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把灯光挑明(组诗)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unqiang6455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过大淀湖
  有三五个人在钓鱼
  呆看了五分钟
  什么情况也没发生
  想起很久以前
  我把一条鲤鱼甩到半空中
  也许它金黄的颜色太好看了
  我完全不能确定它落水时是否
  有声音传出去
  记一次春游
  七岁
  肯定是七岁
  我们去公社春游
  我的鞋底没有烂
  我的裤子才穿了两年
  我的褂子完全是新的
  风儿不停地吹过来
  衣服起起伏伏
  我的肚皮就晾在这幸福的春天里
  塑料拖鞋
  我看过许多小视频
  都是从卫生间
  开始
  蓝的
  黄的
  红的
  粉的
  毫无例外
  女主角都穿着一双塑料拖鞋
  谈 话
  深刻
  总是令人疲倦
  我更喜欢和你讨论
  今天
  蔬菜的新鲜度
  水果的含水量
  以及
  白巧克力那化不开的
  甜
  我们过着端庄生活
  有人穿过庭院
  我只看到他背影
  九点钟开会
  但是麦克风坏了
  就要开饭了
  筷子找不到了
  都不说了
  我重新安排好了
  12小时
  在天上挂太阳
  另外12小时
  挂月亮
  现在
  我们要过一过端庄的生活
  农业生活
  哎
  爷爷
  哎
  姥爷
  你们离开很久
  雨水和雪花还是按时到来
  你们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农业生活
  痕迹
  季节交替
  依然令我为所有的植物
  担心
  悲 伤(一)
  在书面上是一个多么矫情而又虚伪的词
  但这并不妨碍他从各个方向走过来
  如果下午过于空旷
  我常常因此
  失去喝水的力气
  悲 伤(二)
  这个下午
  之所以悲伤
  是我回想起童年时
  一位老人的临终结算
  上吊
  还是喝完一瓶农药
  他
  選择了最低消费
  mini
  大约几个月前
  闲聊
  朋友说三个月左右分手的女孩子
  他会送一辆mini
  我一般在下午去珠溪路散步15分钟
  有mini经过时
  我会忍不住盯几眼车窗
  读书人把灯光挑明
  过去的鬼故事里,
  说书人总会让女人出现在深夜。
  长长的衣服包裹住身体
  踏过木质楼梯,奇怪
  没有提到鞋子。
  我在窗外望见,
  读书人把灯光挑明。
  去西安的高速公路
  我喜欢那条路,它是那么直。
  我喜欢那条河,它一直有水。
  我喜欢玉米, 它有一大片。
  我喜欢那块草地,牛还没有来。
其他文献
专家点评  《孤证》是一篇很有意思的作品,由两位作者用书信体的形式共同创作。王玥、邹宜笑都是南师大中文系的在读研究生,她们将文学创作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创作当中,在故事中埋下了一个接一个的小伏笔,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悬疑故事。  在故事的两位主角X与Y的书信中,她们用SOULMATE般的交流,一方面分析彼此喜欢的小说、电影作品,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记忆。而这看似毫无关联的闲笔,正组成了整个故事悬念
期刊
作为“后他们”时代南京最风格化的小说家,曹寇具有某种“承上启下”的功能,而且这种“承上启下”有着一种潜在的破坏性,也即,曹寇一方面继承了“他们”对宏大叙事、乌托邦、希望原则的无情嘲弄和坚决摒弃,另一方面,在“日常主義”“平民化”等维度上,他走得更远,或者说走向了极致。所谓的“无聊现实主义”“屌丝文学”中那些新的“漫无目的游荡者”(葛红兵)、“卑污者”(郜元宝),已经消解了“他们”一代纠缠始终的创新
期刊
