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现象与文学模式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东莞市桥头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大力繁荣基层文化,通过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精品扶持、品牌打造使桥头的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成果连年丰硕,人才不断涌现。特别是文学创作佳作迭出,成绩斐然,成为全市镇(街)文艺创作的样板,被新闻媒体定义为“桥头模式”。本文将从“桥头模式”的培育和推广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东莞文学 桥头模式 培育 推广
一、“桥头模式”的内涵
(一)目标与定位
“桥头模式”并非一个单纯的口号或标签,而是一个符合文化主流,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体。它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准确的目标定位。在众声喧哗的当下,桥头镇保持着清醒认识,避免了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大家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因势利导,采取实用有效的方式活跃地方文化、繁荣文学艺术、打造特色品牌。
(二)创新与培育
“桥头模式”的培育是一个渐进过程,通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体系,归纳起来就是以一个领军人物、一个创作团队、一个扶持机制、一个文学大奖、一个创作基地为支撑的“五个一工程”。在“五个一”的实施过程中,依靠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通过奖励政策的扶持,着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繁荣当地文学创作。
二、“桥头模式”的形成
(一)靠领军人物为带动
桥头作协分会会长莫树材,早在1975年就以桥头公社文化站站长的身份兼任文学会会长。作为东莞作家队伍中的元老,他像一面引领前进的旗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一生酷爱文学,退而不休,虽然年老体弱,仍然笔耕不辍,热心关怀作者,培养人才,推举新人,他像一团火,温暖着无数漂泊者的心灵。在桥头先后有葛芳梅、饶维、刘庆华等十几名文学青年,经他发现提携,从工厂、企业的流水线上成长起来,最后走进了政府机关,成为宣传部门和文学创作的骨干。
(二)以创作团队为支柱
桥头作协以真诚平等的态度,温暖宽厚的胸襟,接纳各方文友,只要在桥头生活、工作、学习的文学爱好者,都可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改革开放前,桥头镇内没有一名作家,文学一片空白,如今拥有中国作协会员2名,省作协会员9名,市作协会员15名;文学创作二级职称2人,三级职称5人,一支以老中青梯队相结合的作家队伍,分布在机关、社区、企业、学校等不同层面。如老板作家李扬辉董事长;十大网络写手佟平厂长;青年作家、编剧冯巧;人民文学诗歌新锐奖得主莫小闲等。
(三)有扶持机制作保障
近年来,桥头镇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桥头镇文学艺术‘金荷奖’奖励办法》的通知”([2013]10号),该奖每个年度评选一次,对桥头文艺团体和个人发表、展演、出版、获奖的文艺作品进行奖励;凡出版新书给予2万元的扶持,桥头金荷奖无论是覆盖范围、奖金额度,还是扶持力度,都稳位居全市镇(街)前列。
(四)用文学大奖去激活
2007年,东莞当时还没有一个代表全市高度的纯文学奖,为了推动东莞的文学创作,桥头镇政府与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日报社联合推出首届“东莞荷花文学奖”。每两年一届,评出年度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和特殊贡献奖共八个门类,每个门类只评选一人。此奖以公平、公开、公正和宁缺勿滥的评奖原则,一经推出,反响强烈,广受赞誉。迄今为止,东莞荷花文学奖已评选四届,评出27部(篇)作品,26个获奖作家。王十月、郑小琼、塞壬等多人获奖后摘取省级和国家级文学大奖。因此,荷花文学奖是一项具有“三度”(气度、高度、难度)气质的文学奖,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意义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1]
(五)建创作基地来升华
2007年,桥头镇成功创建“广东省荷花摄影创作基地”、“东莞市报告文学基地”之后, 2008年在莫树材会长倡导下,决定以小小说创作为主攻方向,提出“远学郑州、近学惠州”,在创作上另辟蹊径。首先依托中国小小说沙龙、东莞市文联成功创建中国·东莞(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并积极开展“签约一批小小说名家、建设一座小小说特色图书馆、开办一本小小说期刊、举办一项小小说赛事、共建一个小小说作家网、承办一次小小说沙龙年会”等系列活动。
三、“桥头模式”的培育
(一)签约一批小小说名家
2014年6月,通过认真遴选,在全国公开签约9名小小说名家。纵观当前国内文坛,作家签约大都是在省市级以上的文学院团之间开展,作为一个镇,能拿出资金面向全国公开进行作家签约,这不仅在东莞乃至整个广东都为数极少,这一举措将有力推动文化名镇的建设,扩大小小说创作基地的影响。
(二)建设一座小小说特色图书馆
为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镇图书馆专门辟出近500㎡的空间,创建小小说特色图书馆,该馆可陈列图书三万册,而且配备了全市通借通还的借阅系统。为增强特色图书馆的影响力,特聘《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先生担任名誉馆长。小小说特色图书馆建成后,可供全市读者免费借阅和网上查询专业书籍,将成为全国首家小小说特色图书馆。
(三)开办一本小小说期刊
为拓宽基地作者作品的发表园地, 2014年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创办了小小说季刊《荷风》。新创刊的《荷风》杂志,版式新颖,采用全彩印刷,凸显了小小说杂志的专业性和纯洁性。《荷风》杂志现已出版四期,得到省市文学界专家、学者肯定。
