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方法:如何拯救ST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3月4日,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市上市公司,股票代码 000788)的简称由“ST合成”恢复为正常的“西南合成”,此时距其戴上ST帽子已近四年时间。
  在此前的2月26日,西南合成披露的2004年度报告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8亿元,净利润1211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978万元,这也是六年来公司第一次实现主营业务盈利。摘帽遂顺理成章。据西南合成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整个摘帽申请进展较为顺利,在3个工作日内便获得了深圳证券交易所批准。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明星企业到上市以后的逐渐衰微,而后在外部力量介入重组后重新获得生机,西南合成40年间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有企业改制的风风雨雨。而其现任大股东方正集团则从这一过程中尝到了成功滋味,决意将医疗医药产业打造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第二主业。
  
  由盛转衰
  
  西南合成前身为1965年三线建设期间筹建的西南合成制药总厂(以下简称“制药总厂”),在计划经济时代,西南合成作为重庆市的重点企业,其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海外市场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1993年,制药总厂发起设立西南合成,并于1997年6月16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1997年上市时,西南合成是重庆市的双(收入、利润)十强企业,60%的产品出口,每年出口创汇都在1000万美元。”其证券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说。根据其1997年度报告显示,上市当年,西南合成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3.73亿元,净利润为5614万元。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推进,以及受到海外市场波动的冲击,西南合成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粗放式管理带来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企业经营状况日益下滑,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亏损。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从2001年4月18日起被实施特别处理,简称变更为“ST合成”。与此同时,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的情况也暴露出来。
  2001年,公司依然没能遏止住业绩下滑的势头,反而濒临退市边缘。为了保住ST合成的上市资格,重庆市政府给予财政补贴1730万元,同时依靠企业技术转让等方式得以实现微利,但由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亏损 3219万元,不符合“摘帽”要求,继续被特别处理。
  2002年2月,重庆市面向社会寻求西南合成的重组方,当时拿出方案的有三家企业,方正集团、上海利尔和南方同正。2002年6月10日,制药总厂与南方同正签署协议,将所持ST合成的全部股权托管给后者。南方同正在入主后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使西南合成走出困境,但终因各种因素所限,公司于当年再次出现巨亏,亏损1.53亿元,累计未弥补亏损已达3.6亿元,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仅为0.25元,与资不抵债一步之遥。方正入主 2003年上半年,ST合成的经营情况进一步恶化,其上半年度继续亏损5793万元,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仅为0.09元,濒于破产。正是在这种极端危急的情况下,国内著名的高科技企业方正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介入重组。 事实上,从2003年初,方正集团便与重庆市政府、化医集团、制药总厂开始正式接触,经过多轮谈判,各方对ST合成的重组取得了一定共识。
  2003年7月1日,制药总厂与南方同正解除了股权委托管理协议,同时约定后者派驻的经营管理人员退出ST合成。与此同时,化医集团与方正集团经友好协商,签订了《西南合成制药总厂委托管理协议》,化医集团将制药总厂全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资产、人员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全部委托给方正集团进行管理。制药总厂则作为委托方与方正集团签署了《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委托管理协议》,将所持ST合成国有法人股全部委托给方正集团进行管理。
  


  由于制药总厂债务缠身,已资不抵债,如何妥善处理相关债务则成为ST合成下一步重组成败的关键,其中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国家开发银行为其主要债权人。2003年8月19日,华融重庆办事处与化医集团签订了债权转让合同,前者将所拥有的对制药总厂的合法全部债权总额人民币3.75亿元全部转让给后者,转让金额为5823.8万元。随后,化医集团豁免了合成总厂所欠部分债务,金额为2,41亿元,这也使制药总厂的净资产由-1.61亿元调增为7996万元。
  接下来,在2003年9月4日,制药总厂实施债转股,改制组建重庆西南合成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合成”)。重庆合成汁册资本为13282万元,其中,化医集团以制药总厂调整后的净资产7996万元山资,占60.20%股份;国家开发银行则以对制药总厂5286万元的债权作为出资,占39.80%股份。随后,为了进一步推进重庆合成重组工作的完成,国家开发银行又同意在重庆合成设立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将其所持全部股权转让给化医集团。 至此,方正集团介入的最大障碍已基本扫清。在国家开发银行同意出让所持有的重庆合成全部股权的基础上, 2003年9月29日,方正集团与化医集团签订了《重庆西南合成制药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协议》。鉴于国家开发银行将在重庆合成成立运行一段时间后退出,化医集团从而100%控股重庆合成,方正集团决定单独向重庆合成进行增资扩股。增资扩股后,重庆合成总股水为 42857万股,方正集团以3亿元出资持有70%的股权,从而间接控股ST合成。
  
