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本中的一些关键的细节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生花妙笔。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学时人文性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极其活跃、极具生命的细节。有的细节在课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与课文的主要内容密切联系,而且与课文的立意息息相通。有的细节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牵引文章中心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注重并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关键细节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把玩,才能真正品味语言的个中真味。
[关键词] 关键细节 人物品质 文章中心 表现手法
每一位作者在写作时,总是字斟句酌,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以达到所用字、词的凝练和准确,一些关键的细节更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生花妙笔。文本中的关键细节常常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往往是一字传神,全篇生辉。一处细节可能就是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学时人文性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细微之处。有的细节在文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与文本的主要内容密切联系,而且与文本的立意息息相通。有的细节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是课文中的“闪光点”。
严歌苓的《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中就不乏这样的“闪光点”,再次重读,觉得可以以此切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关键细节的精致阅读,赏析语言,解读文本。
一、以关键细节疏通文章内容,把握文脉
依靠别人本不应该是一种常态行为,但从文章的标题“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中的“总”字,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作者这样的“依靠”似乎不只是一次的经历,于是引导学生概括文中作者四次依靠陌生人的善意:①上地铁,黑人女士给予放行;②去餐馆蹭饭,餐馆小伙子表示理解;③坐巴士车,卖艺老者掏钱资助;④乘计程车,锡克司机表示理解同情。四个故事架构了整个事件,形成一次完整的生活经历,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中,体味人生感悟。通过这样对四次经历的概括,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大体的了解,以此把握文脉。当然,四次经历虽然不同,但都同样体现了“陌生人的善意”。
二、以关键细节研读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就从“陌生人的善意”着手,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叙说陌生人的善意,如何来讲述善意的陌生人。以关键细节切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是如何从最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要点例如:
①黑女士给予我放行,但却对我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我一天要说九十九个‘不’才说一个‘是’呢……”(语言细节),并且“她笑起来,有心笑得很狰狞(神态细节),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此处的神态细节“狰狞”有理由相信这应该不是人物固有的外貌特征,肯定也不是一时的情绪表现,而微妙的心理细节“有心”,则引导学生思考有的是什么心呢?这里就有了深挖的意义,课堂上就有了可讲性。从“九十九个”和“一个”是不是真的确切的统计过?显然这里没有具体概率统计的意义,但是却呈现了显然的对比效果,“有心”又作怎样理解?——刀子嘴豆腐心;以及“你不就惨了”——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人着想。此处作者正是通过语言和神态的细节刻画来表现黑女士的善意。
②在意大利餐厅,“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神态细节)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动作细节)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中的“耐人寻味”很耐人寻味,小伙子看到食客在用餐结束,买单时,突然“真慌张”“假慌张”似的站起来说她的钱包“没了”,作为餐厅的一个服务生,小伙子对于作者这样真实的谎言难道一点都不怀疑?似乎这都值得我们怀疑,我想小伙最初的怀疑还是有的,但善良的小伙看到这位女客连她自己都“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的站起来”,“浑身上下”的“自我搜身”,而且还“一遍又一遍”,想到的女客的不幸,前文已为此做了伏笔,也许这样的遭遇确实在芝城十分常见,所以对于这样的客观存在的尴尬,他还是由怀疑转变为相信了女客,一个“然后”似乎把一切都梳理清楚,后面的“表示遗憾”和“连说可以谅解”变可以顺理成章的看出小伙从一开始的怀疑到相信,进而不但相信“我”,而且给予“我”充分的同情。如此通过神态和动作的细节刻画分析餐厅小伙的善意。在这里,有的观点认为餐厅小伙子其实早就看穿,只不过不想揭穿,这样似乎更能看出小伙的善意。但似乎也同样有些不妥:一是把一个普通人物有意拔高,甚至有点妖魔化了,难道有火眼金睛,那么接下来的“遗憾”和“谅解”不免有些虚伪。二是还有“我”的“表演”就近乎是十足的小丑在演猴戏,甚至连小伙的“楚楚”也没有了原先的可爱,简直就是一个预谋——搞到我的电话和地址,太恐怖了。所以还是倾向于“怀疑”一说。
③文章的标点也是常常被读者,特别是我们现在的这些小读者遗忘的角落。可往往一处也许不起眼但很关键的标点符号可能是对于文本内容的挖掘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切入角度。文中坐巴士情节中,我正要被巴士司机赶下车时,一只援助之手——“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琴。”从此处的外貌肖像可以看出老人自己的生活不容易。“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4枚硬币……”(动作细节),由这里的连贯动作,我们可以作一个想象,来填补作者的省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难道作者当时看到掌心上就是4枚硬币?
