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当幼儿遇到问题,自己又不能解决时,孩子便要寻求他们心目中的权威——老师的帮助,这就是幼儿的告状行为。正确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对于幼儿的成长、社会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告状行为;引导;策略;和谐交往
中图分类号:TN959.2,A,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037-01
本文通过笔者对幼儿告状情况的多方面观察以及应对策略的多方面探讨,总结出减少幼儿告状、引导幼儿和谐交往的四个策略,通过这四方面的策略助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引导幼儿和谐交往。
一、幼儿告状动机的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的 發生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这是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为了寻求帮助、表现自己或者检举他人等而引发的行为,是幼儿想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来解决自己困难的一种人际行为。根据幼儿告状动机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原因。
(一)寻求帮助
这种类型的告状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有任何情感和想法都是从外露的。当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与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愿不合或者争抢玩具等状况。当这些事件发生,会引起幼儿的不满意或者不认同,而幼儿又不能独自解决问题,就会向老师告状来寻求帮互助。
(二)寻求老师的关注
幼儿希望自己被老师关注,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所以当幼儿看到同伴有不好的行为时,他为了获得老师的好感而向教师告状。
(三)受到教师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会影响幼儿处事行为和对于是非的判断,当教师的处事行为成为幼儿的评判标准时,幼儿往往会按照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其他小伙伴,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的要求不符合时,幼儿为维护规则或者打抱不平便会向教师告发,即检举对方的告状。
二、幼儿和谐交往的四大策略
(一)和谐交往,缘于优秀绘本
许多优秀的绘本故事都传递着友爱、分享、包容等幼儿社会性发发展的重要品质,是对幼儿进行和谐交往教育的优秀载体。
因次,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绘本来减少幼儿此类的告状行为。通过阅读这些绘本,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自发地减少同伴的告状行为。
(二)和谐交往,缘于多方活动
(1)以集体教学为“重点”促进幼儿社会性
首先,我们应精心筛选对幼儿社会交往具有重要价值的集体教学活动,并且注重将各领域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社会活动《我们能自己解决》中,通过观看视频,邀请幼儿表演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同伴之前有了矛盾,首先要学会自己解决。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幼儿良好的品德养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以区域活动为“媒介点”促进幼儿社会性
区域活动可以极大地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但是区域活动中幼儿对于区域以及材料的选择往往会发生很多告状的行为,以区域活动中的某些片段作为导引或延伸环节的一个媒介点渗透幼儿社会性的教育,是帮助幼儿学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之一。
比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喜欢的建构区的人员设定是7个人,而此时建构区已经有7个幼儿在建构区里进行活动,彤彤很想玩,但是又考虑到区域的规则,于是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是我先到建构区,而文文是比我后到的,她不可以玩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告状行为即求罚型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未达自己心里的平衡到而引发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而区域活动正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能够和谐相处的契机。幼儿告状的减少,对于幼儿和谐相处会有极大地裨益。
(3)以游戏为“融合点”促进幼儿社会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幼儿的多元智能提供了发展空间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其他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作为一个“融合点”可以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例如,在扮演顾客和服务员的角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随意选择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但幼儿扮演的每个角色都需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才能够保证游戏顺利开展。在游戏中,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会了移情,告状的现象自然就减少了。
(三)和谐交往,缘于健康环境
《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满足幼儿的多方面发展需求,获得有益生心发展的体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谐、宽松的精神环境。
比如,积极支持、鼓励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妈妈我爱你”“我是中国人”等主题环境的互动中关心、体谅他人。当幼儿学会了关心、爱护同伴,告状的心理不自觉地就减少了。
(四)和谐交往,缘于家园合作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在家大都是爷“小皇帝”“小公主”。在幼儿园里,孩子离开了家长,在家里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导致孩子们之间矛盾重重。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徳修养以及人际交往水平,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只有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和谐的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幼儿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幼儿,而对于同伴的包容、减少告状的行为则是幼儿拥有较好的社会性所迈出的第一步。因次,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努力去帮助孩子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