  拯救ST合成
  
  与此同时,来自方正集团方面的戴洋宇、余丽、施倩等人进入ST合成董事会,并由戴泽宇㈩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拯救上市公司行动旋即展开。
  方正集团针对ST合成现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生产经营方面出台了以下措施:第一,引进管理人才,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方正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精补,坚持持续创新,培育“方方雁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推进企业生产经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降低采购成本,改革营销模式,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冬研投入,改进生产工艺。第三,完成债务重组,解决债务纠纷。在各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不仅打通了融资渠道,并在债务重组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采取多种手段解决历史遗留的债务诉讼叫题,为企业创造好的外部环境。第四,积极进行新品开发及GMP改造工作。方正集团高度重视西南合成的研发工作,加大力度进行新品研发工作,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短短半年的时间,ST合成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各项财务指标均向健康方向转变,实现了化腐生肌的初步目标。为了尽早摘帽,重塑新形象,公司努力向重庆市政府争取到连续三年给予4000万元财政补贴的政策,并在2003年度实现净利润 505万元。但由于2004年1月中国证监会出台的相关规定,“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均被视为非经常性损益,ST合成遗憾地与“摘帽”擦肩而过。
  虽然暂时未能摘帽,但公司的资产质量已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经营活动也进入良性运转。方正集闭为西南合成制定了七年发展规划,其中前三年作为调整期,后四年作为飞速发展期,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成功摘帽
  
  在2004年实现摘帽已成为ST合成志在必得的目标。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泽宇向记者介绍说:“领导班子按照方正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五个统一’的要求,按照‘整改、整合、完善、发展’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实现股份公司摘帽’的全年奋斗目标,抓内促外,加强内部管理,整合内部资源,强化技术进步,整顿营销秩序,调整营销策略,完成了所有产品生产线的GMP改造,消化了原材料、燃料、运输费用飞涨的不利因素。”
  公司首先推进用人制度改革。为了彻底扭转部分员工对公司和个人关系不切实际的想法,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公司实行管理岗位全员竞争上岗:对全体管理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地转变了员工观念,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生产经营上,ST合成进一步加大新品开发和技术进步的投入,为产品调整奠定基础。一是完善《技术进步奖励方案》,改善科技人员工作环境,适度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热情;二是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三是积极开展老产品工艺改进;四是加强对老产品的技术管理,五是对现有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加大仿制药开发和制剂产品开发力度,形成产品链。这些措施为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不仅为销售提供了众多后续品种,而且通过技术进步,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确立了品牌效应。
  同时,ST合成整体投入4300万元,经过广大员工的奋力拼搏,共有89个品种和规格的药品通过GMP认证。至此,公司所有产品均已通过GMP认证,搭建了生存平台,提高了公司质量管理水平。
  然而,现实的困难也在不断考验着逐步走向健康的ST合成。2004年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大背景下,原材料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能源、运输状况都十分紧张,费用大幅度上涨,这一切都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困扰。
  方正集团一直在关注着ST合成的发展和变化,董事长魏新、总裁张兆东和执行总裁李友都先后多次到ST合成检查工作,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对ST合成的全方位改造收到了满意的效果,2004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8亿元,净利润1211万元,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完全满足了摘帽的要求。
  