(四)开展一项小小说赛事
每年一届的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大赛,已连续举办七届,从“罗龙记杯”、“华萃杯”到“美塑杯”,充分说明了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与企业的广泛交流与密切合作。文化进入市场和依靠社会力量办文化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从老板作家李扬辉支持首届荷花文学奖,到2015年推出奖金10万元的首届扬辉小小说奖,企业家以持续的热情,成功打造了企业参与文化活动的新模式。 (五)共建一个小小说作家网
为拓宽传播渠道,借用专业平台的优势,2014年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与郑州小小说作家网合作,共同打造了一个专业的网站,便于交流创作和发布信息。
(六)承办一次小小说沙龙年会
小小说名家沙龙年会是一种风向标,它引领着小小说的发展趋势,通过沙龙年会的名家影响,有效带动了小小说基地会员的创作,提高了大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
四、“桥头模式”的成效
(一)文学的社会影响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陶冶情操,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桥头的文学创作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不仅企石、横沥、谢岗、常平、大朗的作者要求参加桥头的文学活动,而且遍布全市各镇街的小小说基地会员更是人数众多。远在深圳的作者也慕名前往桥头,到这里学习参观,体验生活,感受到桥头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
(二)模式背后的收获
桥头的文学创作立足于本土,使桥头的文学元素不断散发,仅2014年就创作具有桥头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百余篇。由桥头作者自编自导,以桥头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小品,连续在央视3套展播;“90后”诗人莫小闲的组诗《桥头的风花雪月》刊发在《人民文学》杂志并荣获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奖”。2014年底,桥头作家集中推出小小说集《蓝带传真》、长篇纪实文学《邓植仪》、诗集《时光书》,三部新书均注重挖掘桥头的人文历史,讲述了桥头故事,塑造了东莞形象,传播了东莞声音。近年来,桥头作协和基地会员在市以上报刊累计发表作品千余篇,出版《桥头小小说100篇》《爱莲说》等作品选、合集和个人专著近百部,摘取市级以奖项七十多次。2014年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被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全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2014年12月在湖南常德举行的中国小小说年会上,“桥头模式”入选该年度中国小小说十大重要事件。
五、“桥头模式”的意义
(一)文学丰富了桥头的城市内涵
文学是文化的花朵,文化是文学的土壤。一个经济发达的城镇,绝对不能缺少文学的滋养,一个城市对待文学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胸襟、气度和品质。当下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利益纠葛和观念冲突,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由此迫切需要文化来调节社会生态的平衡,需要格调高雅的文艺作品来陶冶性情。桥头人正是认识到了文化像民族的血脉,才会不遗余力地打造地方品牌,发展文化。桥头引人注目的不是因为拥有成片的高楼大厦,奢华的游艺乐园,而是用“一湖两花”的三百亩莲湖,用荷花艺术节、荷花文学奖来培育推动,使桥头小镇显得内涵深厚,秀外慧中,卓尔不群。
(二)文学已成为桥头的地域标志
桥头用一个小镇的体量,营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学世界,通过出淤泥不染的荷花,金黄耀目的油菜花,给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提供了生动的姿态和丰富的表情。纵观国际,许多城市因为文学而闻名。从200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命名为“文学之城”以来,全球先后已有七个城市被命名为“文学之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爱荷华,这是一个人口不到6万的西部小镇,其中绝大部分是爱荷华大学的师生,既是“玉米地小镇”,又是大学城。爱荷华城的文学培育模式和成功规划,成为可供全球学习的绝佳范例。[2]
结语
“桥头模式”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展示桥头风情。 “桥头模式”对基层文化品牌的打造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因此,“桥头模式”形成后,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2014年东莞文学的一大亮点。不仅人民网、新华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电视台进行了全面报道;2015年2月5日,《文学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题为《东莞文学“桥头模式”引发关注》的报道。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探索者,“桥头模式”已经具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相信桥头镇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品牌建设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谢有顺,袁敦卫.地方文化的守望.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P98,112,140;
[2]张妙弟.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3-69;
