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时,老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进了数感。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创设具体的情境,联系身边的事情,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认识与理解符号,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时,教材提供了童话场景“动物乐园”,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数形结合。通过孩子们在小组内的实际操作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只数,以此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4=4”,认识并理解“=”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当两个物体个数“同样多”时,可以用“=”来表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运动会上松鼠和小熊的只数,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使学生明确松鼠只数比小熊多,小熊只数比松鼠少,从而建立“多”“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5>3”和“3<5”,认识理解“>”“<”的含义,学会用“>”“<”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的,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宽松的环境,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是促进低年级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提高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搭一搭》一课时, 学生合作用三个正方体搭图形时,我进行巡视,在巡视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操作。提示和鼓励孩子们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发现有的小组不仅能考虑到上下搭,还考虑到前后搭,同时还能找到上下与前后兼顾着搭。老师请学生当小老師边演示边汇报。在汇报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要发言说出自己组的想法。最后让同学们一起观察:你们用三个正方体居然搭出许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而且还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更可贵的事你们还能不看物体就能想象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得物体的形状,你们真是了不起啊!班级中自发想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说统计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些情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能从统计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从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果提出合理的质疑。它绝非等同于计算、作图等简单技能,不能单纯看作是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自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是逐步形成的。
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认识钱币的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学生扮成商店老板,另一组学生扮成顾客,用一角、五角、一元、五元的钱币购买商品,开始时扮作顾客的学生只要“老板”出价,自己就给钱,无论钱币面额大小,也没有找零的意识[5]。在学习钱币以后,一些学生开始有意识的认识到不能讲所有钱都给“老板”,但却不知道具体找多少钱,“老板”也不了解,经过教师多次引导以后,学生逐渐掌握了怎样运用钱币,并学会了找零的方法,而有些不了解的学生也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孩子的应用意识。
总之,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数学教师,就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应该学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让孩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时,老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进了数感。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创设具体的情境,联系身边的事情,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去认识与理解符号,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时,教材提供了童话场景“动物乐园”,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数形结合。通过孩子们在小组内的实际操作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只数,以此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4=4”,认识并理解“=”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当两个物体个数“同样多”时,可以用“=”来表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运动会上松鼠和小熊的只数,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使学生明确松鼠只数比小熊多,小熊只数比松鼠少,从而建立“多”“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5>3”和“3<5”,认识理解“>”“<”的含义,学会用“>”“<”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的,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宽松的环境,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是促进低年级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提高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搭一搭》一课时, 学生合作用三个正方体搭图形时,我进行巡视,在巡视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操作。提示和鼓励孩子们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发现有的小组不仅能考虑到上下搭,还考虑到前后搭,同时还能找到上下与前后兼顾着搭。老师请学生当小老師边演示边汇报。在汇报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要发言说出自己组的想法。最后让同学们一起观察:你们用三个正方体居然搭出许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而且还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更可贵的事你们还能不看物体就能想象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得物体的形状,你们真是了不起啊!班级中自发想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说统计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些情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能从统计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从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果提出合理的质疑。它绝非等同于计算、作图等简单技能,不能单纯看作是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自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是逐步形成的。
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认识钱币的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学生扮成商店老板,另一组学生扮成顾客,用一角、五角、一元、五元的钱币购买商品,开始时扮作顾客的学生只要“老板”出价,自己就给钱,无论钱币面额大小,也没有找零的意识[5]。在学习钱币以后,一些学生开始有意识的认识到不能讲所有钱都给“老板”,但却不知道具体找多少钱,“老板”也不了解,经过教师多次引导以后,学生逐渐掌握了怎样运用钱币,并学会了找零的方法,而有些不了解的学生也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孩子的应用意识。
总之,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数学教师,就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应该学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让孩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