  大医药产业链
  
  对于ST合成的成功重组,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曾向记者表示:“IT业风险很高,太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这对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很不利。”为稳固发展根基,方正集团近年已有意识地向一些传统产业迈进,比如钢铁、制药,他表示,重组ST合成恰好契合了方正希望在西南建设一个发展基地的计划。
  魏新认为,西南合成作为全国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出口创汇企业,拥有6个获美国FDA批准的产品,每年有2000万美元的出口,这均是难得的资源。
  


  而方正集团执行总裁李友更毫不讳言:“实际上,西南合成对方正而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枚关键棋子。”西南合成的成功摘帽和良性发展,坚定了方正集团进军医药产业的信心。与此同时,其战略意图进一步明朗,正式将医药产业作为方正集团在IT之后的第二主业。与之相应的一个更大动作是,方正集团2004年决定投入巨资兴建北大国际医院。
  据李友介绍,目前方正集团及北大所派管理及专业人员已经到位,医院管理公司已经正常运转,即将兴建的亚洲最大的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已获政府有关部门立项批准。他向记者表示“如果我们将北大国际医院办成功,再与北大医学部进行合作,牢牢依托北大雄厚的医学资源,那么,方正将成为国内最有实力和优势的医院集团公司。”
  在北大国际医院管理公司旗下,还将与外国医疗设备巨头共同组建医疗设备租赁公司,目前谈判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一家大型的医疗物流公司正在组建之中。李友告诉记者:“作为第二主业的医疗医药领域,我们已经确定了‘依托北大、借船出海、成就基业’的发展方针。”
  
