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把握文章主旨,进一步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就不能不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有一个深刻的分析和把握。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教学必须淡化层次划分”,认为语文课堂中给课文分层以分析文章的做法是一种传统方法,甚至予以全面否定。片面地淡化甚至摒弃分层教学。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面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
阅读有以下几种功能,一是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二是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功能;三是陶冶情操的功能;四是写作示范的功能。下面具体来看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来促进阅读功能的实现。
先来看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通过阅读可以使读者的联想、想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分析综合等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认识能力。而在识字教学、词句教学、分层教学、主题思想教学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与主题思想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高级形式,它最能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思维能力,分层次就是依靠综合分析这个思维方式来完成的,是在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文章分解成若干层次加以理解的。
其次来看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功能。不言而喻,语文学科首先是工具学科,是语言学科,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在于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人际交往。在语文课文里《改造我们的学习》不是政治课文,《鸿门宴》不是历史课文,《中国石拱桥》也不当桥梁知识小品文来看待。它们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知识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怎样运用语言很顺畅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范本。阅读教学就是要凭借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悉心钻研、充实头脑、开阔眼界、丰富和拓展知识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不断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既然如此,要想准确的获取知识,对文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分层以理思路,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它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是准确迅速汲取知识的“开山斧”。我在教学《毛遂自荐》这篇课文时,对毛遂在大堂之上的一段慷慨言论,是这样分层读解的: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外交辞令,毛遂以“三寸之舌”把平原君与楚王“日出而言,日中不决”的纵约三下五除二就给解决了,为什么呢?仔细分析毛遂这一番话,不难发现,毛遂从三个方面,把“纵之利害”一语中的,也就是说毛遂的话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毛遂以“王之命悬于遂手”而震摄楚王, “示之以威”;第二个层次就是以讲道理的方式使楚王看到前途的光明,树立信心,而动起楚王称霸的野心,“晓之以理”;第三层以白起兴师三战而辱王之先人之事,激起楚王的愤慨之情,进一步坚定了楚王定纵的决心,“动之以情”。
再次我们从阅读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来看。不可否认语文科有思想性、教育性。阅读教学所讲授的课文都是从人类文化宝库中选出来的精品。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必然会陶冶思想,净化心灵,对他们树立理想、形成信念、选择志向必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分层,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体验作者或文中人物情绪变化,领略美不胜收的景物,体会人们的情感流程,使我们的心随之而波澜起伏。我们应该重视从分层来加强体验,应该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自觉地肩负起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那样:“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考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养情感。”
最后,我们从分层教学的写作示范的功能来看。前面我们已提到学习语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学习人家怎样运用语言,另一方面就是学习他们的表达形式和布局谋篇的特点。要想把这些问题看清研究透,就必然要求逐层去看,然后总体把握。分层教学虽然令学生生厌,这种训练虽然让学生头疼,但它在指导写作,引导学生正确表达,选择恰当表达方式方面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考语文试题无论是文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其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都不外是:筛选并提取信息,分析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简言之,就是分析结构,归纳要点,概括主旨。而这些恰恰是分层教学中逐项落实的训练点,如果淡化分层教学,这样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还能不能适应高考语文试卷?由此可见,没有这样的“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就不能达到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因此,从我们考试的现状看,分层教学不仅不应该淡化,而且应该强化。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才能在语文高考中打胜仗!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正确对待分层教学,不能动不动就“否定、淡化”。无庸讳言,阅读教学中有时“不厌其烦”地刻板机械的剖析,确实是我们应该值得深思与转变观念、改变做法的。 我们应该灵活机智地寻找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不能每篇课文都程式化地分层划段,要根据是否有益于教学、是否有这样的侧重点来灵活安排。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面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
阅读有以下几种功能,一是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二是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功能;三是陶冶情操的功能;四是写作示范的功能。下面具体来看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来促进阅读功能的实现。
先来看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通过阅读可以使读者的联想、想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分析综合等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认识能力。而在识字教学、词句教学、分层教学、主题思想教学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分层教学与主题思想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高级形式,它最能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思维能力,分层次就是依靠综合分析这个思维方式来完成的,是在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文章分解成若干层次加以理解的。
其次来看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功能。不言而喻,语文学科首先是工具学科,是语言学科,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在于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人际交往。在语文课文里《改造我们的学习》不是政治课文,《鸿门宴》不是历史课文,《中国石拱桥》也不当桥梁知识小品文来看待。它们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知识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怎样运用语言很顺畅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范本。阅读教学就是要凭借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悉心钻研、充实头脑、开阔眼界、丰富和拓展知识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不断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既然如此,要想准确的获取知识,对文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分层以理思路,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它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是准确迅速汲取知识的“开山斧”。我在教学《毛遂自荐》这篇课文时,对毛遂在大堂之上的一段慷慨言论,是这样分层读解的: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外交辞令,毛遂以“三寸之舌”把平原君与楚王“日出而言,日中不决”的纵约三下五除二就给解决了,为什么呢?仔细分析毛遂这一番话,不难发现,毛遂从三个方面,把“纵之利害”一语中的,也就是说毛遂的话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毛遂以“王之命悬于遂手”而震摄楚王, “示之以威”;第二个层次就是以讲道理的方式使楚王看到前途的光明,树立信心,而动起楚王称霸的野心,“晓之以理”;第三层以白起兴师三战而辱王之先人之事,激起楚王的愤慨之情,进一步坚定了楚王定纵的决心,“动之以情”。
再次我们从阅读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来看。不可否认语文科有思想性、教育性。阅读教学所讲授的课文都是从人类文化宝库中选出来的精品。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必然会陶冶思想,净化心灵,对他们树立理想、形成信念、选择志向必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分层,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体验作者或文中人物情绪变化,领略美不胜收的景物,体会人们的情感流程,使我们的心随之而波澜起伏。我们应该重视从分层来加强体验,应该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自觉地肩负起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那样:“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考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养情感。”
最后,我们从分层教学的写作示范的功能来看。前面我们已提到学习语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学习人家怎样运用语言,另一方面就是学习他们的表达形式和布局谋篇的特点。要想把这些问题看清研究透,就必然要求逐层去看,然后总体把握。分层教学虽然令学生生厌,这种训练虽然让学生头疼,但它在指导写作,引导学生正确表达,选择恰当表达方式方面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考语文试题无论是文言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其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都不外是:筛选并提取信息,分析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简言之,就是分析结构,归纳要点,概括主旨。而这些恰恰是分层教学中逐项落实的训练点,如果淡化分层教学,这样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还能不能适应高考语文试卷?由此可见,没有这样的“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就不能达到准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因此,从我们考试的现状看,分层教学不仅不应该淡化,而且应该强化。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才能在语文高考中打胜仗!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正确对待分层教学,不能动不动就“否定、淡化”。无庸讳言,阅读教学中有时“不厌其烦”地刻板机械的剖析,确实是我们应该值得深思与转变观念、改变做法的。 我们应该灵活机智地寻找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不能每篇课文都程式化地分层划段,要根据是否有益于教学、是否有这样的侧重点来灵活安排。