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一位学者有段著名的论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应有的地位。”自信心,就是一种内在力量。简言之,即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行为”,故也称之为“自信”或“信心”,它是人格的核心。凡是具有自信心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充满希望,充满必胜的念头,即使遇到逆境,也能保持饱满的情绪,充沛的精力,去从容应对。可见,自信心对于人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应重视对他们进行自信心的养成教育。
一、培养自信心--改约束性教育为发展性教育
历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单纯贯穿着“老师教,学生学”这根主线,使受教育者受制于老师即定的框框套套,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抑制了学生的独特需要与愿望,抹杀了有差异性的个性与行为,乃至否定个人的创造与超越。这样的教学方式,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自然也就谈不上自信心的培养了。新课程的实施,就会改变这种教学定势,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有句广告词说得好:“有自信,赢全局。”对于企业家,自信是何等重要!而对于小学生,又何偿不是如此?要让小学生在学习上赢得“全局”,教师首先要推行发展教育。发展性教育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地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信心是不是越来越强。举个例子,从学生身上反馈出来的信息告诉我们,在百分数与分数两个系统知识中,学生往往对学习分数缺乏信心,那么我们就应当将培养学生学好分数的信心做为课堂教学上的首要举措而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分数化简”一节时,就重视到这一点。授新课之前,他先来个“前奏曲”--让全班同学写出十个分数。当学生刚写出几个后又下令停笔,出题“考”学生:“你数数看,已经写了几个分数?占十个分数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一听,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当有位同学回答说:”我写了五个,占十个分数的5/10“时,老师须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分母10与分子5之间有什么关系?“而后顺水推舟,出示新课题。由于同学们有了一个成功的开端,自然对学好这节课就充满了信心。可见,信心是可以培养的。
二、找到自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情商开发
情商,指人对外界刺激持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爱慕、愤怒、厌恶、热情、冷淡等等。长期的课堂实践,使许多老师都意识到,推动某些学生进步的动力,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困难面前,往往把焦点聚在自己的缺陷上,容易出现消极、厌恶的心理反应(即情商中的劣势领域)造成思维嵌塞,显得一筹莫展。这时,老师应当转而以开发学生情商入手,创设有利的教学情景,刺激学生产生喜欢、热情、藐视困难的心理反应(即情商中的优势领域),推动智商开发,越过学习上的障碍。
有个学年,我在授完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举例: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们纷纷发言,气氛比较活跃,也感染了一位平时寡言的同学。这位同学几次都想发言,但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我立即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请这位同学发言。这位同学在老师热情鼓励下,壮起胆了,指着教室的一个窗门说:“这个窗门有上、下共八扇玻璃门,从上、下看,中间横木为中心,成上下轴对称图形;从左、右看,中间竖着的一根木料为中心,成左右轴对称图形;再从四个关着的窗门看,中间一条缝就是中心,左右两扇玻璃门成轴对称图形。”他说得非常好,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得到老师、同学的真诚赞赏,他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逐步从厌恶、畏惧转为喜欢、热爱,此后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原来,对于缺乏学好数学信心的学生,通过当众表扬,提高他在集体中形象,达到调动情商积极性,从而找到自信的感觉--这就是情商效应。
三、积累自信心--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上好每一节课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经历了一次进步就积累了一点自信心。打个比方:一个婴儿学会爬动,学会生活、学会站立、学会走路……当他每取得一次成功后,就增强了一份自信心。自信心积累越多,自卑感就消失的越多,自信心与自卑感,就是这样成为矛盾着的反差存在于人的心理中。我们应当利用这种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在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时也就是自信心提升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积累到一份自信。
大凡学习差的学生缺少自信心。在数学教材里,概念、性质、定律、法则一类的知识十分抽象,似乎高深莫测。老师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应当化抽象为具体,做到深入浅出,步步内化,让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随着教学进度依次展开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知识体系形成时,学生的自信心也就积累了一份。以教学“小数乘法中积变化规律”一节为例,教师应当先通过具象教学(即进行实例教学),依次出示表一、表二:
计算完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两表中积与因数间的关系。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应热情指点,步步推进:1、当因数缩小X倍时,积发生了什么变化?2、当因数扩大X倍时,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3、说说看,你能从中发现到什么规律?由于将两个表格合起来做比较,随着教学进度的步步展开,学生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教学难点也会逐步消除,最后“剥茧抽丝”——归纳出“小数乘法中积变化规律”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产生学好数学的乐趣,自然就积累到一份自信心。当然,学生的自信心养成教育是多渠道的,例如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进行实践性活动等等,只要执教者采用得法,学生就会在临场发挥出一定的潜力,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彼岸,有了屡次成功做铺垫,自信心的养成也就“硕果必在”了!