“‘明天我会把钱给你送过去……’他笑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这里的神态、动作以及这里的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还没有等我说完,就笑笑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是一种典型的热心肠人的不求回报的淡然。这里作者又是通过外貌肖像、动作神态来展现卖艺老者的善意。
④锡克司机部分重点解读两处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他静静的一笑,点点头”和“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引导学生解读锡克司机的对别人的理解、信任,并且不难看出这在他的人生哲学、价值体系中是如此的简单,常态,近乎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似乎我们还能或深或浅、亦隐亦现地感受到在他身上散发着有一丝宗教濡染的情愫,这是一种朴素的善意。此处通过前后呼应的细节引导学生分析锡克司机的善意,正如茅盾先生在《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中点评《百合花》: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此环节,在学习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手法时突出强调抓住最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哪怕只是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行一止,一言一语,不在于多少,而力求最传神,最生动。
三、以关键细节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悟文章的中心
扣住标题中的“依靠”二字来解读,“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是不是就是仅仅想“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是不是就是想为了蹭车而蹭,为了赊饭而赊?——引导学生就主客观方面从原文中找到解释:客观方面——环境描写——“那是1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和“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上,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一步都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两处呼应的环境描写,抓住准确、传神的动词“刮得紧”、“ 跋涉”、“ 吹硬了”分析作者确实不便回去取钱,那么在外就有了对于别人的帮助的需要,确实有需要。主观方面:我们不难看到,作者每次“依靠”之前,都很坦诚地表示自己身上没有钱(除了餐厅午餐,但当她装作钱包丢了时连自己也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基本上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个惯于撒谎的人),而且同时承诺会把钱补上或者偿还。综合这样的主客观方面,不但可以否定前面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对于陌生人一次又一次的善意,心存一丝丝的歉意和感激。点拨学生结合“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10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抓住“立刻”这个副词,以及10块美金和4枚硬币的对比。
综上,就是整个教学思路的三大块。此外,还有一个重难点,我认为是的,就是“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该怎么理解?难道就从我和锡克司机又是亚洲血统,从锡克教的起源,我们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与美利坚仅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个比较,还是再加上锡克人人平等、友爱,主张宽容,保护弱小的教义感化和我们老祖的“善”文化,这样来理解总觉得不是语文,或者说泛语文了,似乎更像社会历史学。那么既是语文,我们就还是从文本出发,在坐巴士一节,当作者提出明天补票时,却遭到司机的鄙夷“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面对这样的种族歧视,这时再结合作者的身份——旅美作家,一个旅美女作家,在异国他乡,受到这样的委屈,但同样是坐车,却是不同的司机,同样旅居美国,同样身在他乡的锡克司机——同样在异国辛苦生活异乡客——却能信任我,理解我,想到这里,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作者那最后的一下对视,作者的内心一定涌起阵阵的充满温情的暖流——之前的委屈在这里得到了释然,对锡克司机的感激更多了一丝心心相印的感动。如此解读,突然又觉得前文的环境描写(天气的寒冷)又给这里,或者说给全文的情感氛围做了一个伏笔和映衬。
还有一个问题,小说最后又设计了“我竟把钥匙忘在了屋里”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情节安排来讲,这是宕开一笔,为高潮的到来做一个蓄势,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同时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为了引出邻居,则是为了和本文的四个陌生人做对比。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从前面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情感基调是略带歉意,充满感恩的温情。 “我”身无分文的出门,遇到这么多的好人,得到这么多的陌生人的关爱,难道我会对并无过错的邻居,以及巴士司机,怀恨在心,耿耿于怀?以笔代枪,还他们一击?对比一说,在此显然不大合适,就像一把冰冷的尖刀刺破那温暖的热气球……不但破坏了文章的温存之感,也玷污了作者的人格。我想作者对于他们的做法虽不肯定,但至少是能够理解的。
至此,文章的中心已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整个教学活动中就是抓住作者创作过程中产生生花妙笔效果的一些关键的细节。所以在教学时注重并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关键细节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把玩,才能真正品味语言的个中真味。
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良好语感的形成,通过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真正感悟文学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这些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养成,就必须重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语言的学得。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关键细节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此提供一种方式,引导一种角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陈钟墚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实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挖掘文本细节——抓住文本的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咬文嚼字,慢研细磨——体味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和奥秘,品读出语言深处的美。
