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官”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在农村自治事务中暴露的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村官“职务”犯罪率节节攀升,村官们为了获利侵财要么向百姓索拿卡要,要么将贪婪之手伸向集体土地。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依法惩治村干部的职务犯罪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群众身边的干部腐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基层政权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党的执政根基。为惩治村官职务犯罪,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通过对刑法93条第二款的解释,以图为执法部门惩治农村村委会等基层人员职务犯罪提供立法依据。这几年的司法实践证明这个解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有效、及时和有前瞻性的,但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意图通过本文的写作,已期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统一正确惩处有所裨益。
  职务犯罪是指具有一定职务的特殊主体,违背职责,利用职权或通过职务行为进行违法活动,触犯刑法有关规定,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该罪行为人是依法从事职务活动的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务型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即刑法总则第九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的从事国家公务的相关人员,例如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等犯罪主体;另一类是非公务型主体,包括在国家机关及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所有不从事国家公务但又利用本身职务上的便利进行犯罪的人员,例如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等犯罪主体。村委会会等基层组织人员,他的身份既可能是公务型主体,也可能是非公务型主体。
  一、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
  我国刑法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严格来讲,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因为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它的人员是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不是国家机关,村委会成员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村委会在实践中有协助县乡政府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为了惩治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的公务犯罪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反复调研,2000年4月29日通过了《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这是多年来立法机关首次以立法解释的形式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界限。该立法解释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1)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3)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4)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5)代征、代缴税款;(6)有关计划生育、户口、征兵工作;(7)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前款规定的公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和第三百八十三条贪污罪、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第三百八十五条和第三百八十六条受贿罪的规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成为了准国家工作人员。
  二、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的双重职责
  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不仅从事准行政管理工作,他们还从事村集体事物管理工作,特别是村公益事业,如村内道路的兴修,村内照明设施的建设,村内饮水设施的修建,以及建校、集体投资办厂等自治范围内的集体事务的管理,那么基层组织人员从事这些事务的管理过程中,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行为,构成什么犯罪呢?我国刑法在理论上把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受贿罪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放在一起研究。集体事务的管理的行为能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呢?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公务行为时可以构成贪污罪,是因为他们这时是准国家工作人员,而从事集体事务的管理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这时贪污、挪用公款,可以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和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作为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的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其理由是,这两个罪名规定在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之中,其主体除了公司企业人员之外,还分别明文规定包括“其他单位的人员”、“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某个行政村当然可以作为一个单位看待,因此,农村基层干部当然属于“其他单位的人员”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一点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均无异议。但从事集体事务的管理时,利用职务便利受贿,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是构不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因为刑法163条犯罪的主体仅规定为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其他单位工作人员”的规定,所以构不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罪名,根据刑法罪行法定的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基层组织人员从事集体事务的管理时,利用职务便利受贿,不构成犯罪,只能做党纪、政纪处理,这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对这类犯罪的打击。建议把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改为,公司、企业、村委会、居委会人员受贿罪。
  三、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的范围
  在农村,不仅有村委会,而且还有村党支部,还有各个小队的村民小组组长。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93条的解释,明确了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在从事规定的7种行为时,已准国家工作人员论。但村党支部是否为解释规定的基层组织人员,解释并没有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可见,农村中的党支部应该是解释中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人员从事解释规定的7种行为时,可以构成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这三个罪名。而且我们还可以从我国的宪政实践中看出,我国各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党的各级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等一样可以构成职务犯罪,只不过我国法律中,一般只规定国家机关不规定党的组织,这是立法技术的原因,并不是说党的组织不受法律约束。
