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主要由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投入决定,通常前者是决定性因素,后者起助推作用。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日益提升,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突破政府投入的瓶颈,焕发公共文化新活力,成为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笔者将以越秀区为例,探索公共文化社会力量参与投入模式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引导 社会力量 公共文化 探索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老城区,越秀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不可避免得遭遇到了人口密度大、文化需求多元化、场地资源不足、政府投入后劲不足等发展瓶颈。为破解发展难题,越秀区锐意创新,积极梳理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定位,促动社会力量参加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关键点,在完善传统的政府投入模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社会力量参与投入的新模式。
一、关于公共文化传统投入模式的发展状况
(一)传统投入模式起步阶段起到基础性作用,发展期遭遇尴尬
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投入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最传统、最普遍的投入模式,即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从整体架构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努力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越秀区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公共文化的建设力度,共投入了近亿元用于区重点文化项目和街道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了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发展,高标准建设了3馆、18个文化站、222个文化室、35个精品社区、167个文体广场,文化站、室覆盖率达到100%。文化共享工程以区图书馆为中心,辐射到93所学校、290个基层服务点、1个军营服务点,实现了社区全覆盖,从整体布局上,为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
纵观全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秀区的公共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距离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仍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建设,但是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些建设仍然显得不足,财政投入显得十分有限,成为了影响公共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充足的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但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就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不足。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缺乏创新力。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更加暴露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滞后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弱点。
(二)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催生新模式。
由于政策的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模式,在公共文化发展初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以长远来看,必须看到此种单一投入模式的“软肋”。相对于传统的政府投入模式而言,社会力量投入模式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工作主动性、创新力、开拓性更强。社会力量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是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有利于加快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由于打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更易于创新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二是内容更丰富,精彩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大多都在点上着力,重点在于深度开发,在内容的丰富、亮点的特色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加以完善,所以精彩度更高,吸引性更强。
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的创新实践
基于上述原因,为破解难题,更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越秀区近年逐步开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不断探索引入文化总部企业扶持公共文化的发展。先后在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迎春花市、广府庙会等重大文化活动品牌当中得以充分应用,取得了极大成功。尤其是“广府庙会”,实现了政府零投入。从2012年起,为了降低政府的投入成本,调活调优社会资源,越秀区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创新运作模式,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把广府庙会活动与市场接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一是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广府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等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庙会的策划、赞助,筹措社会资金使庙会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促进了庙会文化活动的档次和质量的极大提升。二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开展摊位招商管理,降低政府的投入成本,将美食街对老字号和“名特优新”商户定向招商,并设置非遗手工艺品、公益摊位,扶持公益活动。历经五年的深入实践,广府庙会每年的社会投入资金达到了300万元,政府财政“零投入”,且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强。
(二)打造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激活民间组织。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都建立了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孵化器,但民间文艺团队孵化组织尚未成立。随着文化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团队和文艺人才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一直处于“散兵”状态。越秀区以文化馆三楼为阵地在全国首创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吸收社会上有热情、有资质、有水平的民间艺术团队组成艺术联盟,把这些优秀的民间文艺团队集中起来,为其发展壮大提供场地、培训、演出、经费等全方位支持,同时集中他们的力量以社区巡演、基层辅导等方式带动社区广府文艺的发展,形成了公益文化服务链,以推动我区文化公益事业的繁荣发展。目前,已有鳟鱼歌剧艺术团、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岭南艺术团等三十多支团队入驻孵化基地,并定期开展艺术沙龙活动,历经孵化期-成熟期-品牌期的美丽蜕变。
(三)引入社会力量扶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越秀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在广泛调研、充分听取专家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形成了以公共文化引领城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共识,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保护和传承城区历史文脉的新思路,将微型博物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试点项目,由过去一元化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多元化投入,整合资源建设新型博物馆,并鼓励部门、街道和民间力量进行各种尝试,先后打造出东濠涌博物馆、广州市东平典当博物馆、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等30多个各具广府文化特色的微型博物馆,带来了一股“微博”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积极探索(区属)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为最大限度实现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扩张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越秀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运作社会化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例如,与广州衡盛典当有限公司合作,将东平大押建成广州市东平典当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与拍卖行合作,将原东湖酒楼改建为华艺廊文化艺术中心,要求企业经营以文化为内容的产品,并免费向市民开放,逐步扩大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范围。同时,全面启动了政府文化采购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办文化,如向电影公司购买服务,送电影下社区等。这些都是成功的个案,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和推广。
(五)整合优化文艺人才资源助力公共文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各街道、各社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一些热心社会公益文化教育事业、有一定专长和年富力强的人员吸纳到基层文艺志愿者队伍之中,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大后备力量。从2011年起,越秀区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志愿者队伍2000多人,辖区内的领导干部、文化名人、普通市民都成为我们的文化传播者、服务者。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为市民做志愿服务,如讲解书法作品、开设文化讲座等,创新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引导全民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推动全民文化素质的明显提升。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举措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文化投融资体系。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及时制定合理可行的财政资助、税收扶持、资源协调、投资融资及社会赞助等配套政策政策,建立文化投融资体系,努力实现政策导向从“管住”向“激活”转变、政策作用从“监督”向“扶持”转变。
二是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职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改变过去统包统揽的模式,尽快从大量不该管、管不好、管起来成本很高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方面。
三是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放宽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使各类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能够开展公平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切实高效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四是建立公共文化贡献度的统计、评价和考核体系,对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机构进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监测和考核,提高监督约束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期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坚实后盾,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机制建设,用好用活社会资源,必将带来公共文化的大繁荣,全面实现让文化更好惠及群众,以文化惠民托起幸福广州的雄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黄洁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许倩.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10;