附:原文
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严歌苓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是要耽误上课了。
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我唯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人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5个1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你该感谢上帝,我一天要说99个‘不’才说一个‘是’呢!……”
12时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儿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9块钱,下面就出现了一些议论。所以,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们争气。
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去了校外一家昂贵的意大利餐馆。一个意大利小伙子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是不笑是不可以的。我眼睛盯着账单,手装作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已经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地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灾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
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可他还是坚持要了我的电话号码。
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得过分了,因为他的眼神一下子变得楚楚动人的,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
我打算徒步回家。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走一步,都要消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
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一上车,我就对司机说我没有钱,一个子儿也没有。司机点点头,将车停在一个路口,客客气气地请我下车。
我红着鼻头对他笑着说:“明天补票不成吗?”他鄙夷地说:“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我正要指出他的种族歧视苗头,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竖琴。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4枚硬币……
付完车钱,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10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他说:“你开玩笑,我要笔干吗?”他摘下眼镜,给我看他的瞎眼。我问他在哪里卖艺。他说在公立图书馆门口,或在芝加哥河桥头。我说:“明天,我会把钱给你送过去……”
下了巴士,离我住处还有5站地,我叫了辆出租车。司机是个锡克人,白色包头下是善良智慧的面孔。我老实交代,说钱包忘在家了,他静静地一笑,点点头。到了我公寓楼下,请锡克司机稍等,我上楼取车钱。更大的灾难来了:我竟把钥匙也忘在屋里。我敲开邻居的门。我和这女邻居见过几面,在电梯里谈过天气。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我说就借10块钱,只借半小时,等找到公寓管理员拿到备用钥匙,立刻如数归还。
“汤姆!”女邻居朝屋内叫一声。出来一个6岁男孩。女邻居指着我说,“汤姆。这位女士说她住在我们楼上。你记得咱们有这个邻居吗?”小男孩茫然地摇头。
我空手下楼,带哭腔地笑着,告诉锡克司机我的绝境,请他明天顺路来取车钱,反正我跑不了,他知道我的住处。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开车走了。
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
[关键词] 关键细节 人物品质 文章中心 表现手法
每一位作者在写作时,总是字斟句酌,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以达到所用字、词的凝练和准确,一些关键的细节更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生花妙笔。文本中的关键细节常常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往往是一字传神,全篇生辉。一处细节可能就是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学时人文性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细微之处。有的细节在文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与文本的主要内容密切联系,而且与文本的立意息息相通。有的细节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是课文中的“闪光点”。
严歌苓的《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中就不乏这样的“闪光点”,再次重读,觉得可以以此切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关键细节的精致阅读,赏析语言,解读文本。
一、以关键细节疏通文章内容,把握文脉
依靠别人本不应该是一种常态行为,但从文章的标题“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中的“总”字,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作者这样的“依靠”似乎不只是一次的经历,于是引导学生概括文中作者四次依靠陌生人的善意:①上地铁,黑人女士给予放行;②去餐馆蹭饭,餐馆小伙子表示理解;③坐巴士车,卖艺老者掏钱资助;④乘计程车,锡克司机表示理解同情。四个故事架构了整个事件,形成一次完整的生活经历,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中,体味人生感悟。通过这样对四次经历的概括,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大体的了解,以此把握文脉。当然,四次经历虽然不同,但都同样体现了“陌生人的善意”。
二、以关键细节研读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就从“陌生人的善意”着手,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叙说陌生人的善意,如何来讲述善意的陌生人。以关键细节切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是如何从最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要点例如:
①黑女士给予我放行,但却对我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我一天要说九十九个‘不’才说一个‘是’呢……”(语言细节),并且“她笑起来,有心笑得很狰狞(神态细节),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此处的神态细节“狰狞”有理由相信这应该不是人物固有的外貌特征,肯定也不是一时的情绪表现,而微妙的心理细节“有心”,则引导学生思考有的是什么心呢?这里就有了深挖的意义,课堂上就有了可讲性。从“九十九个”和“一个”是不是真的确切的统计过?显然这里没有具体概率统计的意义,但是却呈现了显然的对比效果,“有心”又作怎样理解?——刀子嘴豆腐心;以及“你不就惨了”——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人着想。此处作者正是通过语言和神态的细节刻画来表现黑女士的善意。
②在意大利餐厅,“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神态细节)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动作细节)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中的“耐人寻味”很耐人寻味,小伙子看到食客在用餐结束,买单时,突然“真慌张”“假慌张”似的站起来说她的钱包“没了”,作为餐厅的一个服务生,小伙子对于作者这样真实的谎言难道一点都不怀疑?似乎这都值得我们怀疑,我想小伙最初的怀疑还是有的,但善良的小伙看到这位女客连她自己都“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的站起来”,“浑身上下”的“自我搜身”,而且还“一遍又一遍”,想到的女客的不幸,前文已为此做了伏笔,也许这样的遭遇确实在芝城十分常见,所以对于这样的客观存在的尴尬,他还是由怀疑转变为相信了女客,一个“然后”似乎把一切都梳理清楚,后面的“表示遗憾”和“连说可以谅解”变可以顺理成章的看出小伙从一开始的怀疑到相信,进而不但相信“我”,而且给予“我”充分的同情。如此通过神态和动作的细节刻画分析餐厅小伙的善意。在这里,有的观点认为餐厅小伙子其实早就看穿,只不过不想揭穿,这样似乎更能看出小伙的善意。但似乎也同样有些不妥:一是把一个普通人物有意拔高,甚至有点妖魔化了,难道有火眼金睛,那么接下来的“遗憾”和“谅解”不免有些虚伪。二是还有“我”的“表演”就近乎是十足的小丑在演猴戏,甚至连小伙的“楚楚”也没有了原先的可爱,简直就是一个预谋——搞到我的电话和地址,太恐怖了。所以还是倾向于“怀疑”一说。
③文章的标点也是常常被读者,特别是我们现在的这些小读者遗忘的角落。可往往一处也许不起眼但很关键的标点符号可能是对于文本内容的挖掘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切入角度。文中坐巴士情节中,我正要被巴士司机赶下车时,一只援助之手——“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琴。”从此处的外貌肖像可以看出老人自己的生活不容易。“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4枚硬币……”(动作细节),由这里的连贯动作,我们可以作一个想象,来填补作者的省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难道作者当时看到掌心上就是4枚硬币?
“‘明天我会把钱给你送过去……’他笑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这里的神态、动作以及这里的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还没有等我说完,就笑笑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是一种典型的热心肠人的不求回报的淡然。这里作者又是通过外貌肖像、动作神态来展现卖艺老者的善意。
④锡克司机部分重点解读两处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他静静的一笑,点点头”和“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引导学生解读锡克司机的对别人的理解、信任,并且不难看出这在他的人生哲学、价值体系中是如此的简单,常态,近乎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似乎我们还能或深或浅、亦隐亦现地感受到在他身上散发着有一丝宗教濡染的情愫,这是一种朴素的善意。此处通过前后呼应的细节引导学生分析锡克司机的善意,正如茅盾先生在《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中点评《百合花》: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此环节,在学习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手法时突出强调抓住最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哪怕只是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行一止,一言一语,不在于多少,而力求最传神,最生动。
三、以关键细节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悟文章的中心
扣住标题中的“依靠”二字来解读,“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是不是就是仅仅想“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是不是就是想为了蹭车而蹭,为了赊饭而赊?——引导学生就主客观方面从原文中找到解释:客观方面——环境描写——“那是1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和“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上,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一步都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两处呼应的环境描写,抓住准确、传神的动词“刮得紧”、“ 跋涉”、“ 吹硬了”分析作者确实不便回去取钱,那么在外就有了对于别人的帮助的需要,确实有需要。主观方面:我们不难看到,作者每次“依靠”之前,都很坦诚地表示自己身上没有钱(除了餐厅午餐,但当她装作钱包丢了时连自己也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基本上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个惯于撒谎的人),而且同时承诺会把钱补上或者偿还。综合这样的主客观方面,不但可以否定前面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对于陌生人一次又一次的善意,心存一丝丝的歉意和感激。点拨学生结合“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10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抓住“立刻”这个副词,以及10块美金和4枚硬币的对比。
综上,就是整个教学思路的三大块。此外,还有一个重难点,我认为是的,就是“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该怎么理解?难道就从我和锡克司机又是亚洲血统,从锡克教的起源,我们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与美利坚仅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个比较,还是再加上锡克人人平等、友爱,主张宽容,保护弱小的教义感化和我们老祖的“善”文化,这样来理解总觉得不是语文,或者说泛语文了,似乎更像社会历史学。那么既是语文,我们就还是从文本出发,在坐巴士一节,当作者提出明天补票时,却遭到司机的鄙夷“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面对这样的种族歧视,这时再结合作者的身份——旅美作家,一个旅美女作家,在异国他乡,受到这样的委屈,但同样是坐车,却是不同的司机,同样旅居美国,同样身在他乡的锡克司机——同样在异国辛苦生活异乡客——却能信任我,理解我,想到这里,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作者那最后的一下对视,作者的内心一定涌起阵阵的充满温情的暖流——之前的委屈在这里得到了释然,对锡克司机的感激更多了一丝心心相印的感动。如此解读,突然又觉得前文的环境描写(天气的寒冷)又给这里,或者说给全文的情感氛围做了一个伏笔和映衬。