  发展新机遇
  
  而作为这一产业链上的关键棋子,西南合成在2005年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戴泽宇向记者透露说:“今年我们首先要完成企业改制分流工作,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职工,得到了绝大多数职工的支持。在完成转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三岗制’,优胜劣汰,提高劳动效率。2005年公司将围绕‘发展、创新’的经营思路,继续优化制度和流程,建立成本倒推机制,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建立简洁高效的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效益。”
  针对这一目标,戴泽宇认为,营销工作是关键。他说:“公司将继续对营销资源进行整合,纯洁营销队伍,提高销售队伍的整体素质,组建商贸网络,培养一支作风过硬的营销队伍。一是按照“外向型企业”的战略定位,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二是要求国内市场销售必须有新思路,实现销售收入跨越式发展;三是积极探索与当地有实力的代理商和经销商合资组建商贸公司的新方式,形成商贸网络。”
  同时,在2005年,西南合成将继续加快技术进步和新药开发,调整产品结构,完成产品的战略定位,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据戴泽宇介绍,西南合成将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同时依托北京大学下属的大型医院的研发团队,迅速实现研发成果产品化。
  2005年是西南合成成立40周年,在方正集团介入重组后,终于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一良好的开端基础上,戴泽宇提出了“两个坚持”:一是保存核心,二是刺激进步,二者强力互动,使企业永葆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ST吉纸没能“夺”下“破产第一股”,张近东的兄弟却借之走上了资本市场    2005年8月31日,已经暂停上市的ST吉纸(SZ 000718)发布一纸公告,事关其控股权转让。在同一日公布的半年报中,这家连续亏损3年、资不抵债的公司居然取得净利润3012万元。  当然,ST吉纸没什么神奇的起死回生术。从2003年2年以来一直停产至今,200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只有可以忽略的28万元,但补贴收入就有
期刊
在内衣界引入类似营销策略,倪学善并非第一人,但将此提炼为一种理论,并一往无前的尝试全国推广,却无他例可循。他的目标是通过以“让利”为内容的FCL营销模式给北极新秀的终端建设打开一道通往全国的市场之门。但另一方面,“让利”后的风险被转嫁,“100%退货”背后的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似乎就横在他们的前进道路上。    7月18日晚上,出现在温州服装商会主办的服装营销模式研讨会上的温州北极新秀服饰有
期刊
德隆的机会来自潜规则,德隆的操作是隐规则,德隆的危机源于显规则    如今再回头去看德隆的发展历程,并不会有迷宫般的感觉。在其清晰的轨迹中,与其他民营企业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早期经营范围杂乱、不固定,四处寻找机会,只为赚钱。但依靠资本市场完成原始积累后,德隆的思路明显发生转变,它渴望获得产业上的认同,企图从草莽变身为正规军。    第一阶段:创业和原始积累  唐万新的两点结论:  正道走不通和轻易
期刊
飓风卡特利娜已经过去,新奥尔良的重建工作也已经开始,但这场飓风留给人们的记忆,以及留给媒体的话题,恐怕不会随着新奥尔良人的生产生活恢复正常而结束。  也许几十年后,人们还会记得,甚至讨论这场天灾,因为至少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场天灾,再加上捎带的人祸,影响十分恶劣,用美国《新闻周刊》的话说就是不亚于海湾战争。  在评价卡特利娜带给美国的打击时,有不少媒体都把重点放在它对新奥尔良城市本身的毁灭性伤害,尤
期刊
德隆长于产业整合,德隆失于陈旧的金融意识与方法,德隆败于经营管理的滞后与超前    尽管德隆的产业整合效果尚未充分显示,但在某些领域已经奠定了其地位;尽管德隆曾经游走于灰色地带,但其已表现出从经营机会型企业向经营产业型企业的转型意愿和行动。就在德隆规避了政治风险、甚至可能化解财务风险之际,这座大厦却顷刻倒塌,而其死去的过程引起的震动直到现在仍未充分显现出来。  唐氏兄弟费尽心机、倾近20年之力搭建
期刊
一夫多妻,容易后院起火;一个品牌旗下分布多种产品,可能也会惹火烧身。  消费者喜爱挑选,但是不喜欢眼花缭乱。如果一个品牌下产品太多,会让消费者延长决策时间,甚至把消费者推向单一产品的竞争对手。  关于品牌的传统理念认为,一个品牌下产品越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颇似“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其实不然,如果你生病,到药店一看几十种感冒药差异不大,你反而会无从选择。  但公司为什么都喜欢在一个品牌下,不停地
期刊
2005年8月,Google上市一周年,且不总结这一年中Google有何举措,仅这一个8月就足够热闹。也许为这一个月,它已经准备一年也未可知。  2004年8月19日,姗姗来迟的Google首次公开发行吊足了投资者胃口,股价上市即高开高走,每股85美元。一年来,凭着超强的搜索引擎与超强的人气,股价一路高歌到如今的280美元。  此时,什么都没有人气重要,而上市一周年这个万众瞩目之际,如果Googt
期刊
从2000年起,世界进入哈利波特时代。  这一年,罗林第四本小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出版,预订超过100万册,新书出版后,仅美国Barnes & Noble书店一小时之内就销售9.3万册。不久后,全球哈利波特系列销售达到1.2亿册,加上哈利波特相关图书,笔记本,日历等,总量不下2亿册。  这一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在英国开机。同时,时代华纳开始大量出售特许经营权,世界上很快出现100多个哈利
期刊
1997年6月,罗林第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正式出版,但是这本书会不会畅销,甚至能不能卖得动,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并没有多大把握,所以他们第一次只尝试性地印了500本精装本,而且据说付给罗林的报酬只有1000英镑(对此,社长牛顿予以否认,但拒绝透露出版合约的内容)。  布鲁姆斯伯里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没有把握的另外一个证据是,从同意出版,到正式出版,历时近一年时间,他们没有安排任何大规模
期刊
当《哈利波特》风行全球之后,人们回首《哈利波特》—与作者罗林的成功时,总喜欢用一夜成名来形容,事实上,与成名的一夜之前,罗林已经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至少从她1990年正式构思哈利波特系列,到1996年她第一本小说找到出版社,其间有7年之久。    哈利波特的诞生    罗林1965年出生于英国格温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实验室技术员,都是理科,但两人给女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