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高科技信息社会中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并且应主动参与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教学与教研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維、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当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时,学生数学思维便处于积极状态。
  例如,代数初步知识――“代数式”的教学引入:
  摆石子,猜数字(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石子,不少于30颗)
  请同学们按左、中、右的顺序摆放好三堆石子,要求每堆的颗数一样多(如都是8颗,都是12颗…),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最后老师能猜出中间那堆石子的颗数。
  操作:(1)从左边拿a颗放到中间一堆。(2)从右边拿b颗放到中间一堆。(3)左边剩下几颗,就从中间退还给左边几颗。
  猜数:中间一堆剩下(2a+b)颗(游戏时可改变a、b的值反复猜结果)
  实际教学中,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告诉学生,学了代数式的相关知识后,你们一定能自己揭开谜底。
  作为代数的第一堂课,使学生觉得代数有点“神秘”,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积极、有效的。这种方法引入使学生有了追根索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同时也使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例如,问题“你能想到的圆形的东西有哪些?”多数同学回答:钮扣、盘子、皮球等,极为平常,没有什么独特性,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答出象救生圈、老鼠洞、水滴等等,这些回答的独特性显然要比前一类要大。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之中,设计分组讨论、互查互补、共同协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对一个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讲清原问题的思想,讲透思路,还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将原命题进一步延伸、推广成新命题。在教学中,若教师是“就题论题”式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若教师针对例题内容适时推广、延伸、创造出新的题目,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得到增强。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如:田忌赛马、曹冲称象等都是变通性极强的范例,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优秀结合。因此,收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泛舟的束缚。
  鲁迅曾经说过:“踩在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的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我们要跻身于世界的前列,就需要大批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教师一定要用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出一代具有创造性精神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吗?
其他文献
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各种各样的条件,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如老师教学理念落后,模式陈旧,手段不新颖,学生学习被动,学生缺乏兴趣,惰性强,不喜欢质疑,还有留守学生缺少关爱,家庭思想教育不到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 创设课堂 设问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
摘要:商业人像摄影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摄影师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作品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文章阐述了商业人像摄影技巧及艺术创新是商业人像摄影发展之路的观点。  关键词:商业人像摄影;技巧;价值  摄影诞生一百六十多年来,摄影师们捕捉到一个个形美意深的瞬间,记录着惟妙惟肖的时刻,传承着形神兼备的意境,使之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随
“信”思想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规范,是千百年来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道德行为准则和基本的价值原则.然而近年来,师范生在“信”思想的传承上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师范生
摘要:均衡可以看作一切美学原理的基础,其它的原理都可以看成是这一基本原理的派生。因为它符合我们最为朴素也最为古典的审美规范,最能使观看者的心理得到慰藉,感到舒适与安全,就好象常常说的那句话“:稳定是压到一切的基础”。有了对称与均衡,美丽的基础就有了。其它的美学原理,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变异和衍生。  关键词: 均衡; 招贴艺术; 艺术美; 运用  广告设计首先应具有传播信息和视觉刺激的特点。所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rn由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与美国食品科技学会联合主办的“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经过为时两年的精心准备,今天成功召开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电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面对大量的计算机设备,原有的管理方法显然不能再胜任了,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管
中法战争发生在甲午战争前10年,对日本而言这场战争可说是就近观察自强新政后中国军事力量的最佳时机,说它是日本甲午战争前的演习作战一点都不为过。一般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