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写作训练的基础。但是学生记叙文写作,容易平铺直叙,缺乏生气,写成流水账。本文采用比喻的说法,把学生的生活比作河流,把记叙文的写作比喻采撷生活河流上的浪花。
[关键词] 初中生 记叙文 写作 生活 浪花
一、采撷几朵浪花
如果把生活比作河流,那么写到作文里的不应该是那条小河平静的流水,而是河流上不时冒出的浪花。可是,很多学生在作文(尤其是在考试作文)时,容易犯一些很不可原谅的错误,一篇文章,就是一段平静的流水,结果得到极其低的分数。其实考试作文只要撷取生活这条河流中的几朵浪花,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为了减少长篇大论,下面以“《难忘的 (一个地方)》”的两篇考场作文,作比较说明。
1.没有波澜的流水
难忘的三国城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田晓菲吧!她说的:“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不错的,这句话我深有感触,以前和我一个班的同学大概都记得春游去游览三国城吧!
记得那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三国城”春游,前一天我知道后格外兴奋,几乎都没有睡着。第二天,我早早的带着零食来到学校,只见十几辆大客车停在校外的马路上。没多久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车上,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三国城。一下车,我们被“三国城”的宏伟气势迷倒了。只见“三国城”三个苍劲的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显得光辉四射,门口站着一个身披盔甲的武士。刚走进大门,便看见和外面截然不同的一个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好像来到了三国时代。我们走在一个山坡似的土坡上,上面有用石头做的一个个“战士”,它的左边则是一个竞技场,犹如我们学校的操场,我们先在竞技场边看“三国”故事——群英战吕布,身着戏服的吕布,刘备、关羽、张飞战在一起,那一个个惊险的动作,真的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没多久,便结束了。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继续向前走,到了一个地方,我们在那里休息了一会儿,还在那里吃了午餐,吃完后我们又去了“水浒城”等其他一些地方。最后我们又乘着汽车回到了学校。
这一次春游使我受益匪浅,体味深刻,我决定长大后要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一考生)
这篇作文在构思,结构篇章,详略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考生还没有学会“撷取几朵浪花”这一作文手法,来谋篇布局。
2.采撷浪花朵朵
难忘的书城
一考生
可爱的书城,难忘的书城。
初次相遇
7岁的时候,我上了小学,妈妈带我去了常熟的一个很小的书店买辅导用书。那个书店只有40多平米,但是书却很多,名著、童话、诗歌、科普、小说……应有尽有。可是当时我还太小,认识的字都不够装盘的,因此只买了两本。但是我还是高高兴兴地捧看着书回家。
沉醉
很快,我便把这个小小的书店给忘记了,但不知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8岁时一次和妈妈逛街,我又见到了它。记忆中原本已经模糊了的影子顿时变得清亮。我和妈妈说了声,便走进书店。其实我并不是来买书的,而是想看看书店是否有了变化。没有。书店依然飘散着一股油墨书香的味道,我随意拿起一本书,专注的看着。我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可是在书店我逗留了1个多小时。
常客
慢慢地,我已经上了四年级,认识的字也多了,我也早就成了一个“书迷”了。每当看见书城,嘴里总会念叨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后进去疯狂抢购一通。我认识的书城也多了起来,但是那家小书店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不是去看看?”我望着3年前在那买的书呆呆地说。“我是书迷我怕谁”,说着我又来到这个书店,还是那个样子,一切都没有变,只是年久失修的房子显出一些破旧,在书海中我尽情的畅游。我甚至觉得只有在这种小书店里才能安安静静的看书。从此我便成了这家书店的常客。书店也成了我一个常要拜访的老朋友。
再见书城
我的常常光顾已成了习惯,但是就在五年级时的一天,我却没有看见它。映入眼帘的是比书店要豪华得多的美发厅。“书店呢?”我着急的问着美发厅里的人们。他们冷冷地告诉我,“搬走了。”
才两个星期,就再也见不着了?我的脑海里像电影一样,映出了书店带给我的知识,送给我的欢乐……可爱的书店,不,是“书城”,它带给我那么多的知识,哪能叫“书店”?你在哪儿?
我再也没去那个地方,因为“书城”不在了。
这两篇文章孰好孰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甲文因为构思和选材的原因,分数极低,而乙文在选材和构思方面胜人一筹,得到了考试作文的高分。细较两文的差异,甲文写成了典型的“流水帐”,仅写出了事件的经过,从“知道要春游”写到“春游结束”,但没有具体地写任何一件事。如果能较具体的写参观一个景点的所见所感,也许得到的分数会高得多。而乙文因为撷取了生活中的几朵浪花,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然后用一条爱书的情感线索串起来,犹如一个美丽的花环。写浪花,不写流水,是两文的根本差异。
写“流水”,犹如听一个烦人的老太婆不断的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有谁愿意听呢?而写“浪花”,就容易去粗取精,就容易选择最美、最动人的事件来写,也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更容易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
二、激起几朵浪花
学生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条平静流淌的河流,不要说浪花,就是水泡也难得一见。那么,浪花会在哪里激起呢?学生写作又该采哪几多浪花呢?
