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也许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都可以满足幼儿自信心的需要。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时代,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成长、进步得快一些,再快一些,于是,表扬成为了许多教师和家长惯用的教育手段。
然而,许多教师似乎无法拿捏准表扬的尺度,一句好听的言语,一个单一的拥抱,一个竖起的大拇指……这些简单又随意的表扬方式或许让许多孩子得到了满足和骄傲,亦或许让许多孩子感到了一丝敷衍。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完成了一件小事,夸;孩子按时吃完了午饭,夸;孩子说了一句“老师好”,还是夸……这些频繁又空泛的表扬,是否真的可以满足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需要?如果不能,那到底什么事情才真正值得表扬?在这个提倡“赏识教育”的时代,我们注重孩子的优点,一旦发现便及时表扬。可是,过度过量的表扬是否会适得其反?表扬的初衷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才不会踏入表扬的误区呢?
教师有话说
Q:你如何看待表扬这一教育手段?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自信心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评价的现象,表扬这种积极、正向的教育手段有其用武之地。因为,恰如其分的表扬将会大大增强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只有在用得适宜的基础上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表扬不是越经常被使用越好,也就是说,表扬的效果和频率无关。孩子原本就应该做的事,原本就有能力做到的事,原本就具备的好行为和好习惯就无需着力表扬。而当发现孩子付出一定努力,习得一个新本领,掌握一种新能力,养成新的好行为,表现出好品质时,成人可以都加以表扬。
还得注意,表扬不能仅指向于人,也不能太宽泛和笼统。“××,你真棒”这种表扬犹如隔靴搔痒,没有教育意义和效果。表扬最好能用描述性语言阐明具体的事。例如:“××,刚才你用了很长的时间在探索玩具,能坚持还爱探究,真好!”这样描述性的表扬会让孩子关注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只在乎他人的评价教育,也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自我积极认识和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邱守
表扬也是提升孩子自信心、让孩子获得他人肯定的一种途径。因此,要注意表扬时的话语。一忌语言太泛,如“你太棒了”“你真不错”,如果空泛的语言用多了,表扬所具有的激励效应则会趋于平淡。二是表扬是要有针对性,要告诉孩子被表扬的是哪一点、哪一种行为,既能让该孩子得到肯定,又能为其他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三是表扬的内容应该聚焦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而非学习结果。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如果表扬的内容仅聚焦于结果,则会忽视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忽视了克服困难、专注性、合作等良好学习品质对每个孩子终身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样可能会使孩子形成短视的学习态度,或使其拥有的良好学习品质得不到挖掘与肯定,都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北京市海淀区美和园幼儿园 王晓岚
成人对孩子表扬的目的就是使某些好的行为得到强化,从而消退不良行为。从儿童角度来看,获得成人的表扬是被认可的需要,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体现。事物总有两面性,表扬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作用。表扬的正确运用是一门学问,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一,表扬需要具体而及时。孩子的某一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会使效果最大化,让其获得自我成长的满足感;如果等事情过去很久再表扬孩子的行为,孩子就会“无感”。
第二,表扬要针对行为而不是人。我们往往会表扬孩子:“你真聪明,真能干……”此类表扬属于下定义,多以成人的评判标准为主,长此以往,孩子会在迎合大人的表扬中失去自我成长的力量。
第三,表扬需要灵活多变。表扬的种类有很多,有物质的、精神的,有语言的、行为的,这些表扬类型没有优劣之分。使用表扬时需不断变化频率,固定的频率会让孩子的行为固定,一旦停止表扬,该行为难以保持下去。
