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实验初中 一直以来,“思想品德”这门学科都是备受争议的,甚至有很多人建议取消这门学科。所以,我们初中思品教师的境地自然就显得有些尴尬。这种尴尬境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思品学科特点而言,思品课强调思想性和时政性,容易让人觉得“高大上”,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再加上初中生年龄小,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生活经验、社会体验,更容易觉得初中思品课“假大空”。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对思品这门学科兴趣的缺乏。其次,就思品课的地位而言,初中思品在所有学科中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来,是因为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只有50分,较语数外大学科130分而言,着实算低;二来,是由于考试是采取“开卷”模式,这就造成了初中生对思品学科的不重视。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家长对这门学科也不够重视,这也更加剧了学生对思品课的不重视。
正由于初中思品学科分值低,不仅家长、学校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甚至连思品教师自己都不重视这门学科。导致在初中思品课堂的教学中,思品教师缺乏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只是纯碎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仍然采用“一言堂”的传统灌输模式进行。教师说什么是什么,书上写什么是什么,教师不经过任何地调整加工,学生也不提出任何的异议。这种“教师讲,学生听、记、背”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丝毫的提高,而且学习效率始终会停滞不前。
学生的不重视加上兴趣的缺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很难被调动。教学中仍然过多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既是教师观念的问题,也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提出了“以学论教”的教学方式,进而转变评价方式,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但“以学论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一、重学生,师引导
这里的“重学生,师引导”指的是在思品课堂中应更重视学生,把学生作为思品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由此可见,教师不应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主角。当然,“以学论教”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把教师地位做了下调整,从“主角”转变为“配角”,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思品教师不应再是“满堂灌”,而应时刻关注学生。正如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这个“人”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二、重过程,看结果
“重过程,看结果”,顾名思义,教学的重点是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但学习结果也不是不要,而是放在教与学过程之后。这里的“教与学的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这较 “以学论教”评价观下的思品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的学,又重视教师的教,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即“教与学”的整体。“以学论教”对思品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思品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状态”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以学生的思品成绩来评价思品教学效果的。即看学生在学习思品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以及目标达成状态来进行综合评价。这较传统教学观的“结果论、成绩论”是一个颠覆。“以学论教”评价观下的思品课堂中思品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思品过程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设计、调整思品课堂的“教”,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实践,晓之理
很多人可能认为初中思品知识脱离实践,假大空,可学可不学。即使学,也只要教师讲一讲、划一划,学生背一背、记一记就能学好的。其实,初中思品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性,可能在传统教学体系下,一味地为了追求成绩,把这一部分实践性的知识人为地剔除了,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假大空”印象。在“以学论教”理念指导下,思品教学来了个“拨乱反正”,它重视的正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对于纯理论的知识也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诠释、解说。目的在于让思品这门学科真正能帮到学生,在价值观、方法论方面,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如初中思品的《维护合法权利》这一课,该课中的“继承权”乍一看好像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讲的。但实则不然,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当下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是父母的就能继承,当讲到“父母的遗产也可以让别人继承”时就不理解了,接下来和他们说清继承原则包括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两种,而且遗嘱继承是在前的,学生就能理解这个现象了。在这课中,有些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一个想法: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我如果没有遗产继承怎么办,或者继承不到怎么办?这其实是价值观的问题,可以通过这课帮助学生树立“财产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继承权,更要指导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创造来的。”这样的观念。可见,“以学论教”下的思品课堂是把理论知识融合到生活实践中去,强调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们思品教师唯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方有脱掉“镣铐”的可能,才能尽情地“舞蹈”。
正由于初中思品学科分值低,不仅家长、学校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甚至连思品教师自己都不重视这门学科。导致在初中思品课堂的教学中,思品教师缺乏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只是纯碎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仍然采用“一言堂”的传统灌输模式进行。教师说什么是什么,书上写什么是什么,教师不经过任何地调整加工,学生也不提出任何的异议。这种“教师讲,学生听、记、背”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丝毫的提高,而且学习效率始终会停滞不前。
学生的不重视加上兴趣的缺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很难被调动。教学中仍然过多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既是教师观念的问题,也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提出了“以学论教”的教学方式,进而转变评价方式,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但“以学论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一、重学生,师引导
这里的“重学生,师引导”指的是在思品课堂中应更重视学生,把学生作为思品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由此可见,教师不应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主角。当然,“以学论教”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把教师地位做了下调整,从“主角”转变为“配角”,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思品教师不应再是“满堂灌”,而应时刻关注学生。正如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这个“人”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二、重过程,看结果
“重过程,看结果”,顾名思义,教学的重点是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但学习结果也不是不要,而是放在教与学过程之后。这里的“教与学的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这较 “以学论教”评价观下的思品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的学,又重视教师的教,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即“教与学”的整体。“以学论教”对思品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思品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状态”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以学生的思品成绩来评价思品教学效果的。即看学生在学习思品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以及目标达成状态来进行综合评价。这较传统教学观的“结果论、成绩论”是一个颠覆。“以学论教”评价观下的思品课堂中思品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思品过程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设计、调整思品课堂的“教”,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实践,晓之理
很多人可能认为初中思品知识脱离实践,假大空,可学可不学。即使学,也只要教师讲一讲、划一划,学生背一背、记一记就能学好的。其实,初中思品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性,可能在传统教学体系下,一味地为了追求成绩,把这一部分实践性的知识人为地剔除了,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假大空”印象。在“以学论教”理念指导下,思品教学来了个“拨乱反正”,它重视的正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对于纯理论的知识也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诠释、解说。目的在于让思品这门学科真正能帮到学生,在价值观、方法论方面,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如初中思品的《维护合法权利》这一课,该课中的“继承权”乍一看好像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讲的。但实则不然,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当下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是父母的就能继承,当讲到“父母的遗产也可以让别人继承”时就不理解了,接下来和他们说清继承原则包括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两种,而且遗嘱继承是在前的,学生就能理解这个现象了。在这课中,有些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一个想法: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我如果没有遗产继承怎么办,或者继承不到怎么办?这其实是价值观的问题,可以通过这课帮助学生树立“财产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继承权,更要指导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创造来的。”这样的观念。可见,“以学论教”下的思品课堂是把理论知识融合到生活实践中去,强调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们思品教师唯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方有脱掉“镣铐”的可能,才能尽情地“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