[3]胡磊.荷塘小镇的文学梦.东莞时报·文化观察2014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刘克平(1970—),男,大学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基层群众文化普及与发展;现任东莞市桥头镇宣教文体局副局长。
[关键词]东莞文学 桥头模式 培育 推广
一、“桥头模式”的内涵
(一)目标与定位
“桥头模式”并非一个单纯的口号或标签,而是一个符合文化主流,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体。它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准确的目标定位。在众声喧哗的当下,桥头镇保持着清醒认识,避免了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大家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因势利导,采取实用有效的方式活跃地方文化、繁荣文学艺术、打造特色品牌。
(二)创新与培育
“桥头模式”的培育是一个渐进过程,通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体系,归纳起来就是以一个领军人物、一个创作团队、一个扶持机制、一个文学大奖、一个创作基地为支撑的“五个一工程”。在“五个一”的实施过程中,依靠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通过奖励政策的扶持,着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繁荣当地文学创作。
二、“桥头模式”的形成
(一)靠领军人物为带动
桥头作协分会会长莫树材,早在1975年就以桥头公社文化站站长的身份兼任文学会会长。作为东莞作家队伍中的元老,他像一面引领前进的旗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一生酷爱文学,退而不休,虽然年老体弱,仍然笔耕不辍,热心关怀作者,培养人才,推举新人,他像一团火,温暖着无数漂泊者的心灵。在桥头先后有葛芳梅、饶维、刘庆华等十几名文学青年,经他发现提携,从工厂、企业的流水线上成长起来,最后走进了政府机关,成为宣传部门和文学创作的骨干。
(二)以创作团队为支柱
桥头作协以真诚平等的态度,温暖宽厚的胸襟,接纳各方文友,只要在桥头生活、工作、学习的文学爱好者,都可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改革开放前,桥头镇内没有一名作家,文学一片空白,如今拥有中国作协会员2名,省作协会员9名,市作协会员15名;文学创作二级职称2人,三级职称5人,一支以老中青梯队相结合的作家队伍,分布在机关、社区、企业、学校等不同层面。如老板作家李扬辉董事长;十大网络写手佟平厂长;青年作家、编剧冯巧;人民文学诗歌新锐奖得主莫小闲等。
(三)有扶持机制作保障
近年来,桥头镇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桥头镇文学艺术‘金荷奖’奖励办法》的通知”([2013]10号),该奖每个年度评选一次,对桥头文艺团体和个人发表、展演、出版、获奖的文艺作品进行奖励;凡出版新书给予2万元的扶持,桥头金荷奖无论是覆盖范围、奖金额度,还是扶持力度,都稳位居全市镇(街)前列。
(四)用文学大奖去激活
2007年,东莞当时还没有一个代表全市高度的纯文学奖,为了推动东莞的文学创作,桥头镇政府与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日报社联合推出首届“东莞荷花文学奖”。每两年一届,评出年度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和特殊贡献奖共八个门类,每个门类只评选一人。此奖以公平、公开、公正和宁缺勿滥的评奖原则,一经推出,反响强烈,广受赞誉。迄今为止,东莞荷花文学奖已评选四届,评出27部(篇)作品,26个获奖作家。王十月、郑小琼、塞壬等多人获奖后摘取省级和国家级文学大奖。因此,荷花文学奖是一项具有“三度”(气度、高度、难度)气质的文学奖,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意义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1]
(五)建创作基地来升华
2007年,桥头镇成功创建“广东省荷花摄影创作基地”、“东莞市报告文学基地”之后, 2008年在莫树材会长倡导下,决定以小小说创作为主攻方向,提出“远学郑州、近学惠州”,在创作上另辟蹊径。首先依托中国小小说沙龙、东莞市文联成功创建中国·东莞(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并积极开展“签约一批小小说名家、建设一座小小说特色图书馆、开办一本小小说期刊、举办一项小小说赛事、共建一个小小说作家网、承办一次小小说沙龙年会”等系列活动。
三、“桥头模式”的培育
(一)签约一批小小说名家
2014年6月,通过认真遴选,在全国公开签约9名小小说名家。纵观当前国内文坛,作家签约大都是在省市级以上的文学院团之间开展,作为一个镇,能拿出资金面向全国公开进行作家签约,这不仅在东莞乃至整个广东都为数极少,这一举措将有力推动文化名镇的建设,扩大小小说创作基地的影响。
(二)建设一座小小说特色图书馆
为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镇图书馆专门辟出近500㎡的空间,创建小小说特色图书馆,该馆可陈列图书三万册,而且配备了全市通借通还的借阅系统。为增强特色图书馆的影响力,特聘《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先生担任名誉馆长。小小说特色图书馆建成后,可供全市读者免费借阅和网上查询专业书籍,将成为全国首家小小说特色图书馆。
(三)开办一本小小说期刊
为拓宽基地作者作品的发表园地, 2014年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创办了小小说季刊《荷风》。新创刊的《荷风》杂志,版式新颖,采用全彩印刷,凸显了小小说杂志的专业性和纯洁性。《荷风》杂志现已出版四期,得到省市文学界专家、学者肯定。
(四)开展一项小小说赛事
每年一届的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大赛,已连续举办七届,从“罗龙记杯”、“华萃杯”到“美塑杯”,充分说明了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与企业的广泛交流与密切合作。文化进入市场和依靠社会力量办文化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从老板作家李扬辉支持首届荷花文学奖,到2015年推出奖金10万元的首届扬辉小小说奖,企业家以持续的热情,成功打造了企业参与文化活动的新模式。 (五)共建一个小小说作家网
