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用词习惯、熟练的写作技能、浓厚的文化积累、丰富的想象及审美能力和高雅的言谈举止均属于语文素养的范畴,亦是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细节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略有成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开展连词成句、连诗成句的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用词、适时引用的习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现代文阅读篇目最后编排的一个栏目均为“读一读,写一写”。对本栏目中的词语即要求学生会读,又要求会写。为了实现这一编者的意图,笔者要求学生学习一篇现代文阅读篇目,运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进行连词成句训练。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学生写到:夏伯伯来了,河面荡起的绿波像鱼鳞一般,点缀着美丽的夏季。看,那边轻盈的、绫纱似的白烟,丝丝缕缕地朦胧在人家的屋顶上,村落的后面连绵不断峰峦上凸起的植被,把整个山峦裹得严严实实的,没有一点瑕疵。西面山峰的上空有一道五彩斑斓的圆弧,那就是虹,顷刻间,我想起一句谚语:“东虹轰隆西虹雨。”虹在西方,将是大雨的预兆,忘記带雨具了,于是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教学实践中,不仅让学生开展连词成句的训练,为加强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每学习几首古诗词,就要求学生运用诗词中的名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作能力开展连诗成句的训练。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时,学生写到:暑假里,爸爸带我到青岛旅游,那天天还没有亮,我就迫不及待地与爸爸来到海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让我不由的想起了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仰望天空,月亮还高高悬挂,一轮红日染红了东方的天空,真可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呀。海岸上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为大海镶上了一道美丽的花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仿写教材,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春》是朱自清先生撰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性散文,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意味隽永,是学生仿写的典型范例。在授课时,我抓住这一优点,让学生就《春》的某一段落进行仿写,来描绘秋天的景色。学生写到: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成熟的庄稼,棉花、大豆、高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结满了果实。白的像雪,黄的像蛋黄,红的像火。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金黄的玉米乐开了怀,硕大的红薯破出了土。学生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了秋天丰收的景象,语言鲜活朴实。
三、惯用古诗导入新课,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入将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惯用古诗导入课题。在学习《春》一课时提示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学生整理了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所学文章内容,适时的运用诗歌进行导入,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坚持,学生能养成引用诗句的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开展赏析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赏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手中的教材,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学习《三峡》着重培养学生赏析景物描写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习《故乡》着重培养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运用课内的文章,还要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使学生的赏析能力逐步提高。首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从中心思想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选材;再次从选材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材料的组合;最后,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方法。
五、开展课堂演讲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属于语言类学科,让每一位学生开口说话尤为重要。对于新初一的学生,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胆量、能力和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教师提前进入教室,就要求两名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学生演讲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可以就近期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可以对学校或班级的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评论,可以向大家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向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可以向背诵一篇优美的文章等。具体操作的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每节语文课前每组两名学生演讲,全班同学轮流进行。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几位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笔者认为深挖教材的潜能,注重教学中的细节,从细节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理论不深,有效则行。
一、开展连词成句、连诗成句的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用词、适时引用的习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现代文阅读篇目最后编排的一个栏目均为“读一读,写一写”。对本栏目中的词语即要求学生会读,又要求会写。为了实现这一编者的意图,笔者要求学生学习一篇现代文阅读篇目,运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进行连词成句训练。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学生写到:夏伯伯来了,河面荡起的绿波像鱼鳞一般,点缀着美丽的夏季。看,那边轻盈的、绫纱似的白烟,丝丝缕缕地朦胧在人家的屋顶上,村落的后面连绵不断峰峦上凸起的植被,把整个山峦裹得严严实实的,没有一点瑕疵。西面山峰的上空有一道五彩斑斓的圆弧,那就是虹,顷刻间,我想起一句谚语:“东虹轰隆西虹雨。”虹在西方,将是大雨的预兆,忘記带雨具了,于是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教学实践中,不仅让学生开展连词成句的训练,为加强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每学习几首古诗词,就要求学生运用诗词中的名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作能力开展连诗成句的训练。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时,学生写到:暑假里,爸爸带我到青岛旅游,那天天还没有亮,我就迫不及待地与爸爸来到海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让我不由的想起了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仰望天空,月亮还高高悬挂,一轮红日染红了东方的天空,真可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呀。海岸上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为大海镶上了一道美丽的花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仿写教材,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春》是朱自清先生撰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性散文,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意味隽永,是学生仿写的典型范例。在授课时,我抓住这一优点,让学生就《春》的某一段落进行仿写,来描绘秋天的景色。学生写到: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成熟的庄稼,棉花、大豆、高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结满了果实。白的像雪,黄的像蛋黄,红的像火。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金黄的玉米乐开了怀,硕大的红薯破出了土。学生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了秋天丰收的景象,语言鲜活朴实。
三、惯用古诗导入新课,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入将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惯用古诗导入课题。在学习《春》一课时提示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学生整理了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所学文章内容,适时的运用诗歌进行导入,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坚持,学生能养成引用诗句的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开展赏析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赏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手中的教材,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学习《三峡》着重培养学生赏析景物描写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习《故乡》着重培养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运用课内的文章,还要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使学生的赏析能力逐步提高。首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从中心思想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选材;再次从选材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材料的组合;最后,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方法。
五、开展课堂演讲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属于语言类学科,让每一位学生开口说话尤为重要。对于新初一的学生,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胆量、能力和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教师提前进入教室,就要求两名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学生演讲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可以就近期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可以对学校或班级的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评论,可以向大家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向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可以向背诵一篇优美的文章等。具体操作的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每节语文课前每组两名学生演讲,全班同学轮流进行。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几位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笔者认为深挖教材的潜能,注重教学中的细节,从细节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理论不深,有效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