1. 水流遇暗石,水面起浪花
在平静的河流里,看不见浪花,但当河流遇到礁石时,就能激起浪花。我们不能在我们生活的河流里安置礁石险滩,但我们可以在作文里放下几块石头,让它们激起一些美丽的浪花。 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生活,总体看也是一条平静的河流。母亲喜欢看小说,是一个安静美好的事情,如何激起浪花呢?作者是这样写的: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邹韬奋《我的母亲》)
原来,作者放了几块情感的石头,激起了感人的浪花,母亲情感丰富,循循善诱的良师形象就鲜明生动起来了。
2. 水下游鱼儿,水面腾浪花
写作时,许多学生总觉得生活平淡,没有波澜,看不见浪花,似乎日日如此,既不新鲜,也不刺激。又从哪里去激起那写入作文里的浪花呢?
大家都知道:在水流平稳,河面开阔处,是最难得看见浪花了。这时,要看见浪花,一定得是河里有鱼儿,鱼儿在嬉戏时方能腾起美丽的浪花。下面我们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是怎样在平静的的水里激起美丽的浪花: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于漪《往事依依》)
于漪老师让两位国文老师在水面下化作两条美丽的鱼儿,并让他们在水面上激起了美丽的浪花。两位国文老师鲜明各具特征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
3.河道急转弯,水面滚浪花
河流在遇到重大转折时,激起的浪花就更多。朱自清的《背影》,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安排了父亲在“祖母去世”、“差使交卸”、以及“老境颓唐”等人生重大挫折时的一些生活细事,却感人至深。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朱自清《背影》)
这些生活中的言、行,只有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才会产生这样感人的效果。从作文的角度看,又时写一些激烈的冲突,往往也能出好的作文。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喜欢写一些情感冲突激烈的事情,或是家庭的变故、或是人生遭遇重大挫折,正是这个原因。
作文时,在激烈冲突的背景下的一些小事,犹如河道在急剧转弯时激发出的浪花,只要撷取几朵,就感人至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叙文写作,一些水平较差的同学,容易写成流水账,文章容易写得平淡、行文平铺直叙,显得呆板缺乏生气,那么要避免这种情形,平时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采用“采撷几朵浪花”的作文方式,这样容易上手。
[关键词] 初中生 记叙文 写作 生活 浪花
一、采撷几朵浪花
如果把生活比作河流,那么写到作文里的不应该是那条小河平静的流水,而是河流上不时冒出的浪花。可是,很多学生在作文(尤其是在考试作文)时,容易犯一些很不可原谅的错误,一篇文章,就是一段平静的流水,结果得到极其低的分数。其实考试作文只要撷取生活这条河流中的几朵浪花,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为了减少长篇大论,下面以“《难忘的 (一个地方)》”的两篇考场作文,作比较说明。
1.没有波澜的流水
难忘的三国城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田晓菲吧!她说的:“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不错的,这句话我深有感触,以前和我一个班的同学大概都记得春游去游览三国城吧!
记得那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三国城”春游,前一天我知道后格外兴奋,几乎都没有睡着。第二天,我早早的带着零食来到学校,只见十几辆大客车停在校外的马路上。没多久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车上,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三国城。一下车,我们被“三国城”的宏伟气势迷倒了。只见“三国城”三个苍劲的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显得光辉四射,门口站着一个身披盔甲的武士。刚走进大门,便看见和外面截然不同的一个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好像来到了三国时代。我们走在一个山坡似的土坡上,上面有用石头做的一个个“战士”,它的左边则是一个竞技场,犹如我们学校的操场,我们先在竞技场边看“三国”故事——群英战吕布,身着戏服的吕布,刘备、关羽、张飞战在一起,那一个个惊险的动作,真的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没多久,便结束了。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继续向前走,到了一个地方,我们在那里休息了一会儿,还在那里吃了午餐,吃完后我们又去了“水浒城”等其他一些地方。最后我们又乘着汽车回到了学校。
这一次春游使我受益匪浅,体味深刻,我决定长大后要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一考生)
这篇作文在构思,结构篇章,详略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考生还没有学会“撷取几朵浪花”这一作文手法,来谋篇布局。
2.采撷浪花朵朵
难忘的书城
一考生
可爱的书城,难忘的书城。
初次相遇
7岁的时候,我上了小学,妈妈带我去了常熟的一个很小的书店买辅导用书。那个书店只有40多平米,但是书却很多,名著、童话、诗歌、科普、小说……应有尽有。可是当时我还太小,认识的字都不够装盘的,因此只买了两本。但是我还是高高兴兴地捧看着书回家。
沉醉