[4]许姣.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作用的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2。
作者简介:柯林海(1983—),男,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文学创编,现任越秀区文化馆副馆长。
[关键词]引导 社会力量 公共文化 探索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老城区,越秀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不可避免得遭遇到了人口密度大、文化需求多元化、场地资源不足、政府投入后劲不足等发展瓶颈。为破解发展难题,越秀区锐意创新,积极梳理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定位,促动社会力量参加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关键点,在完善传统的政府投入模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社会力量参与投入的新模式。
一、关于公共文化传统投入模式的发展状况
(一)传统投入模式起步阶段起到基础性作用,发展期遭遇尴尬
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投入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最传统、最普遍的投入模式,即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从整体架构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努力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越秀区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公共文化的建设力度,共投入了近亿元用于区重点文化项目和街道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了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发展,高标准建设了3馆、18个文化站、222个文化室、35个精品社区、167个文体广场,文化站、室覆盖率达到100%。文化共享工程以区图书馆为中心,辐射到93所学校、290个基层服务点、1个军营服务点,实现了社区全覆盖,从整体布局上,为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
纵观全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秀区的公共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距离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仍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建设,但是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些建设仍然显得不足,财政投入显得十分有限,成为了影响公共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充足的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但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就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不足。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缺乏创新力。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更加暴露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滞后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弱点。
(二)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催生新模式。
由于政策的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模式,在公共文化发展初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以长远来看,必须看到此种单一投入模式的“软肋”。相对于传统的政府投入模式而言,社会力量投入模式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工作主动性、创新力、开拓性更强。社会力量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是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有利于加快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由于打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更易于创新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二是内容更丰富,精彩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大多都在点上着力,重点在于深度开发,在内容的丰富、亮点的特色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加以完善,所以精彩度更高,吸引性更强。
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的创新实践
基于上述原因,为破解难题,更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越秀区近年逐步开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不断探索引入文化总部企业扶持公共文化的发展。先后在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迎春花市、广府庙会等重大文化活动品牌当中得以充分应用,取得了极大成功。尤其是“广府庙会”,实现了政府零投入。从2012年起,为了降低政府的投入成本,调活调优社会资源,越秀区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创新运作模式,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把广府庙会活动与市场接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一是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广府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等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庙会的策划、赞助,筹措社会资金使庙会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促进了庙会文化活动的档次和质量的极大提升。二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开展摊位招商管理,降低政府的投入成本,将美食街对老字号和“名特优新”商户定向招商,并设置非遗手工艺品、公益摊位,扶持公益活动。历经五年的深入实践,广府庙会每年的社会投入资金达到了300万元,政府财政“零投入”,且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强。
(二)打造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激活民间组织。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都建立了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孵化器,但民间文艺团队孵化组织尚未成立。随着文化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团队和文艺人才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一直处于“散兵”状态。越秀区以文化馆三楼为阵地在全国首创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吸收社会上有热情、有资质、有水平的民间艺术团队组成艺术联盟,把这些优秀的民间文艺团队集中起来,为其发展壮大提供场地、培训、演出、经费等全方位支持,同时集中他们的力量以社区巡演、基层辅导等方式带动社区广府文艺的发展,形成了公益文化服务链,以推动我区文化公益事业的繁荣发展。目前,已有鳟鱼歌剧艺术团、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岭南艺术团等三十多支团队入驻孵化基地,并定期开展艺术沙龙活动,历经孵化期-成熟期-品牌期的美丽蜕变。
(三)引入社会力量扶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越秀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在广泛调研、充分听取专家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形成了以公共文化引领城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共识,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保护和传承城区历史文脉的新思路,将微型博物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试点项目,由过去一元化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多元化投入,整合资源建设新型博物馆,并鼓励部门、街道和民间力量进行各种尝试,先后打造出东濠涌博物馆、广州市东平典当博物馆、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等30多个各具广府文化特色的微型博物馆,带来了一股“微博”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积极探索(区属)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为最大限度实现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扩张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越秀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运作社会化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例如,与广州衡盛典当有限公司合作,将东平大押建成广州市东平典当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与拍卖行合作,将原东湖酒楼改建为华艺廊文化艺术中心,要求企业经营以文化为内容的产品,并免费向市民开放,逐步扩大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范围。同时,全面启动了政府文化采购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办文化,如向电影公司购买服务,送电影下社区等。这些都是成功的个案,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和推广。
(五)整合优化文艺人才资源助力公共文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积极性,各街道、各社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一些热心社会公益文化教育事业、有一定专长和年富力强的人员吸纳到基层文艺志愿者队伍之中,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大后备力量。从2011年起,越秀区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志愿者队伍2000多人,辖区内的领导干部、文化名人、普通市民都成为我们的文化传播者、服务者。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为市民做志愿服务,如讲解书法作品、开设文化讲座等,创新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引导全民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推动全民文化素质的明显提升。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举措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文化投融资体系。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及时制定合理可行的财政资助、税收扶持、资源协调、投资融资及社会赞助等配套政策政策,建立文化投融资体系,努力实现政策导向从“管住”向“激活”转变、政策作用从“监督”向“扶持”转变。
二是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职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改变过去统包统揽的模式,尽快从大量不该管、管不好、管起来成本很高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方面。
三是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时,放宽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使各类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能够开展公平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切实高效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四是建立公共文化贡献度的统计、评价和考核体系,对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机构进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监测和考核,提高监督约束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新时期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坚实后盾,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机制建设,用好用活社会资源,必将带来公共文化的大繁荣,全面实现让文化更好惠及群众,以文化惠民托起幸福广州的雄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黄洁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许倩.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10;
[4]许姣.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作用的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2。
作者简介:柯林海(1983—),男,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文学创编,现任越秀区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