第四,表扬也不能过于频繁。要防止孩子犯上“表扬瘾”,长此以往,表扬会让孩子习以为常,爱听好话,受不得批评和挫折。表扬后还可以恰当地提出改进意见,如:“这次的城堡搭得又高又大,如果加点门窗会更好!”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 徐彩华
调查问卷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园教育中表扬的应用现状,本刊面向一批幼教工作者发放了调查问卷,并根据最终收集的问卷总结出以下信息。
基本信息
参与本次调查的幼教工作者大多来自公办园,其中,来自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居多。86.67%以上参与者就职的幼儿园为省级示范园。参与调查者的教龄主要集中在1~3年和15年以上这两个年龄段。
对表扬的应用
66.67%的教师认为幼儿需要被表扬,但要注意“度”,防止滥用;33.3%的教师认为幼儿特别需要被表扬,因为表扬能够增强其自信心,强化良好行为。90%的教师在工作中会经常积极表扬幼儿;10%的教师表示自己不会经常表扬幼儿。
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教师主要因为幼儿勇敢、努力、勤劳、积极等特征而给予表扬(见图1)。40%的教师认为,表扬的目的是规范幼儿行為,树立良好榜样;30%的教师认为,表扬能够肯定幼儿的学习成果,激发其学习兴趣;10%的教师认为,表扬能够表达对幼儿的喜爱之情,也能获得安静有序的教学秩序。40%的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表扬方式;36.67%的教师喜欢用肢体动作表扬孩子,如微笑、击掌等;16.7%的教师习惯用口头言语表扬。
86.67%的教师会选择在全班孩子面前公开表扬幼儿,13.33%的教师在表扬的时候无明显倾向性。50%的教师更倾向于表扬群体,30%的教师倾向于表扬个体。
对表扬的看法
大部分答卷者认为,教师的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保护其人格和自尊心;但有20%的教师认为,表扬会削弱孩子的自主性和内驱力;13.3%的教师认为,频繁地表扬反而使孩子习以为常(见图2)。答卷者认为,教师的表扬存在言语过于笼统,缺乏真实情感,频率较高,只注重表扬结果而忽略了活动过程等问题(见图3)。
在表扬过程中,36.67%的教师认为应当注意表扬的具体性;33.33%的教师认为应注意适度性,13.33%的教师认为应注重差异性;10%以下的教师认为应注重丰富性和真实性。
面对“赏识教育”是否可取的问题,56.67%的教师给出的答案为“是”,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应当多表扬孩子;33.33%的教师给出的答案是“否”,认为表扬应当遵循适度原则;另有6.67%的教师表示“不确定”。
然而,许多教师似乎无法拿捏准表扬的尺度,一句好听的言语,一个单一的拥抱,一个竖起的大拇指……这些简单又随意的表扬方式或许让许多孩子得到了满足和骄傲,亦或许让许多孩子感到了一丝敷衍。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完成了一件小事,夸;孩子按时吃完了午饭,夸;孩子说了一句“老师好”,还是夸……这些频繁又空泛的表扬,是否真的可以满足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需要?如果不能,那到底什么事情才真正值得表扬?在这个提倡“赏识教育”的时代,我们注重孩子的优点,一旦发现便及时表扬。可是,过度过量的表扬是否会适得其反?表扬的初衷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才不会踏入表扬的误区呢?
教师有话说
Q:你如何看待表扬这一教育手段?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自信心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评价的现象,表扬这种积极、正向的教育手段有其用武之地。因为,恰如其分的表扬将会大大增强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只有在用得适宜的基础上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表扬不是越经常被使用越好,也就是说,表扬的效果和频率无关。孩子原本就应该做的事,原本就有能力做到的事,原本就具备的好行为和好习惯就无需着力表扬。而当发现孩子付出一定努力,习得一个新本领,掌握一种新能力,养成新的好行为,表现出好品质时,成人可以都加以表扬。
还得注意,表扬不能仅指向于人,也不能太宽泛和笼统。“××,你真棒”这种表扬犹如隔靴搔痒,没有教育意义和效果。表扬最好能用描述性语言阐明具体的事。例如:“××,刚才你用了很长的时间在探索玩具,能坚持还爱探究,真好!”这样描述性的表扬会让孩子关注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只在乎他人的评价教育,也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自我积极认识和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邱守