为拓宽传播渠道,借用专业平台的优势,2014年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与郑州小小说作家网合作,共同打造了一个专业的网站,便于交流创作和发布信息。
(六)承办一次小小说沙龙年会
小小说名家沙龙年会是一种风向标,它引领着小小说的发展趋势,通过沙龙年会的名家影响,有效带动了小小说基地会员的创作,提高了大家的认识,开阔了眼界。
四、“桥头模式”的成效
(一)文学的社会影响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陶冶情操,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桥头的文学创作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不仅企石、横沥、谢岗、常平、大朗的作者要求参加桥头的文学活动,而且遍布全市各镇街的小小说基地会员更是人数众多。远在深圳的作者也慕名前往桥头,到这里学习参观,体验生活,感受到桥头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
(二)模式背后的收获
桥头的文学创作立足于本土,使桥头的文学元素不断散发,仅2014年就创作具有桥头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百余篇。由桥头作者自编自导,以桥头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小品,连续在央视3套展播;“90后”诗人莫小闲的组诗《桥头的风花雪月》刊发在《人民文学》杂志并荣获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奖”。2014年底,桥头作家集中推出小小说集《蓝带传真》、长篇纪实文学《邓植仪》、诗集《时光书》,三部新书均注重挖掘桥头的人文历史,讲述了桥头故事,塑造了东莞形象,传播了东莞声音。近年来,桥头作协和基地会员在市以上报刊累计发表作品千余篇,出版《桥头小小说100篇》《爱莲说》等作品选、合集和个人专著近百部,摘取市级以奖项七十多次。2014年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被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全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2014年12月在湖南常德举行的中国小小说年会上,“桥头模式”入选该年度中国小小说十大重要事件。
五、“桥头模式”的意义
(一)文学丰富了桥头的城市内涵
文学是文化的花朵,文化是文学的土壤。一个经济发达的城镇,绝对不能缺少文学的滋养,一个城市对待文学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胸襟、气度和品质。当下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利益纠葛和观念冲突,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由此迫切需要文化来调节社会生态的平衡,需要格调高雅的文艺作品来陶冶性情。桥头人正是认识到了文化像民族的血脉,才会不遗余力地打造地方品牌,发展文化。桥头引人注目的不是因为拥有成片的高楼大厦,奢华的游艺乐园,而是用“一湖两花”的三百亩莲湖,用荷花艺术节、荷花文学奖来培育推动,使桥头小镇显得内涵深厚,秀外慧中,卓尔不群。
(二)文学已成为桥头的地域标志
桥头用一个小镇的体量,营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学世界,通过出淤泥不染的荷花,金黄耀目的油菜花,给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提供了生动的姿态和丰富的表情。纵观国际,许多城市因为文学而闻名。从200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命名为“文学之城”以来,全球先后已有七个城市被命名为“文学之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爱荷华,这是一个人口不到6万的西部小镇,其中绝大部分是爱荷华大学的师生,既是“玉米地小镇”,又是大学城。爱荷华城的文学培育模式和成功规划,成为可供全球学习的绝佳范例。[2]
结语
“桥头模式”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展示桥头风情。 “桥头模式”对基层文化品牌的打造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因此,“桥头模式”形成后,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2014年东莞文学的一大亮点。不仅人民网、新华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电视台进行了全面报道;2015年2月5日,《文学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题为《东莞文学“桥头模式”引发关注》的报道。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探索者,“桥头模式”已经具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相信桥头镇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品牌建设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谢有顺,袁敦卫.地方文化的守望.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P98,112,140;
[2]张妙弟.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3-69;
[3]胡磊.荷塘小镇的文学梦.东莞时报·文化观察2014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刘克平(1970—),男,大学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基层群众文化普及与发展;现任东莞市桥头镇宣教文体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