  各个小队的村民小组及小组长,我们认为能够协助人民政府的基层组织是村级基层组织,村分设的村民小组和下属的委员会,只是协助村级组织工作的组织,与村基层组织是有区别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7月3日作出的司法解释,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阶段,作为刑法意义上的农村基层干部,一般是指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成员的组成人员。具体来说,是指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和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支部成员等农村基层干部。
  四、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能否成为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随着实践的发展,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不在紧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身份论不再是主导的理论,代替身份论的是职责论。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把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解释为: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用权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其中规定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成为渎职犯罪的主体,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在某些行政管理领域协助政府开展工作,但它不是受政府的委托,而且也不是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不是“代表”而是帮助者。再加上,村委会只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它只在一个村这样的小范围内享有少量的权力,它存在渎职的能力和可能性很小,故我们认为没有必要把村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规定为渎职侵权犯罪的主体。
  (作者通讯地址:汝州市人民检察院,河南 平顶山 467500)
其他文献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增加了小额诉讼的规定,将小额诉讼程序入法的确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对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为当事人提供廉价正义和及时正义的正面价值往往被非理性的夸大了。这是因为,小额诉讼实行一审终审,固然具有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迟到正义等优势,但该优势能否发挥以及是否会带来一些副产品,也是令人担忧的。故笔者以为小额诉讼简易而不简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车辆挂靠的概念,由来及现存的问题,随后说明了我国法律对交通事故中车辆挂靠责任的的规定,并介绍交通事故中车辆挂靠的民事责任承担在实际判决中存在的情况,最后提出笔者的观点,对以期交通事故中车辆挂靠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车辆挂靠;民事责任;承担  一、车辆挂靠的概念,由来及现存问题  挂靠经营是指,在实际经营中,“挂靠者”依附于“被挂靠者”,对外以“被挂靠者
期刊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中用单章三个条款对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做了规定,2012年底最高检、最高法也用独立的章节分别出台了规则或司法解释。现在新法已全面施行半年,各地检察机关也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只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程序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刑事和解政策?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一线检察官的最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
期刊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这是刑事诉讼法继1996年之后的又一次重大修改,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体现了近十几年来的司法改革成果,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实现了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新刑事诉讼法对审判简易程序做了新的修改和规定,对于司法机关节约司法资源、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 新旧刑诉法对简易程序规定的比较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检察机关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应然主体,又承担着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责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同时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在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基础上,完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构建“医患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应当以基层人民法院为主导。其构建应当设定运作基本原则、运作流程及目标。运作基本原则确定为有限调解原则、免费调解原则、定期回访原则、效力保障原则。“医患纠纷多元调解机制”的构建目标应当实现办公场所的衔接、调解人员的衔接、调解程序衔接、业务管理衔接、调解效力衔接、救济途径衔接“六个衔接”。  关键词:构建 “医患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基本思路  正文:  构建“医患纠纷
期刊
职务犯罪预防实践中,预防部门向发案单位制发的个案检察建议书主要是以说服教育为基本特征,强制性不甚明显,发案单位是否接受主要出于自愿,不确定性也较大。因此,检察建议的效力主要取决于制作质量,必须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才有可能为发案单位所接受和落实。为提高检察建议的权威和效力,预防部门要注重增强其说理性,对检察建议所依据的事实、法律、事由等进行释法说理、分析论证、做到以理服人。  一、讲事理,有的放矢
期刊
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实际业务中往往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是对当事人未申诉的案件发现错误如何处理的问题,例如:当事人针对某一案件的生效判决提出申诉,承办人在审查过程中发现与本案相关的还有另外几个生效裁判,审查后发现:存在错误的不是当事人提出申诉的判决本身,而恰恰是之前的另一份判决。在当事人没有对其提出申诉的情况下,检察机关能否可以主动针对以前的错误判决进行监督?二是对发现确有错误的案件是否准许当事人撤
期刊
“执行难”是长期以来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难题之一,而规避执行又是造成“执行难”的重要原因。规避执行是指负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给付义务的当事人或对生效法律文书负有协助义务的其他人,采取转移、隐匿财产或为财产给付设置法律、人为障碍等方式,造成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以达到逃避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行为。近年来,由于一批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执行的司法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司法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对此,各地
期刊
案件质量是检察办案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检察机关力求通过对案件的统一管理、实时监控、管办分离等措施来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增加办案透明度,提高案件的质量。在不断的探索中,检察机关在内设机构中增设了案件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案件的全程管理。笔者参与了基层检察院案管部门的组建,见证了案管部门在促进案件质量提升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经历了不断探索完善的历程。本文以南安市检察院案件管理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