w Roman";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color:black’
关键词 告状行为;引导;策略;和谐交往
中图分类号:TN959.2,A,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037-01
本文通过笔者对幼儿告状情况的多方面观察以及应对策略的多方面探讨,总结出减少幼儿告状、引导幼儿和谐交往的四个策略,通过这四方面的策略助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引导幼儿和谐交往。
一、幼儿告状动机的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的 發生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这是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为了寻求帮助、表现自己或者检举他人等而引发的行为,是幼儿想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来解决自己困难的一种人际行为。根据幼儿告状动机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原因。
(一)寻求帮助
这种类型的告状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有任何情感和想法都是从外露的。当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与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愿不合或者争抢玩具等状况。当这些事件发生,会引起幼儿的不满意或者不认同,而幼儿又不能独自解决问题,就会向老师告状来寻求帮互助。
(二)寻求老师的关注
幼儿希望自己被老师关注,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所以当幼儿看到同伴有不好的行为时,他为了获得老师的好感而向教师告状。
(三)受到教师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会影响幼儿处事行为和对于是非的判断,当教师的处事行为成为幼儿的评判标准时,幼儿往往会按照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其他小伙伴,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的要求不符合时,幼儿为维护规则或者打抱不平便会向教师告发,即检举对方的告状。
二、幼儿和谐交往的四大策略
(一)和谐交往,缘于优秀绘本
许多优秀的绘本故事都传递着友爱、分享、包容等幼儿社会性发发展的重要品质,是对幼儿进行和谐交往教育的优秀载体。
因次,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绘本来减少幼儿此类的告状行为。通过阅读这些绘本,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自发地减少同伴的告状行为。
(二)和谐交往,缘于多方活动
(1)以集体教学为“重点”促进幼儿社会性
首先,我们应精心筛选对幼儿社会交往具有重要价值的集体教学活动,并且注重将各领域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社会活动《我们能自己解决》中,通过观看视频,邀请幼儿表演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同伴之前有了矛盾,首先要学会自己解决。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幼儿良好的品德养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以区域活动为“媒介点”促进幼儿社会性
区域活动可以极大地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但是区域活动中幼儿对于区域以及材料的选择往往会发生很多告状的行为,以区域活动中的某些片段作为导引或延伸环节的一个媒介点渗透幼儿社会性的教育,是帮助幼儿学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之一。
比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喜欢的建构区的人员设定是7个人,而此时建构区已经有7个幼儿在建构区里进行活动,彤彤很想玩,但是又考虑到区域的规则,于是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是我先到建构区,而文文是比我后到的,她不可以玩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告状行为即求罚型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未达自己心里的平衡到而引发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而区域活动正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能够和谐相处的契机。幼儿告状的减少,对于幼儿和谐相处会有极大地裨益。
(3)以游戏为“融合点”促进幼儿社会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幼儿的多元智能提供了发展空间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其他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作为一个“融合点”可以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例如,在扮演顾客和服务员的角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随意选择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但幼儿扮演的每个角色都需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才能够保证游戏顺利开展。在游戏中,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会了移情,告状的现象自然就减少了。
(三)和谐交往,缘于健康环境
《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满足幼儿的多方面发展需求,获得有益生心发展的体验。”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谐、宽松的精神环境。
比如,积极支持、鼓励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妈妈我爱你”“我是中国人”等主题环境的互动中关心、体谅他人。当幼儿学会了关心、爱护同伴,告状的心理不自觉地就减少了。
(四)和谐交往,缘于家园合作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在家大都是爷“小皇帝”“小公主”。在幼儿园里,孩子离开了家长,在家里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导致孩子们之间矛盾重重。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徳修养以及人际交往水平,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只有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和谐的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幼儿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幼儿,而对于同伴的包容、减少告状的行为则是幼儿拥有较好的社会性所迈出的第一步。因次,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努力去帮助孩子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
w Roman";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color: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