一、培养自信心--改约束性教育为发展性教育
历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单纯贯穿着“老师教,学生学”这根主线,使受教育者受制于老师即定的框框套套,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抑制了学生的独特需要与愿望,抹杀了有差异性的个性与行为,乃至否定个人的创造与超越。这样的教学方式,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自然也就谈不上自信心的培养了。新课程的实施,就会改变这种教学定势,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有句广告词说得好:“有自信,赢全局。”对于企业家,自信是何等重要!而对于小学生,又何偿不是如此?要让小学生在学习上赢得“全局”,教师首先要推行发展教育。发展性教育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地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信心是不是越来越强。举个例子,从学生身上反馈出来的信息告诉我们,在百分数与分数两个系统知识中,学生往往对学习分数缺乏信心,那么我们就应当将培养学生学好分数的信心做为课堂教学上的首要举措而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分数化简”一节时,就重视到这一点。授新课之前,他先来个“前奏曲”--让全班同学写出十个分数。当学生刚写出几个后又下令停笔,出题“考”学生:“你数数看,已经写了几个分数?占十个分数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一听,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当有位同学回答说:”我写了五个,占十个分数的5/10“时,老师须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分母10与分子5之间有什么关系?“而后顺水推舟,出示新课题。由于同学们有了一个成功的开端,自然对学好这节课就充满了信心。可见,信心是可以培养的。
二、找到自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情商开发
情商,指人对外界刺激持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爱慕、愤怒、厌恶、热情、冷淡等等。长期的课堂实践,使许多老师都意识到,推动某些学生进步的动力,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困难面前,往往把焦点聚在自己的缺陷上,容易出现消极、厌恶的心理反应(即情商中的劣势领域)造成思维嵌塞,显得一筹莫展。这时,老师应当转而以开发学生情商入手,创设有利的教学情景,刺激学生产生喜欢、热情、藐视困难的心理反应(即情商中的优势领域),推动智商开发,越过学习上的障碍。
有个学年,我在授完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举例: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们纷纷发言,气氛比较活跃,也感染了一位平时寡言的同学。这位同学几次都想发言,但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我立即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请这位同学发言。这位同学在老师热情鼓励下,壮起胆了,指着教室的一个窗门说:“这个窗门有上、下共八扇玻璃门,从上、下看,中间横木为中心,成上下轴对称图形;从左、右看,中间竖着的一根木料为中心,成左右轴对称图形;再从四个关着的窗门看,中间一条缝就是中心,左右两扇玻璃门成轴对称图形。”他说得非常好,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得到老师、同学的真诚赞赏,他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逐步从厌恶、畏惧转为喜欢、热爱,此后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原来,对于缺乏学好数学信心的学生,通过当众表扬,提高他在集体中形象,达到调动情商积极性,从而找到自信的感觉--这就是情商效应。
三、积累自信心--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上好每一节课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经历了一次进步就积累了一点自信心。打个比方:一个婴儿学会爬动,学会生活、学会站立、学会走路……当他每取得一次成功后,就增强了一份自信心。自信心积累越多,自卑感就消失的越多,自信心与自卑感,就是这样成为矛盾着的反差存在于人的心理中。我们应当利用这种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在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时也就是自信心提升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积累到一份自信。
大凡学习差的学生缺少自信心。在数学教材里,概念、性质、定律、法则一类的知识十分抽象,似乎高深莫测。老师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应当化抽象为具体,做到深入浅出,步步内化,让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随着教学进度依次展开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知识体系形成时,学生的自信心也就积累了一份。以教学“小数乘法中积变化规律”一节为例,教师应当先通过具象教学(即进行实例教学),依次出示表一、表二:
计算完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两表中积与因数间的关系。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应热情指点,步步推进:1、当因数缩小X倍时,积发生了什么变化?2、当因数扩大X倍时,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3、说说看,你能从中发现到什么规律?由于将两个表格合起来做比较,随着教学进度的步步展开,学生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教学难点也会逐步消除,最后“剥茧抽丝”——归纳出“小数乘法中积变化规律”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学有所得,产生学好数学的乐趣,自然就积累到一份自信心。当然,学生的自信心养成教育是多渠道的,例如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进行实践性活动等等,只要执教者采用得法,学生就会在临场发挥出一定的潜力,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彼岸,有了屡次成功做铺垫,自信心的养成也就“硕果必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