还有一个问题,小说最后又设计了“我竟把钥匙忘在了屋里”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情节安排来讲,这是宕开一笔,为高潮的到来做一个蓄势,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同时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为了引出邻居,则是为了和本文的四个陌生人做对比。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从前面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情感基调是略带歉意,充满感恩的温情。 “我”身无分文的出门,遇到这么多的好人,得到这么多的陌生人的关爱,难道我会对并无过错的邻居,以及巴士司机,怀恨在心,耿耿于怀?以笔代枪,还他们一击?对比一说,在此显然不大合适,就像一把冰冷的尖刀刺破那温暖的热气球……不但破坏了文章的温存之感,也玷污了作者的人格。我想作者对于他们的做法虽不肯定,但至少是能够理解的。
至此,文章的中心已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整个教学活动中就是抓住作者创作过程中产生生花妙笔效果的一些关键的细节。所以在教学时注重并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的关键细节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把玩,才能真正品味语言的个中真味。
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良好语感的形成,通过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真正感悟文学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这些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养成,就必须重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语言的学得。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关键细节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此提供一种方式,引导一种角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陈钟墚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实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挖掘文本细节——抓住文本的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咬文嚼字,慢研细磨——体味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和奥秘,品读出语言深处的美。
附:原文
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严歌苓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是要耽误上课了。
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我唯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人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5个1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你该感谢上帝,我一天要说99个‘不’才说一个‘是’呢!……”
12时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儿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9块钱,下面就出现了一些议论。所以,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们争气。
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去了校外一家昂贵的意大利餐馆。一个意大利小伙子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是不笑是不可以的。我眼睛盯着账单,手装作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已经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地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灾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
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可他还是坚持要了我的电话号码。
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得过分了,因为他的眼神一下子变得楚楚动人的,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
我打算徒步回家。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走一步,都要消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
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一上车,我就对司机说我没有钱,一个子儿也没有。司机点点头,将车停在一个路口,客客气气地请我下车。
我红着鼻头对他笑着说:“明天补票不成吗?”他鄙夷地说:“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我正要指出他的种族歧视苗头,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竖琴。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4枚硬币……
付完车钱,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10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他说:“你开玩笑,我要笔干吗?”他摘下眼镜,给我看他的瞎眼。我问他在哪里卖艺。他说在公立图书馆门口,或在芝加哥河桥头。我说:“明天,我会把钱给你送过去……”
下了巴士,离我住处还有5站地,我叫了辆出租车。司机是个锡克人,白色包头下是善良智慧的面孔。我老实交代,说钱包忘在家了,他静静地一笑,点点头。到了我公寓楼下,请锡克司机稍等,我上楼取车钱。更大的灾难来了:我竟把钥匙也忘在屋里。我敲开邻居的门。我和这女邻居见过几面,在电梯里谈过天气。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我说就借10块钱,只借半小时,等找到公寓管理员拿到备用钥匙,立刻如数归还。
“汤姆!”女邻居朝屋内叫一声。出来一个6岁男孩。女邻居指着我说,“汤姆。这位女士说她住在我们楼上。你记得咱们有这个邻居吗?”小男孩茫然地摇头。
我空手下楼,带哭腔地笑着,告诉锡克司机我的绝境,请他明天顺路来取车钱,反正我跑不了,他知道我的住处。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开车走了。
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