很快,我便把这个小小的书店给忘记了,但不知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8岁时一次和妈妈逛街,我又见到了它。记忆中原本已经模糊了的影子顿时变得清亮。我和妈妈说了声,便走进书店。其实我并不是来买书的,而是想看看书店是否有了变化。没有。书店依然飘散着一股油墨书香的味道,我随意拿起一本书,专注的看着。我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可是在书店我逗留了1个多小时。
常客
慢慢地,我已经上了四年级,认识的字也多了,我也早就成了一个“书迷”了。每当看见书城,嘴里总会念叨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后进去疯狂抢购一通。我认识的书城也多了起来,但是那家小书店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不是去看看?”我望着3年前在那买的书呆呆地说。“我是书迷我怕谁”,说着我又来到这个书店,还是那个样子,一切都没有变,只是年久失修的房子显出一些破旧,在书海中我尽情的畅游。我甚至觉得只有在这种小书店里才能安安静静的看书。从此我便成了这家书店的常客。书店也成了我一个常要拜访的老朋友。
再见书城
我的常常光顾已成了习惯,但是就在五年级时的一天,我却没有看见它。映入眼帘的是比书店要豪华得多的美发厅。“书店呢?”我着急的问着美发厅里的人们。他们冷冷地告诉我,“搬走了。”
才两个星期,就再也见不着了?我的脑海里像电影一样,映出了书店带给我的知识,送给我的欢乐……可爱的书店,不,是“书城”,它带给我那么多的知识,哪能叫“书店”?你在哪儿?
我再也没去那个地方,因为“书城”不在了。
这两篇文章孰好孰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甲文因为构思和选材的原因,分数极低,而乙文在选材和构思方面胜人一筹,得到了考试作文的高分。细较两文的差异,甲文写成了典型的“流水帐”,仅写出了事件的经过,从“知道要春游”写到“春游结束”,但没有具体地写任何一件事。如果能较具体的写参观一个景点的所见所感,也许得到的分数会高得多。而乙文因为撷取了生活中的几朵浪花,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然后用一条爱书的情感线索串起来,犹如一个美丽的花环。写浪花,不写流水,是两文的根本差异。
写“流水”,犹如听一个烦人的老太婆不断的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有谁愿意听呢?而写“浪花”,就容易去粗取精,就容易选择最美、最动人的事件来写,也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更容易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
二、激起几朵浪花
学生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条平静流淌的河流,不要说浪花,就是水泡也难得一见。那么,浪花会在哪里激起呢?学生写作又该采哪几多浪花呢?
1. 水流遇暗石,水面起浪花
在平静的河流里,看不见浪花,但当河流遇到礁石时,就能激起浪花。我们不能在我们生活的河流里安置礁石险滩,但我们可以在作文里放下几块石头,让它们激起一些美丽的浪花。 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生活,总体看也是一条平静的河流。母亲喜欢看小说,是一个安静美好的事情,如何激起浪花呢?作者是这样写的: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邹韬奋《我的母亲》)
原来,作者放了几块情感的石头,激起了感人的浪花,母亲情感丰富,循循善诱的良师形象就鲜明生动起来了。
2. 水下游鱼儿,水面腾浪花
写作时,许多学生总觉得生活平淡,没有波澜,看不见浪花,似乎日日如此,既不新鲜,也不刺激。又从哪里去激起那写入作文里的浪花呢?
大家都知道:在水流平稳,河面开阔处,是最难得看见浪花了。这时,要看见浪花,一定得是河里有鱼儿,鱼儿在嬉戏时方能腾起美丽的浪花。下面我们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是怎样在平静的的水里激起美丽的浪花: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于漪《往事依依》)
于漪老师让两位国文老师在水面下化作两条美丽的鱼儿,并让他们在水面上激起了美丽的浪花。两位国文老师鲜明各具特征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
3.河道急转弯,水面滚浪花
河流在遇到重大转折时,激起的浪花就更多。朱自清的《背影》,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安排了父亲在“祖母去世”、“差使交卸”、以及“老境颓唐”等人生重大挫折时的一些生活细事,却感人至深。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朱自清《背影》)
这些生活中的言、行,只有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才会产生这样感人的效果。从作文的角度看,又时写一些激烈的冲突,往往也能出好的作文。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喜欢写一些情感冲突激烈的事情,或是家庭的变故、或是人生遭遇重大挫折,正是这个原因。
作文时,在激烈冲突的背景下的一些小事,犹如河道在急剧转弯时激发出的浪花,只要撷取几朵,就感人至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叙文写作,一些水平较差的同学,容易写成流水账,文章容易写得平淡、行文平铺直叙,显得呆板缺乏生气,那么要避免这种情形,平时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采用“采撷几朵浪花”的作文方式,这样容易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