,如果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会有所降低。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在初期对语文学科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循序渐进地构建和完善学科知识理论框架,在后期语文学习过程中会逐步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也会不断提升[2]。这就造成了初中生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上的两极分化。
其次,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和新时期教学观点的理解有所偏差、掌握不透彻,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和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呈现出单一性和刻板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沉闷、枯燥[3]。特别是在情感教育和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缺乏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丰富情感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感知和认知,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后续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发掘与研讨奠定良好的基础[4]。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开放性课堂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体作用,借助多元阅读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遵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理念,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赏析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5]。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增加作品赏析等教学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综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实现对学生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有效渗透德育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因此,要想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革新与优化质量,加强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指导学生深入体味并感知教材内容的人文情怀,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6]。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文章的题材和情感内涵:这一课文主要描写了作家史铁生人生中较为波折的一段时光,表达了史铁生对母親的感念。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有效渗透德育,如指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母亲有哪些感动你的瞬间。学生通过回忆叙述母亲感动自己的瞬间,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体会作者在书写本篇文章时丰富的情感。在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再介绍文章朴实详尽的记叙风格,启发学生:即使是朴实无华的语言,也可以表达深刻的情感,从而在有效渗透德育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增加生活实践
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特征,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7]。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如果教师能够从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及生理适应性的角度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有效优化,增强语文学科的生活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参与度,必将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革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增加生活实践内容。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桥,现在的桥和书中描述的桥有哪些不同,让学生结合语文教材走进生活,结合生活走入语文课堂,以生活实践经验与文化理论的相辅相成,加深学生对《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应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而要有效借助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8]。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平台,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体验和认知。
例如,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送别的音频、视频资料,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然后指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诗词评析,锻炼学生的评析、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革新。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文化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落实,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理念,并以实践实训活动有效带动学生深入体味并感知语文学科的魅力。同时,纵观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口,初中语文教师要直面这些不足,以新时期教学发展理念,创新并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07):79-81.
叶蓉.教学生成的另一种语境:以初中语文《老王》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08):87-89.
薛辉,程思傲.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业情绪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03):52-58.
仇定荣.聚焦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5(06):35-38.
胡生勤.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45.
田月霞.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J].华夏教师,2020(20):59-60.
张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87.
王淇.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