表扬也是提升孩子自信心、让孩子获得他人肯定的一种途径。因此,要注意表扬时的话语。一忌语言太泛,如“你太棒了”“你真不错”,如果空泛的语言用多了,表扬所具有的激励效应则会趋于平淡。二是表扬是要有针对性,要告诉孩子被表扬的是哪一点、哪一种行为,既能让该孩子得到肯定,又能为其他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三是表扬的内容应该聚焦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而非学习结果。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如果表扬的内容仅聚焦于结果,则会忽视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忽视了克服困难、专注性、合作等良好学习品质对每个孩子终身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样可能会使孩子形成短视的学习态度,或使其拥有的良好学习品质得不到挖掘与肯定,都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北京市海淀区美和园幼儿园 王晓岚
成人对孩子表扬的目的就是使某些好的行为得到强化,从而消退不良行为。从儿童角度来看,获得成人的表扬是被认可的需要,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体现。事物总有两面性,表扬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作用。表扬的正确运用是一门学问,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一,表扬需要具体而及时。孩子的某一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会使效果最大化,让其获得自我成长的满足感;如果等事情过去很久再表扬孩子的行为,孩子就会“无感”。
第二,表扬要针对行为而不是人。我们往往会表扬孩子:“你真聪明,真能干……”此类表扬属于下定义,多以成人的评判标准为主,长此以往,孩子会在迎合大人的表扬中失去自我成长的力量。
第三,表扬需要灵活多变。表扬的种类有很多,有物质的、精神的,有语言的、行为的,这些表扬类型没有优劣之分。使用表扬时需不断变化频率,固定的频率会让孩子的行为固定,一旦停止表扬,该行为难以保持下去。
第四,表扬也不能过于频繁。要防止孩子犯上“表扬瘾”,长此以往,表扬会让孩子习以为常,爱听好话,受不得批评和挫折。表扬后还可以恰当地提出改进意见,如:“这次的城堡搭得又高又大,如果加点门窗会更好!”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 徐彩华
调查问卷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园教育中表扬的应用现状,本刊面向一批幼教工作者发放了调查问卷,并根据最终收集的问卷总结出以下信息。
基本信息
参与本次调查的幼教工作者大多来自公办园,其中,来自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居多。86.67%以上参与者就职的幼儿园为省级示范园。参与调查者的教龄主要集中在1~3年和15年以上这两个年龄段。
对表扬的应用
66.67%的教师认为幼儿需要被表扬,但要注意“度”,防止滥用;33.3%的教师认为幼儿特别需要被表扬,因为表扬能够增强其自信心,强化良好行为。90%的教师在工作中会经常积极表扬幼儿;10%的教师表示自己不会经常表扬幼儿。
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教师主要因为幼儿勇敢、努力、勤劳、积极等特征而给予表扬(见图1)。40%的教师认为,表扬的目的是规范幼儿行為,树立良好榜样;30%的教师认为,表扬能够肯定幼儿的学习成果,激发其学习兴趣;10%的教师认为,表扬能够表达对幼儿的喜爱之情,也能获得安静有序的教学秩序。40%的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表扬方式;36.67%的教师喜欢用肢体动作表扬孩子,如微笑、击掌等;16.7%的教师习惯用口头言语表扬。
86.67%的教师会选择在全班孩子面前公开表扬幼儿,13.33%的教师在表扬的时候无明显倾向性。50%的教师更倾向于表扬群体,30%的教师倾向于表扬个体。
对表扬的看法
大部分答卷者认为,教师的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保护其人格和自尊心;但有20%的教师认为,表扬会削弱孩子的自主性和内驱力;13.3%的教师认为,频繁地表扬反而使孩子习以为常(见图2)。答卷者认为,教师的表扬存在言语过于笼统,缺乏真实情感,频率较高,只注重表扬结果而忽略了活动过程等问题(见图3)。
在表扬过程中,36.67%的教师认为应当注意表扬的具体性;33.33%的教师认为应注意适度性,13.33%的教师认为应注重差异性;10%以下的教师认为应注重丰富性和真实性。
面对“赏识教育”是否可取的问题,56.67%的教师给出的答案为“是”,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应当多表扬孩子;33.33%的教师给出的答案是“否”,认为表扬应当遵循适度原则;另有6.67%的教师表示“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