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韩少功、刘心武、北岛、顾城、严歌苓、池莉、王安忆、范小青、叶兆言、苏童……40年的《青春》伴随并见证了几代作家的成长,“青年写,青年读”的宗旨让《青春》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文学道路的开启。2019年,《青春》杂志大幅度改版,新增“在场写作”“异能界”“青春剧构”“作业本”“写作课”“高校文学社团联盟”等栏目,在“新锐、包容、多元”的文学旗帜下,大力扶持青年尤其是在
期刊
回想起来,我与《青春》的确有着很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青春》在我文学道路上很重要,是无法迈过的一个点。可以这么说,《青春》几乎是在我家餐桌上诞生的。时至今日,依然能记得《青春》创刊时最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方之先生,记得他如何为创办这本刊物忙碌。那时候方之刚从下放的农村回来,居无定所,经常来我家,在餐桌上皱着眉头跟我父亲商量应该怎么创办这本刊物。方之为了《青春》付出太多太多,我还能记得《青春》创刊
期刊
1  鲁西坐在格勒大厦的楼沿。  她先是坐电梯到了大厦的第十层,又踩着落满灰尘的台阶来到顶楼平台。这里有许多褪了色的红管子,它们排成一个个井字,管子上的铆钉曾经能映照阳光,但现在也附着了一层褐色。  这里风很大,鲁西感觉有风钻进了袖口,并且让自己黑色的外套鼓起,后背的布料随着风的挣扎涌起波浪,里面像是藏着一个不安分的危险小兽。她抬脚迈过那些管子,来到了最边沿,那里有一道及膝的矮障。她小心翼翼坐上去
期刊
一  那天在朋友圈看到好几个朋友都转了“再见T65和T66”的相关文章,想起我年少的时候也坐过这趟火车北上。于是,我开始回想那些坐绿皮火车的记忆,有父母买不到票焦虑的神情,有抱着儿子在火车站狂奔的画面,有火车过铁轨时发出的声响。但更多的,是缩在狭小的硬卧铺位里,摇摇晃晃的时光……  因为老家在北方,小时候隔几年就会有坐火车回老家的机会,13、4个小时都在火车上度过。那时候可选择的车次不多,最好的是
期刊
薄雾浓云一齐萦积在空中,澌澌地滴了几滴,又扬上去了。底下一派白色的房子,是别的颜色也说不定。但只看上去就是白的,因为这沌沌的、锺粥汤似的白,不知有几门几户,犬牙交错,盘盘地郁在那里。除了这白,其实冬日的中天里,大抵都是灰扑扑的。木叶落下,凋伤了这许多清癯的枯枝壅蔽着。在这寒缩的色彩里有一点赤裸裸的红,是拱起的半椭圆旗帜布长筒,上面不牢靠地贴着“古吉先生、王玉小姐新婚志嚣”几个发皱的黄色大字。顶上是
期刊
十四岁之前,女孩仅有一次单独出门的经历。女孩的母亲常常感慨,别人家女儿千伶百俐,自家女儿却有些傻。那次她不过是去离家三十几公里的乡下老家,因为完全不知道该转哪一路车,也不肯向人开口问路,蹲在小镇熙熙攘攘的车站哭得活像个傻子。一堆好心的大爷大妈围观良久、议论纷纷,最后得出一致结论:小姑娘定是被拐子拐了刚刚跑出来的!要不是女孩擦着鼻涕落荒而逃,大妈们差点帮她报警。  所以,独去远方求学,孤独寂寞、水土
期刊
春寒料峭的时候,宜兴横山水库的建设已在进行之中。每个大队安排的劳动力,都在赶赴工地参加会战。那年月,正是闹饥荒最严重的时候,参加水利工程施工的社员,不光在队里记着工分,工地上还管吃。母亲为让家中的大梁不倒,逼着父亲上工地挑土方去。父亲40岁时才结婚,已经51岁了,5个儿子,排成了一个小队。他看着灶边空空的米缸,不知道这一去之后,我娘用什么方法才能过得下日子,更不知道他回来时还能见着几个儿子。在母亲
期刊
也还是戏  她与一个空格  对峙  通往长安的行程里没有秋天  路上布满空洞的  石头。风雨在其中  佝偻着身板,一篇一篇翻看黃历  他盖的楼至今还在纸上,被人复制  他的戏  演砸了,也还是戏  从某个角度说,她过去叫阿娇  我喜欢她身旁的女佣  画面近角处  安置的  弓箭  猎犬和猎物  与人物风格无关。未必是好心的产品  戴安娜的休息  有点凉,单面的银色  不敢靠近。留给布歇自己消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