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问课”的内涵、意义,提出了“问课”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问课;形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19-01
所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等对其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
“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回顾。只有“问”,才能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找到快捷的前进之路。 “问课”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通过“问课”,可以得到一份精彩的记录,或是一丝遗憾的感慨,或是一点灵感和触动,它们是珍贵的,因为它们是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自课堂现场的学情反馈。通过“问课”,还可以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现象(尤其是教学细节)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感觉到预案设计的变化,更能捕捉到瞬间闪现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自我教学上的一些规律。
“问课”究竟问什么?可问成败,可以是课堂的精彩一瞬、缘何精彩,也可以是遗憾一笔、遗憾何在;可大可小,大到问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到问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处理;可深可浅,深到对教育思想理论的再思考,浅到对一个教学细节的再设计。
第一,多问成功之处。一堂课上完,不是万事大吉,也不是完事大吉,它只是一首诗写到了末行,而我们必须让思绪再回到曾经的课堂上去“走一走”,为下一首诗写出一个精彩的首行。所以,问一问今日之课堂、昨日之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找到教学中的成功和值得今后借鉴的地方。问问这些经验哪些可以直接运用,哪些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才能运用,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运用到明天的课堂。
第二,多“问”失败之处。对于自己感觉成功的课,要抓住细节,不为“繁荣景象”所迷惑,不要认为这节课热热闹闹,似乎就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不需要再“问”了。恰恰是这样的课,更要认认真真地“问”,穷其细节,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失败之处,从而探索改进的措施。那么,对于自己认为失败的课,更要以研究的心态认真地问自己,问失败的原因,问今后的改进之策,更要“问”其中潜藏的成功之处,问其成功的背景,对今后的教学有何借鉴之处。所以,即使是一节失败的课,也不可全盘否定。
第三,多“问”可问之人。教学从来就不是“孤芳自赏”的工作,所以,教师要走出“自我”的那片天地去“问”。一是跳出自我,站在自我之外问自己,用一双智慧的眼睛问自己,力争把自己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这样才会给自己不断注入活力,成长的步子才会更快,更有实效。二是问学生,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疑惑、困惑、收获便是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三是问同行,如有同行观课,课后更要多问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问他们,更能看到自己教学的失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更能改进我们明天的教学工作。
第四,“问”的形式多样化。一、对话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双向交流,谈话自然,比较随意,缺少预设,容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有利于情感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问卷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问课”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容易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避开了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容易看到”问课”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三、书信式: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就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发表看法,不受时空限制,反馈及时,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深入,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改进工作。
第五,把“问”变成自觉行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问”之不存,教学便没了根基。教学实践是“问课”的“根”,而“问课”也是教学实践的“源头活水”,所以,我们要将“问课”恒久地坚持下去,把“问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问课”的核心即是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省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成功源于习惯,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当“问课”成为我们老师的习惯,它将是老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绿色通道”,在不断的“问课”中提升教学的智慧,在不断的“问课”中走向生本的课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所以“问课”应成为教师每天必修的“功课”。
关键词:问课;形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19-01
所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等对其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
“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回顾。只有“问”,才能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找到快捷的前进之路。 “问课”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通过“问课”,可以得到一份精彩的记录,或是一丝遗憾的感慨,或是一点灵感和触动,它们是珍贵的,因为它们是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自课堂现场的学情反馈。通过“问课”,还可以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现象(尤其是教学细节)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感觉到预案设计的变化,更能捕捉到瞬间闪现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自我教学上的一些规律。
“问课”究竟问什么?可问成败,可以是课堂的精彩一瞬、缘何精彩,也可以是遗憾一笔、遗憾何在;可大可小,大到问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到问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处理;可深可浅,深到对教育思想理论的再思考,浅到对一个教学细节的再设计。
第一,多问成功之处。一堂课上完,不是万事大吉,也不是完事大吉,它只是一首诗写到了末行,而我们必须让思绪再回到曾经的课堂上去“走一走”,为下一首诗写出一个精彩的首行。所以,问一问今日之课堂、昨日之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找到教学中的成功和值得今后借鉴的地方。问问这些经验哪些可以直接运用,哪些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才能运用,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运用到明天的课堂。
第二,多“问”失败之处。对于自己感觉成功的课,要抓住细节,不为“繁荣景象”所迷惑,不要认为这节课热热闹闹,似乎就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不需要再“问”了。恰恰是这样的课,更要认认真真地“问”,穷其细节,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失败之处,从而探索改进的措施。那么,对于自己认为失败的课,更要以研究的心态认真地问自己,问失败的原因,问今后的改进之策,更要“问”其中潜藏的成功之处,问其成功的背景,对今后的教学有何借鉴之处。所以,即使是一节失败的课,也不可全盘否定。
第三,多“问”可问之人。教学从来就不是“孤芳自赏”的工作,所以,教师要走出“自我”的那片天地去“问”。一是跳出自我,站在自我之外问自己,用一双智慧的眼睛问自己,力争把自己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这样才会给自己不断注入活力,成长的步子才会更快,更有实效。二是问学生,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疑惑、困惑、收获便是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三是问同行,如有同行观课,课后更要多问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问他们,更能看到自己教学的失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更能改进我们明天的教学工作。
第四,“问”的形式多样化。一、对话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双向交流,谈话自然,比较随意,缺少预设,容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有利于情感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问卷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问课”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容易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避开了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容易看到”问课”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三、书信式: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就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发表看法,不受时空限制,反馈及时,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深入,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改进工作。
第五,把“问”变成自觉行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问”之不存,教学便没了根基。教学实践是“问课”的“根”,而“问课”也是教学实践的“源头活水”,所以,我们要将“问课”恒久地坚持下去,把“问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问课”的核心即是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省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成功源于习惯,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当“问课”成为我们老师的习惯,它将是老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绿色通道”,在不断的“问课”中提升教学的智慧,在不断的“问课”中走向生本的课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所以“问课”应成为教师每天必修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